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866648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麦类作物南繁加代种植方法,涉及农作物种植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包括:种子预处理过程、栽培过程、灌溉排水过程、防治病虫害过程及轮作过程;所述种子预处理过程包括温水浸种处理和药剂浸种处理;所述栽培过程采用条播方式种植;所述灌溉排水过程采用滴灌方式;所述防治病虫害过程包括防治白粉病、黄矮病、锈病、防治地下害虫和蚜虫;所述轮作过程采用麦类作物和玉米、豆类以及蔬菜类作物轮作。本发明方法可以减少病虫害、减少田间积水、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以及可以确保麦类作物南繁加代工作的顺利进行。

1.一种麦类作物南繁加代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种子预处理过程、栽培过程、灌溉排水过程、防治病虫害过程及轮作过程;所述种子预处理过程包括温水浸种处理和药剂浸种处理;所述栽培过程采用条播方式种植;所述灌溉排水过程采用滴灌方式;所述防治病虫害过程包括防治白粉病、黄矮病、锈病、防治地下害虫和蚜虫;所述轮作过程采用麦类作物和玉米、豆类以及蔬菜类作物轮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麦类作物南繁加代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麦类农作物为青稞12-10556、青稞13-6927及藏青13;所述南繁加代在元谋试验区进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麦类作物南繁加代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水浸种处理的具体步骤:将农作物种子置于冷水预浸6小时,捞出后用40℃温水浸种6小时,取出次日备用;所述药剂浸种处理的具体步骤:先用温水浸泡种子,6小时后取出种子,1小时后分别用500倍液的精甲霜灵和100倍液的多菌灵浸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麦类作物南繁加代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过程的具体步骤:开沟条播,在播种地开沟起畦,畦宽1.2米,沟宽0.3米;行距为20厘米、25厘米或30厘米;播种深度为3-5厘米;播种密度为5公斤/亩、7.5公斤/亩或10公斤/亩。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麦类作物南繁加代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治黄矮病是在麦类农作物三叶一心期至灌浆期调查黄矮病发病症状,其防治方法为:用500倍液精甲霜灵和100倍液多菌灵浸种;大田喷药:于麦苗返青前后,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亩用5-8克,或5%来福灵乳油或20%速灭杀丁乳油3000-4000倍液,每亩用60-75千克药液作茎叶喷施,且交叉使用药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麦类作物南繁加代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治白粉病是采用配比为1:2:100-200的喷布波尔多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50%多菌灵800倍液、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且交叉使用药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麦类作物南繁加代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治锈病时对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100克拌种50公斤种子;在苗期田间发现病中心,当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或20%粉锈宁乳油每亩40毫升,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5-30克,对水50-70公斤喷雾,或对水10-15公斤进行低容量喷雾,在病害流行年,当病叶率在25%以上,严重度超过10%,用以上药量的2-4倍浓度喷雾。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麦类作物南繁加代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治地下害虫采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0ml加水50-60kg,拌小麦和青稞种子500-600kg,均匀喷洒,摊开晾干后即可播种,用于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在春播作物出苗前或地老虎1-2龄幼虫盛发期,铲除田间杂草,减少幼虫早期食料,每公顷用50%辛硫磷乳油1500g拌细砂或细土375-450kg,在根旁开浅沟撒入药土,随即覆土,或结合锄地把药土施入;当播种后发现地下害虫咬噬种子或者幼苗,喷施氯氰菊酯和毒死蜱;农作物苗期受地老虎危害时,用40%甲基异柳磷50-75g,对水50-75kg,从下午4时开始灌在苗根部,杀虫率达90%以上,兼治蛴螬和金针虫。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麦类作物南繁加代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治蚜虫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0.36%绿植苦参碱水剂500倍或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2.5%三氟氯氰菊酯2500倍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且交叉使用药剂;或者,每亩选用5%利虫净25-30毫升或10%蚜虱净粉剂20克,对水40公斤喷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麦类作物南繁加代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青稞是藏族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它的种植条件适应于西藏的自然气候条件。青稞抗寒能力强,具有明显的高原区域性。在拉萨气候条件下每年只能种植一季青稞。为加快育种进程,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在云南元谋对青稞进行南繁加代实践。南繁加代技术是育种工作的有力手段,被广泛用于大豆、玉米、青稞等麦类作物。

