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866648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以茶叶和茯苓为原料制备的保健茶。该保健茶由茶叶和茯苓提取液制成,所述茯苓提取液的体积为所述茶叶质量的5%-7.5%。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该保健茶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过程为:杀青、抖散摊凉、润泽、揉捻、炒制、凝醇、整型精制和烘干。该保健茶泡饮时清香扑鼻,入口生津。经试验品尝,该茶具有醒脑提神、清心明目、开胃补中、健脾渗湿、清热解毒之效;久饮则有除疾病、养肌肤、延年益寿之效。

1.一种保健茶, 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健茶由茶叶和茯苓提取液制成,所述茯苓提取液的体积毫升为所述茶叶质量克的5%-7.5%,所述茯苓提取液分两次喷洒在所述茶叶上,35%-40%的所述茯苓提取液在揉捻所述茶叶的加工过程前加入,余下的所述茯苓提取液在炒制所述茶叶的加工过程后加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健茶,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叶为包含所述茯苓提取液的绿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健茶,其特征在于,所述茯苓提取液的制备方法为:(1)做种:选择个大、色红、皮薄、香气浓郁的茯苓,在气温24℃-26℃,空气湿度70%-80%时,用无菌刀拔去茯苓表皮,取一小片实体,再取脱落的孢子进行培养,提纯做种得母种;(2)一级培养:在液体培养基中接入所述母种,培养7天,作为第一代种子液;(3)二级培养:将所述第一代种子液按培养基体积10%-15%的接种量接入液体培养基中,培养7天,作为第二代种子液;(4)浓缩:对所述第二代种子液进行灭菌处理后,反复煎熬至有浓郁的茯苓香味时,通过过滤得到浓缩茯苓液;(5)灭菌:对所述浓缩茯苓液进行高压灭菌,得到所述茯苓提取液,灭菌温度为180℃-20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健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培养基的配方以重量计为:土豆5-10%,红糖2%,石膏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5%,余量为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健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健茶的制备过程为:(1)杀青:锅温150℃-160℃,将所述茶叶先抛抖后焖炒,抛抖和焖炒交替进行,炒至香气透露,叶色暗绿;(2)抖散摊凉: 将所述茶叶抖散或簸扬7-15次;(3)润泽:待所述茶叶摊凉后,喷洒所述茯苓提取液总体积的35%-40%,反复搓揉拌匀;(4)揉捻:对所述茶叶做回转滚揉处理,揉抖结合,揉至80%的所述茶叶成条且茶汁粘附叶面;(5)炒制:锅温60℃-80℃,先高温炒制后低温炒制,直至所述茶叶的含水量为25-35%停止;(6)凝醇:在炒制完成后,所述茶叶起锅时迅速喷洒剩余体积的所述茯苓提取液,搅拌混匀;(7)整形精制:对所述茶叶做整形处理;(8)烘干:锅温75℃-80℃,对所述茶叶进行收堆翻滚操作,至所述茶叶的含水量为5%-6%时,即可摊凉得成品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保健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形精制过程,包括:搓条:锅温55℃-60℃,对所述茶叶进行反复搓条,直至略显白毫;做毫:锅温40℃-50℃,对所述茶叶做压茶搓团处理,直至白毫显露。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具体讲,本发明涉及一种以茶叶和 茯苓为原料的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是茶的故乡,喝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现代科学大量研究证实, 茶叶确实含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化成份,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 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 痢除湿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 一定的药理功效。可见,茶叶药理功效之多,作用之广,是其他饮料无可替代 的。

随着饮茶越来越普及,人们希望在饮茶过程中,摄入更多的对于人体有益 的物质。因此,在茶饮品中加入便宜的、具有广泛治疗效果的成分,成为当务 之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茶叶和茯苓为原料的保健茶,结合了茶和茯苓的优点, 具有茶的清香和茯苓的药用价值。

主要成分介绍:茯苓,俗称云苓、松苓、茯灵,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 植物。其原生物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 部。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 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 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 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 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综上茯苓具有获取容易、味甘和广泛治疗效果 等优点,非常适合加入到茶饮品中。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保健茶,该保健茶由茶叶和茯苓提取液制 成,其中,茯苓提取液的体积为茶叶质量的5%-7.5%。其中,当茶叶的重量单位 为克时,茯苓提取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

进一步地,茯苓提取液分两次喷洒在茶叶上。首先,按照茶叶与茯苓提取 液配比,根据茶叶的质量计算需添加的茯苓提取液总体积;其次,第一次加入 时,将茯苓提取液总体积的35%-40%在揉捻茶叶的加工过程前加入;最后,第二 次加入时,将余下的茯苓提取液在炒制茶叶的加工过程后加入,即将剩余的茯 苓提取液(占总体积的60%-65%)喷洒在茶叶上。

当然,根据茶叶的制作过程不同,添加茯苓提取液的次数、添加量和添加 时机不同,如红茶只添加一次茯苓提取液,在揉捻过程与烘干过程之间喷洒。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制茶方法可以应用于不同类型的茶中,如绿茶、 红茶、乌龙茶等。优选地,本实施例中茶叶为包含茯苓提取液的绿茶。更优选 地,本实施例中茶叶为包含茯苓提取液的毛尖茶。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该保健茶的制备方法,该保健茶的制备过程 为:

首先,制备培养茯苓的液体培养基,其中,该液体培养基的配方以重量计为: 土豆5-10%,红糖2%,石膏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5%,余量为水。将 上述配方混合后煮沸,再过滤,即得到培养茯苓的液体培养基,灭菌后备用。

其次,制备茯苓提取液,其方法为:

(1)做种:选择个大、色红、皮薄、香气浓郁的茯苓,在气温24℃-26℃, 空气湿度70%-80%时,用无菌刀拔去茯苓表皮,取一小片实体,贴附在种子培养 基的试管壁上,待孢子脱落后转管提纯,即取脱落的孢子进行培养,提纯做种 得母种;其中,种子培养基为常见的琼脂斜面培养基。

(2)一级培养:在液体培养基中接入母种,培养7天,作为第一代种子液;

(3)二级培养:将得到的第一代种子液按培养基体积10%-15%的接种量接 入液体培养基中,培养7天,作为第二代种子液;一级培养和二级培养都使用 前述已经配制好的液体培养基。

(4)浓缩:对前述得到的第二代种子液进行灭菌处理后,反复煎熬至有浓 郁的茯苓香味时,通过过滤得到浓缩茯苓液;

(5)灭菌:对前述浓缩得到的浓缩茯苓液进行高压灭菌,即得到茯苓提取液, 灭菌温度为180℃-200℃。灭菌后冷藏备用。其中,在该灭菌温度下,不仅能杀 灭菌丝的活性,还能使茯苓提取液的口感更好。

最后,保健茶复合制备,本发明实施以毛尖茶的制备过程为例进行说明, 但并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其制备过程为:

(1)杀青:杀青时锅温150℃-160℃,将茶叶先抛抖后焖炒,抛抖和焖炒交 替进行,炒至青气挥发,香气透露,叶色暗绿,处理时间为6-7分钟,一般每 锅投入茶叶的量为350-400g;

(2)抖散摊凉:将杀青后的茶叶置于簸箕内,双手将茶叶抖散或簸扬7-15 次,再摊凉,处理时间为4-6小时;

(3)润泽:待茶叶摊凉后,按照茶叶与茯苓提取液的配比计算需加入的茯 苓提取液总体积,再向摊凉的茶叶喷洒茯苓提取液,喷洒量为计算得到的茯苓 提取液总体积的35%-40%,即如果茶叶100g,按照6%的配比计算得到需加入的 茯苓提取液总体积为6ml,则在润泽过程中需加入2.1ml-2.4ml茯苓提取液,反 复搓揉拌匀;

(4)揉捻:对茶叶做回转滚揉处理,揉抖结合,揉至80%的茶叶成条,且茶 汁粘附叶面为适;

(5)炒制:炒制时锅温60℃-80℃,先高温炒制后低温炒制,抖炒结合,抖 炒至茶叶的粘性减少,即使茶叶达到握之成团和抛之则散的效果;也即炒至茶 叶的含水量为25-35%;

(6)凝醇:炒制结束后,在茶叶起锅时迅速喷洒剩余的茯苓提取液(占茯 苓提取液总体积的60%-65%),即如果需向茶叶中加入的茯苓提取液总体积为 6ml,而在润泽过程中加入了2.1ml-2.4ml茯苓提取液,则在凝醇过程中需加入 剩下的3.6ml-3.9ml茯苓提取液,搅拌混匀。混匀处理过程具体为用双手对茶 叶进行拌匀—收堆—搓揉—抖散处理,反复进行8-10次,使茯苓提取液均匀的 渗进茶叶中,使茶叶香味持久,滋味鲜甘醇厚;

(7)整形精制:对凝醇处理后的茶叶做整形处理;

(8)烘干:烘干时锅温75℃-80℃,对整形处理后的茶叶进行收堆翻滚操作, 至茶叶的含水量为5%-6%时,即可摊凉得成品茶,精选后包装。

其中,整形精制具体过程包括:

搓条:搓条时锅温55℃-60℃,对凝醇处理后的茶叶进行反复搓条,直至略 显白毫,即至茶叶的含水量约为20%时停止处理,时间约为15-20分钟;

做毫:做毫时锅温40℃-50℃,对搓条处理后的茶叶做压茶搓团处理,直至 白毫显露,时间约为10分钟。

其中,在制茶的过程中,润泽、揉捻和凝醇过程对茶叶的口感影响很大, 则在前述三个过程中,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配比对茶叶进行处理,使茶叶的 口感达到最好。同时,本发明根据制茶过程中含水量的不同,分多次加入茯苓 提取液,一般会在对茶叶进行干燥处理前后加入茯苓提取液,且后面的加入量 大于前面的加入量,让茯苓提取液充分渗进茶叶里,提高了茶叶的口感,使营 养与口感兼得的上佳饮品。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茯苓制成液体,在茶叶加工时加入一定量的茯苓提取 液。通过本方法得到的茶泡饮时清香扑鼻,入口生津。经试验品尝,该茶具有 醒脑提神、清心明目、开胃补中、健脾渗湿、清热解毒之效;久饮则有除疾病、 养肌肤、延年益寿之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茯苓提取液的制备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保健茶的复合制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本发明的任何限 制。