元谋属于温热带过渡的半干旱地区,干湿季节分明,降水量少,稍高于西藏地区主要作物的生长季节气温,日照充足,适用于我国北方春播地区的麦类作为繁殖加代,被农业部确定为主要南繁基点之一。

全国各地有很多育种单位已在元谋进行南繁加代。但南繁加代多年,期间遇到较多困难,病虫害发生严重、田地积水严重、灌溉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无法保证南繁加代工作顺利进行。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麦类作物南繁加代种植方法,主要目的是解决麦类作物南繁加代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田地积水、产量低、作物品质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麦类作物南繁加代种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种子预处理过程、栽培过程、灌溉排水过程、防治病虫害过程及轮作过程;其中,

所述种子预处理过程包括温水浸种处理和药剂浸种处理;

所述栽培过程采用条播方式种植;

所述灌溉排水过程采用滴灌方式;

所述防治病虫害过程包括防治白粉病、黄矮病、锈病、防治地下害虫和蚜虫;

所述轮作过程采用麦类作物和玉米、豆类以及蔬菜类作物轮作。

作为优选,所述麦类农作物为青稞12-10556、青稞13-6927及藏青13;所述南繁加代在元谋试验区进行。

作为优选,所述温水浸种处理的具体步骤:将农作物种子置于冷水预浸6小时,捞出后用40℃温水浸种6小时,取出次日备用;所述药剂浸种处理的具体步骤:先用温水浸泡种子,6小时后取出种子,1小时后分别用500倍液的精甲霜灵和100倍液的多菌灵浸种。

作为优选,所述栽培过程的具体步骤:开沟条播,在播种地开沟起畦,畦宽1.2米,沟宽0.3米;行距为20厘米、25厘米或30厘米;播种深度为3-5厘米;播种密度为5公斤/亩、7.5公斤/亩或10公斤/亩。

作为优选,所述防治黄矮病是在麦类农作物三叶一心期至灌浆期调查黄矮病发病症状,其防治方法为:用500倍液精甲霜灵和100倍液多菌灵浸种;大田喷药:于麦苗返青前后,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亩用5-8克,或5%来福灵乳油或20%速灭杀丁乳油3000-4000倍液,每亩用60-75千克药液作茎叶喷施,且交叉使用药剂。

作为优选,所述防治白粉病是采用配比为1:2:100-200的喷布波尔多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50%多菌灵800倍液、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且交叉使用药剂。

作为优选,所述防治锈病时对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100克拌种50公斤种子;在苗期田间发现病中心,当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或20%粉锈宁乳油每亩40毫升,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5-30克,对水50-70公斤喷雾,或对水10-15公斤进行低容量喷雾,在病害流行年,当病叶率在25%以上,严重度超过10%,用以上药量的2-4倍浓度喷雾。

作为优选,所述防治地下害虫采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0ml加水50-60kg,拌小麦和青稞种子500-600kg,均匀喷洒,摊开晾干后即可播种,用于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

在春播作物出苗前或地老虎1-2龄幼虫盛发期,铲除田间杂草,减少幼虫早期食料,每公顷用50%辛硫磷乳油1500g拌细砂或细土375-450kg,在根旁开浅沟撒入药土,随即覆土,或结合锄地把药土施入;

当播种后发现地下害虫咬噬种子或者幼苗,喷施氯氰菊酯和毒死蜱;

农作物苗期受地老虎危害时,用40%甲基异柳磷50-75g,对水50-75kg,从下午4时开始灌在苗根部,杀虫率达90%以上,兼治蛴螬和金针虫。

作为优选,所述防治蚜虫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0.36%绿植苦参碱水剂500倍或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2.5%三氟氯氰菊酯2500倍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且交叉使用药剂;或者,每亩选用5%利虫净25-30毫升或10%蚜虱净粉剂20克,对水40公斤喷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根据西藏和南繁加代种植地(元谋)的气候、地理等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农作物研究与种植经验,发现元谋与西藏气候迥异,应该对种子进行具体浸泡、拌种以及低温春化处理;根据两地的病虫害发生种类和规律不同,对种子进行有效处理、对全生育期病虫害进行调查,研究出适合的防治技术;通过系统研究农作物南繁加代的栽培技术,采用滴灌方式进行灌溉,减少田间积水、减少病虫害影响、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以及确保麦类作物南繁加代工作的顺利进行。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以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下述说明中的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实施例1(种子处理)

浸种处理(2016年10月-2016年12月):

浸种的目的一是使种子较快地吸水,达到能正常发芽的含水量,促进种子萌发,提高发芽率和出苗率;二是种子灭菌、杀毒的作用,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尤其是麦类作物黄矮病。

采用藏青13作为试验材料,其中出苗率调查试验筛选饱满没有机械损伤的种子作为试验材料,采用以下处理方法:

(1)温汤浸种:准备藏青13种子,冷水预浸6小时,捞出后用40℃温水浸种6小时,取出次日备用;

(2)药剂浸种:先用温水浸泡种子,6小时后取出种子,1小时后分别用精甲霜灵(500倍液)和多菌灵(100倍液)浸种;

(3)以未经过浸种处理的种子作为空白对照;

出苗率调查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采用温汤浸种、多菌灵浸种、精甲霜灵浸种及不浸种(对照)。重复3次,每个处理每次重复播种10行,行长1.2m,每行播种60粒,共播600粒。分蘖前调查基本苗和出苗率。

病害调查:将经过不同浸种处理的青稞种植在同一试验地,在出苗至拔节前后调查黄矮病和白粉病,黄矮病和白粉病感病程度均分为不发病、轻微、比较严重、非常严重。

基本苗数及出苗率结果表明:经过浸种处理的种子出苗率比未经过浸种处理的种子出苗率高。推测种子在浸种过程中吸收了充足的水分,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出苗率较高。浸种处理基本苗数及出苗率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基本苗数及出苗率平均值

浸种处理病害调查结果表明:经过药剂浸种的青稞在苗期至拔节期,黄矮病感病程度和白粉病感病程度均低于温汤浸种的青稞;均明显低于未经浸种的青稞。精甲霜灵是一种高效的杀菌剂,具有预防和治疗的功效。多菌灵是常用的广谱性的杀菌剂。此次药剂浸种处理,都有效减少病害发生。下一步将轮换使用其它杀菌剂,以免产生耐药性。浸种处理病害调查结果见表2,发病程度参照表9和表12。

表2 浸种病害调查

实施例2(条播点播试验)

试验时间:2016年10月-2017年3月;

本试验为效果观察试验,为了有利于选择后代,分清后代株系,本发明在青稞后代材料采用点播方式进行种植,将要播的种子一粒一粒点下去,彼此间隔3-5厘米距离。待成熟后,进行株系选择,这时就容易分清株系。

繁殖材料宜进行了开沟条播,为了方便灌水和排水,对试验地进行开沟起畦,畦宽1.2米,沟宽0.3米。采用藏青13作为试验材料,行距设置20厘米、25厘米、30厘米。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取10行为一个重复,共重复3次。观察青稞长势和株型,随机选10株调查。

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点播的种子,容易将单株进行分离,能够清楚分清株系。不同行距藏青13株高和千粒重见表3和表5,结果表明行距为20cm,株高、千粒重和产量明显少于25cm和30厘米的株高和千粒重。而25cm的行距和30cm的行距,株高和千粒重及30行产量差异不明显。折合亩产显示行距为25的藏青13产量最高。

表3 不同行距藏青13株高、千粒重调查表

表4 不同行距藏青13性状调查情况

实施例3(播种深度试验)

完成时间:2016年10月-2017年3月;

元谋与西藏土壤结构和气候环境与西藏均有很大差异,元谋土壤多为黏土,通气透水性差,若播种深度过深,种子容易腐烂,出苗率低。开展播种深度试验,目的是研究播种深度为多少出苗更好,且不容易倒伏。挑选籽粒饱满的藏青13种子作为试验。在连续12行土壤平整均匀、肥力相当的同一条畦上进行播种,每个播种深度播2行,行长1.5米,每行播种80粒。共选择5处,每个处理播种10行,播种总粒数800粒。设置3厘米、4厘米和5厘米的播种深度。灌水后14日,调查出苗率和倒伏情况。