实施例1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保健茶的制取过程进行说明,具体制取过程 如下:

1、液体培养基的制取:

液体培养基的配方以重量计为:土豆5-10%,红糖2%,石膏2%,磷酸二氢 钾0.1%,硫酸镁0.5%,余量为水。将其反复煮沸过滤,分装到多个500ml三角 瓶中,每个500ml三角瓶装入100ml液体培养基,棉塞封口,高压灭菌后备用。

2、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的茯苓提取液的制取过程如下:

201、做种:选择个大、色红、皮薄、香气浓郁的茯苓置于潮湿的地方, 在气温24℃-26℃,空气湿度70%-80%时,孢子就大量扩散出来,用无菌刀拔去 茯苓表皮,取一小片实体,贴附在种子培养基的试管壁上,待孢子脱落后,取 孢子转管提纯,提纯做种得母种。

202、一级培养:在步骤1制备的液体培养基中接入母种,摇床培养7天, 作为第一代种子液。

203、二级培养:在步骤1制备的液体培养基中每瓶接入10ml-15ml第一代 种子液,即在100ml液体培养基中接入10ml-15ml第一代种子液,摇床培养7天, 作为第二代种子液。

204、浓缩:在二级培养的菌体成熟后,对第二代种子液进行灭菌处理, 利用煎熬式的方法反复提炼,以达到有浓郁的茯苓香味为度,即通过多次煎熬 的方式对第二代种子液进行浓缩,再过滤得到浓缩茯苓液。

205、灭菌:对浓缩茯苓液用高压锅进行180℃-200℃高压灭菌,灭菌后进 行冷藏,以备在茶叶的复合制作过程中使用。

3、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的保健茶的复合制作过程如下:

301、杀青:每锅投茶叶400克(准备茯苓提取液20ml),锅温150℃,将 茶叶先抛抖后焖炒,抛抖和焖炒交替进行,炒至青气挥发,香气透露,叶色暗 绿,处理时间6分钟。

302、抖散摊凉:置茶叶于簸箕内,双手抖散或簸扬7次。

303、润泽:待茶叶摊凉后,喷洒前述制备好的茯苓提取液7ml,反复搓揉 拌匀。

304、揉捻:用双手对茶叶进行回转滚揉加工,揉抖结合,即揉捻时始终 按同一方向进行揉转,揉转一段时间后将茶叶进行抖散解块,揉至80%的茶叶成 条,且茶汁粘附叶面为适。

305、炒制:先高温炒制后低温炒制,控制炒制时锅温在60℃至80℃之间 变化,即先在锅温80℃左右炒制一段时间后,再减低锅温炒制,在锅温60℃左 右停止炒制,抖炒至粘性减少,达到使茶叶握之成团和抛之则散的效果,也即 控制茶叶的含水量在35%。

306、凝醇:炒制结束后,在茶叶起锅时迅速喷洒前述制备好的茯苓提取 液13ml,搅拌混匀,即用双手对茶叶进行拌匀—收堆—搓揉—抖散操作,将前 述四个混匀过程反复进行8次;

307、搓条:锅温55℃,对凝醇处理后的茶叶进行反复搓条,直至略显白 毫,即茶叶的含水量约为20%时停止处理,处理时间为15分钟;

308、做毫:锅温40℃,对搓条处理后的茶叶用双手做压茶搓团处理,直 至白毫显露,处理时间约为10分钟。

309、烘干:锅温75℃,对整形处理后的茶叶进行收堆翻滚操作,至茶叶 的含水量为6%时,即可摊凉得成品茶,再精选,精选后包装。

实施例2

实施2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2中步骤301中每 锅投茶叶400克(准备茯苓提取液30ml),锅温为160℃,杀青时间为7分钟; 步骤302中抖散或簸扬15次;步骤303中使用茯苓提取液11ml;步骤305中控 制茶叶的含水量为30%;步骤306中使用茯苓提取液19ml,搅拌混匀处理10次; 步骤307中锅温为60℃,处理时间为20分钟;步骤308中锅温为50℃;步骤 309中锅温为80℃,控制茶叶的含水量为5%。

实施例3

实施3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3中步骤301中每 锅投茶叶350克(准备茯苓提取液25ml),锅温为155℃,杀青时间为6.5分钟; 步骤302中抖散或簸扬10次;步骤303中使用茯苓提取液10ml;步骤305中控 制茶叶的含水量为25%;步骤306中使用茯苓提取液15ml,搅拌混匀处理9次; 步骤307中锅温为57℃,处理时间为18分钟;步骤308中锅温为45℃;步骤 309中锅温为78℃,控制茶叶的含水量为5.5%。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做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 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 旨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本文标签: 制备方法保健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