不同播种深度基本苗数及出苗率结果表明:播种深度为3厘米,出苗率为80.4%,播种深度为4厘米,出苗率为77.1%,播种深度为5厘米,出苗率只有62.8%。对试验材料全生育期观察,均未发现倒伏情况。不同播种深度基本苗数及出苗率见表5。结果显示,播种深度为3cm的处理出苗率更高,那么对于种子量少、比较珍贵的材料和繁殖系数高的材料,建议播种深度3cm为宜。

表5 不同播种深度出苗率比较

实施例4(播种密度试验)

目的:由于热量充足等原因,青稞在元谋分蘖很强。开展播种密度试验,旨在研究播量与产量的关系。

从青稞品系为12-10556和13-6927精选饱满种子各50公斤备用。选择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均匀的试验田,随机区组试验。由于青稞在元谋种植分蘖强,本发明设置了播量为每亩5公斤、7.5公斤、10公斤的处理,重复三次,各种植1亩。每个处理随机抽取10行进行性状调查,调查基本苗、株高、亩穗数、分蘖数、千粒重,取平均数,并实测产量。

对两个品系株高和千粒重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5公斤/亩、7.5公斤/亩、10公斤/亩的播量并不影响青稞吸收营养和接受阳光,并不显著影响青稞的生长发育。试验结果见表6、表7。

表6 12-10556不同播种密度农艺性状调查

表7 13-6927不同播种密度农艺性状调查

对两个品系播种密度和基本苗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播种密度和基本苗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12-10556线性回归模型为:y=0.4867+1.668x,13-6927线性回归模型为y=0.620+1.636x截距都很小,表明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基本苗数大致也是成比例的增加,亩播量在10公斤以下,播种密度对种子出苗率的影响不大。

对两个品系不同播种密度与亩穗数和有效分蘖数分析显示,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亩穗数的增加量明显减少,有效分蘖数明显减少。表明播种密度越小,分蘖越旺盛,有效分蘖越多,亩穗数越多。

对两个品系基本苗数与有效分蘖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效分蘖数与基本苗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线性回归模型为y=1.310-0.0672x。表明基本苗数对有效分蘖影响较大,基本苗数越大,有效分蘖就越少。

品系12-10556中7.5公斤密度的亩产量为308公斤,比5公斤每亩的密度亩产量高76公斤,10公斤密度的亩产量为347公斤,为最高,比7.5公斤/亩密度亩产量高39公斤。结果表明播量的增加并未与产量成正比,其有效分蘖的减小,导致亩穗数的减少,导致亩产量增量减小。对品系13-6927播播种密度和产量间数据分析,也说明了这点。

亩播量为10公斤产量最高,下一步试验有必要设置亩播量超过10公斤的处理进行试验。

实施例5(滴灌试验)

时间:2016年10月-2017年2月;

元谋冬季干旱少雨,灌溉用水很大一部分是使用地下水资源。尤其是山坡地,试验地地势较高,全部采用地下水进行灌溉,成本昂贵,达1.5元/方。为了节约水资源,项目采用滴灌这样一种节水灌溉方式。项目选取一块繁殖试验地,面积约8亩,青稞拔节后进行滴灌和漫灌前后灌水,比较用水量大小,计算滴灌节水量。

与漫灌相比,滴灌避免了大量的水对土壤进行冲刷,保护了土壤结构;其次不容易造成大面积积水,用水量小,节约用水资源;使用施肥池从滴灌带施肥,节约了施肥人工成本,使肥料直到作物根部,提高利用效率。项目在当地滴灌使用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滴灌设施安装使用技术。参照技术报告,滴灌安装使用实用技术。

选用一块面积约为8亩的试验地进行用水量测算,拔节后,滴灌将地灌好,水表显示用水量约为156方;第二次待试验地较干后,从主管引水进行漫灌灌水,灌遍整块试验地,用水392方。从滴灌较漫灌少用水236方,节约用水60.2%。从使用效果看,漫灌局部积水较多,灌水不均匀。而滴灌较为均匀,积水较少,滴灌带水压比较充足,水能够达到滴灌带远端,利用率高,不浪费。

实施例6(大麦黄矮病研究)

时间:2016年10月-2017年2月;

试验材料:青稞新品种藏青13、新品系12-10556、13-6927;

在三叶一心期至灌浆期调查黄矮病发病症状。发病级数参照梅红、木德伟等人的分类方法,如表8;

表8 青稞黄矮病发病等级分级标准

蚜虫种类调查:在青稞南繁加代试验地田间进行多点取样,采样鉴定蚜虫种类。

换季田间杂草寄居蚜虫数量与黄矮病发病关系研究:调查各个试验地周边杂草及蚜虫数量情况以及试验地发病程度。

蚜虫群体数量与黄矮病发病关系:拔节期前后,田间5点取样,调查田间百株蚜量及蚜株率。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讨论其与黄矮病发病级数关系。

温湿度与黄矮病发病关系:根据历年温湿度记载,讨论温湿度与黄矮病发病关系。

水肥条件与黄矮病发病关系:调查水肥条件不同的田地百株蚜量和蚜株率以及发病情况,并对发病青稞及周围喷施氨基酸叶面肥,继续观察黄矮病发病情况。

结果分析:

发病症状:两个试验材料从苗期到灌浆期均不同程度感病,苗期感病,基部叶片先发黄,生长缓慢,分蘖减少,根系浅,从叶边缘、叶尖或叶片开始不均匀褪色变黄。拔节期发病,一般从新叶下1~2片叶开始黄化,由叶尖沿叶脉向叶身扩展,叶片变窄、变脆,植株不矮化。孕穗期发病,仅叶发黄,自尖端向下逐渐延伸,根系不健全,主根短,次生根少,植株不矮化。

南繁青稞黄矮病传毒蚜虫种类:通过对试验地南繁加代青稞蚜虫取样鉴定,发现了禾谷缢蚜、麦长管蚜和麦无网长管蚜等,禾谷缢芽为优势种,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研究表明元谋南繁青稞黄矮病病毒主要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麦无网长管蚜、禾谷缢蚜,其中禾谷缢蚜为优势种。

换季田间杂草寄居蚜虫数量与黄矮病发病关系:农作物南繁加代播种时,气温较高,有利于蚜虫生存。夏季作物收割后,蚜虫寄居在周边杂草及其它作物上,等南繁加代作物播种后,逐步迁移到南繁加代作物上,并大量繁殖,其数量远远大于春季迁移的数量,这是南繁加代作物黄矮病大量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发明调查了5个试验田播种前周边杂草寄居蚜虫数量和南繁加代黄矮病发病情况,结果见表9。

表9 寄居蚜虫数量与黄矮病发病情况

从表9可以看出周边杂草寄居蚜虫数量越多,黄矮病发病越重,表明当青稞出苗后,蚜虫会逐渐迁移到麦苗上,然后再迅速传播。

蚜虫群体数量与黄矮病发病关系:蚜虫群体数量与黄矮病发病级数调查结果见表10。

表10 蚜虫数量与发病级数调查表

对百株蚜量和黄矮病发病等级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百株蚜量和发病等级成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865。对二者进行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模型为Y=0.0014x+2.996。结果表明,黄矮病发病程度与毒源数量有明显正相关关系。对蚜株率和发病等级进行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蚜株率和发病等级成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857。单因素线性回归模型:Y=0.202x+1.073。结果表明,蚜虫在田间的分布,也直接影响着黄矮病的发病程度。

温湿度与黄矮病发病关系:试验记载了2013年试验地青稞全生育期平均温度为18.2℃,黄矮病发生面积85%,百株蚜量4000头以上,青稞减产80%;2014试验地平均温度16.5℃,黄矮病发生面积15%,百株蚜量500头以下,青稞减产10%;2015试验地平均温度16.3℃,黄矮病发生面积15%,百株蚜量300头左右,青稞减产10%;2016试验地平均温度17.0℃,黄矮病发生面积30%,百株蚜量1800头左右,青稞减产20%。结果表明南繁青稞全生育期平均温度越高,蚜虫数量越多,黄矮病发生面积更大,产量损失越严重。干旱的年份,黄矮病发病较重,试验地2013年、2016年冬季都较干旱,空气相对湿度低,黄矮病发生面积均较大。相建业等人的研究表明10月到次年4月,黄矮病大流行的年份,同期气温均较高或者气候干旱少雨。

肥水条件与黄矮病发病关系:对不同肥水条件的几个试验田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肥力较高,灌水条件较好的试验田,青稞黄矮病发病非常轻微,不易察觉,青稞减产不明显。而肥水条件中等的试验田,试验地黄矮病有明显发病,但总体较轻,青稞减产明显。而土壤贫瘠,肥水条件较差的试验田黄矮病发病较重,种子减产30%-50%。对试验田喷施叶面肥后,黄矮病发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发病面积扩展速度明显减缓,植株开始由黄逐渐变绿,病情出现好转。

黄矮病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用精甲霜灵(500倍液)和多菌灵(100倍液)浸种。大田喷药:可于麦苗返青前后,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亩用5-8克,或5%来福灵乳油或20%速灭杀丁乳油3000-4000倍液,每亩用60-75千克药液作茎叶喷施,为防止耐药性,需交叉使用药剂。

综合防治:及时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未清除干净的,喷施灭蚜药剂,以减少毒源。加强田间耕作、肥水、栽培管理,提高大麦抗耐病能力,达到控制虫害、减轻危害的目地,如适期晚播,搞好冬灌,增施磷钾肥等。今年病害较往年减轻了很多,发病面积由原来的50%左右降低为20%左右。感病症状也减轻了很多。

防治效果:通过防治措施的实施,青稞黄矮病的发生明显减少,症状明显减轻。过去未采取措施时,百株蚜量在15处调查点中,有8个点超过3000头。蚜株率发病级数在6级以上。采取防治措施后,试验地选取30个点百株蚜量只有两个点超过3000头。

项目选取了2个试验田,各随机选取了5个试验点进行喷药前后蚜虫数量调查,比较抗蚜威和来福灵乳油对青稞黄矮病的防治效果。

表11 青稞黄矮病防治效果

经过喷药后,50%抗蚜威和来福灵乳油防治效果比较明显,绝大部分蚜虫已经杀死,但仍有少数蚜虫,为防治未死的蚜虫迅速繁殖,需要进行持续喷药,一般进行2-3次持续交叉喷药后,基本不能发现蚜虫。

实施例7(防治白粉病)

时间:2016年10月-2017年2月;

发病症状:侵染农作物茎叶,以叶片正面侵染最多。初期为黄绿色不规则小斑,边缘不明显,然后病斑不断扩大,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上着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后期霉层变为灰白色或灰褐色,其中着生许多黑色小点。染病部位变成灰色,连片覆盖其表面,边缘不清晰,呈污白色或淡灰白色。受害严重时叶片皱缩变小,嫩梢扭曲畸形。白粉病按照发病级数参照表12。

表12 白粉病发病级数参照表

流行条件: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主要以气流传播,萌发产生出蚜管直接侵入寄主体内。田间相对湿度大,温度在16-24℃,此病易流行。密度过大,光照不足,氮肥过多,徒长苗易发病。

发病规律:12月4日调查前,白粉病发病较轻,部分地块较重,网棚温度较棚外试验田温度高,发病较重,而棚外大棚少有植株感染。12月4日-12月8日,天气晴朗,光照足,空气相对干燥,期间白粉病发病不明显,有较少病原物。12月14日至12月17日,天气多为阴天或小雨,光照较少,空气湿度增大,病情明显。2号网棚遮阴,发病较重,叶片明显可见病原物,1号网棚和3号网棚有轻微发病,4号网棚和5号网棚很少发现病原物,基本不发病。调查还发现氮肥施用多的田地,白粉病发病相对较重;多施用磷钾肥的田地,白粉病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白粉病一旦发生便流行很快,因此必须注意发现中心病株并及时用药。喷药要周到,喷药时要叶面叶背一起喷,才能把病菌杀死,大水量喷,该病菌遇水或湿度饱和时,易吸水破裂而死亡。

综合防治:农作物不宜种植过密,棚室加强通风换气,以降低湿度。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浇水不宜多,减少病菌传播和发病机会。加强栽培及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使植株生长健壮,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同一田地尽量种植单一农作物品种(系),避免混植,以防交叉传染。选择抗病品种。一般抗霜霉病的品种也抗白粉病,栽培上可选择叶片厚实的品种。轮作可以减少同类病原田间爆发,减少病害的危害程度。播种前彻底清除杂草,扫除枯枝落叶。生长期间及时摘除染病枝叶,彻底清除落叶。长期种植过程中发现农家白粉品种容易发生病。

药剂防治:采用喷布波尔多液(1:2:100-200)、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50%多菌灵800倍液、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同一药物因反复使用会使病菌产生抗体,各种药物应交替使用。白粉病的药剂防治要持续进行,充分杀死残留的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防止再流行,一般第一次喷药后每隔4-5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经过几种药物交替持续喷施后,白粉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发病减轻了很多。

实施例8(防治锈病)

时间:2016年10月-2017年2月;

大麦锈病发生广、为害大,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识别症状是“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三种锈病的孢子零散生在大麦的茎秆和叶片上,呈橘红色,孢子堆较大,温度适应性广(条锈1.4℃-l7℃、叶锈2-32℃、秆锈3-31℃),最适宜温度为20℃左右。叶锈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麦叶片上,呈红褐色,颜色比秆锈病淡,孢子堆也比秆锈病小,对温度的要求介于秆锈病和条绣之间条绣病的孢子堆在小麦穗部和叶片上沿叶脉排列成显著地条斑,颜色为黄色以至枯黄色。菌丝在麦叶组织内生长15天后,便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每个夏孢子堆可持续产生夏孢子若干天,夏孢子繁殖很快。三种锈病发病的轻重主要与雨水的多少,越夏菌源量和感病品种面积大小关系密切。一般地说,雨水多,感病品种面积大,菌源量大,锈病就发生重,反之则轻。

感病症状:

条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发病。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

叶锈病: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以后出现红褐色粉疱(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橙褐色,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后期在叶背面和茎秆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其有依麦秆纵向排列的趋向。

秆锈病:为害部位以茎秆和叶鞘为主,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全成大斑,孢子堆周围表皮撒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叶片。后期病部长出黑色椭圆形至狭长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疱状的冬孢子堆。

病株调查:当年南繁加代试验田锈病发病很轻,项目组在1号试验田(种植09-5024-13)随机选择了五个点进行病株调查,每个点调查5平方米,结果在第一个点发现了3株轻微感染锈病,在第三个点发现了5株轻微感染。

农业防治:农作物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菌源。

药剂防治:对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100克拌种50公斤种子。充分搅拌均匀,严格控制药量,浓度稍大影响出苗。

在苗期田间发现病中心,及时进行喷药控制。如果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或20%粉锈宁乳油每亩40毫升,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5-30克,对水50-70公斤喷雾,或对水10-15公斤进行低容量喷雾。,就要加大用药量,视病情严重程度,用以上药量的2-4倍浓度喷雾。

实施例9(防治虫害)

时间:2016年10月-2017年2月;

农作物元谋南繁加代试验地虫害主要为地下害虫和蚜虫。地下害虫主要会在种子萌发时期以及苗期对农作物种子和植株进行咬噬,影响种子苗和基本苗数,对于种子量少的材料尤其要注意。

蚜虫是麦类作物生长期的主要虫害。当麦类作物抽穗后,蚜虫主要群集在叶片、茎秆及穗部,吸取汁液。当虫口密集时,造成叶片枯黄,植株生长不良,穗部被害后,造成籽粒不饱满。严重时,麦穗枯白,不能结实,甚至整株枯死,损失很大。

害虫种类调查:试验地主要发现的地下害虫有蛴螬(金龟子的幼虫)、金针虫(叩头虫的幼虫)、蝼蛄、地老虎等。危害农作物地上部分的害虫主要为蚜虫。

地下害虫防治方法: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0ml加水50~60kg,拌小麦和青稞种子500-600kg,均匀喷洒,摊开晾干后即可播种。有效期30-35天,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用杀菌剂和一些杀灭地下害虫的农药进行浸种,也可以起到药剂拌种的作用,防止地下害虫咬噬。

在春播作物出苗前或地老虎1-2龄幼虫盛发期,及时铲除田间杂草,减少幼虫早期食料。将杂草深埋或运出田外沤肥,消除产卵寄主。

每公顷用50%辛硫磷乳油1500g拌细砂或细土375~450kg,在根旁开浅沟撒入药土,随即覆土,或结合锄地把药土施入。播种后若发现地下害虫咬噬种子或者幼苗,可喷施氯氰菊酯和毒死蜱。

在地下害虫密度高的地块,可采用毒液灌根的方法防治害虫。农作物苗期受地老虎危害时,可用40%甲基异柳磷50-75g,对水50-75kg,从下午4时开始灌在苗根部,杀虫率达90%以上,兼治蛴螬和金针虫。

蚜虫防治方法: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0.36%绿植苦参碱水剂500倍,或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2.5%三氟氯氰菊酯2500倍,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每亩也可选5%利虫净25-30毫升或10%蚜虱净粉剂20克,对水40公斤喷雾。当有蚜穗率15%以上,当百株蚜量达到800-1000头时,是防治的关键时期,立即用药防治。为防止蚜虫产生耐药性,各种药剂交叉使用。

实施例10(新品种抗性鉴定)

时间:2016年10月-2017年2月;

元谋冬季温度较高,是多种病害高发区,如果从出苗开始未进行防治,则很容易感染各种病害,并迅速蔓延,尤其是黄矮病。所以元谋是各种病害天然的鉴定场所。本试验是利用元谋这种天然环境开展抗病鉴定。发病较为严重的是麦类作物黄矮病及白粉病,所以项目组鉴定了青稞和小麦黄矮病及白粉病感病情况,油菜鉴定白粉病感病情况。元谋冬季降雨量非常少,这有利于通过控制灌水量进行各农作物品系的抗旱性鉴定。

鉴定材料:青稞新品种(系)调查12-10556、13-6927、藏青13及小麦品种藏春951进行了主要病害黄矮病和白粉病观察鉴定,调查油菜品种大地95的感病情况。

鉴定方法:鉴定实施地点为在试验地网室内。在前期未经过病害防治的条件下,在同一块地将每个鉴定材料分为三个重复种植,播种前未对种子进行拌种和浸种处理,出苗后未进行药剂防治,让鉴定材料自然感病,调查青稞和小麦新品种(系)新感染黄矮病和白粉病发病面积及发病程度,油菜调查白粉病感病面积及感病情况,麦类作物在拔节后,油菜在抽薹前后再进行药剂防治。一是调查黄矮病和白粉病发病面积,二是田间调查5个发病区域,综合评定发病级数。

抗旱性鉴定主要鉴定在干旱胁迫下,各农作物品系生长情况,以及产量情况,比较干旱胁迫下的产量和正常灌溉的产量,计算产量下降百分比。在苗出齐后,根据长势情况,参加鉴定的品系叶片开始变黄萎蔫后进行灌水,青稞和小麦统一进行灌水,15天左右灌水一次,直至抽穗恢复正常灌水,随机抽取10株,调查株高、穗粒数(油菜调查单株角果数)、千粒重及产量,综合评价各品种系抗旱性。

鉴定结果:各农作物新品(种)系抗性调查结果见表13—17,新品种(系)抗旱胁迫性状详见表18。

表13 青稞新品系12-10556抗性调查情况

表14 青稞新品系13-6927抗性调查情况

表15 青稞新品种藏青13抗性调查情况

表16 小麦品种藏春951抗性调查情况

表17 油菜品种大地95抗性调查情况

表18 农作物新品系抗旱胁迫性状调查表

本发明实施例中未尽之处,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从现有技术中选用。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上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本文标签: 作物方法南繁加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