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866648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草乌药效成分含量稳定性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对栽培草乌土壤的选择、栽培草乌种根的选择以及对采收前土壤含水量的控制,还包括对初加工草乌药材含水量以及贮藏环境湿度的控制等。通过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其生产的每批次草乌药材指标性成分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三个指标总量在0.2%~0.4%,三个成分之间彼此差异≤70%,实现了草乌各药效成分含量的稳定性,并有利于降低药材在后期加工的毒性。
1.一种提高草乌药效成分含量稳定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1)栽培土壤的选择:土壤pH值7.5~8.0、速效磷30~40mg/kg、速效钾180~300mg/kg、碱解氮100~110mg/kg、有机质32~45g/kg,并且每批次栽培土壤的上述指标数据波动值≤8%;(2)草乌种根的选择:种根围径>4.7cm、根长≥2.4cm、重量≥7.7g、饱满度≥80%,并且每批次栽培草乌种根的上述指标数据波动值≤30%;(3)采收前5~10日进行控水,使土壤含水量在10%~18%,并且每批次采收前的土壤含水量数据波动值≤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土壤的pH值7.5~7.8、速效磷32~38mg/kg、速效钾200~300mg/kg、碱解氮105~110mg/kg、有机质35~42g/kg,并且每批次栽培土壤的上述指标数据波动值≤8%;优选地,所述栽培土壤的pH值7.8、速效磷35mg/kg、速效钾257mg/kg、碱解氮108mg/kg、有机质38g/kg,并且每批次栽培土壤的上述指标数据波动值≤5%。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根围径>5.2cm、根长≥2.8cm、重量≥8.1g、饱满度≥85%,并且每批次栽培草乌种根的上述指标数据波动值≤25%;优选地,所述种根围径>6.1cm、根长≥3.0cm、重量≥8.5g、饱满度≥87%,并且每批次栽培草乌种根的上述指标数据波动值≤20%。 4.如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收前7~10日进行控水,使土壤含水量在12%~17%,并且每批次采收前的土壤含水量数据波动值≤5%;优选地,所述采收前10日进行控水,使土壤含水量在13%,并且每批次采收前的土壤含水量数据波动值≤2%。 5.如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4)初加工:将采收的草乌药材进行统一晒干或晾干,控制含水量为6%~12%,并且每批次药材的含水量差异≤5%;(5)贮藏:要求贮藏环境湿度控制在15%~50%,并且每批次药材贮藏室之间的环境湿度差异≤5%。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采收的草乌药材进行统一晒干,控制含水量为8%~10%,并且每批次药材的含水量差异≤5%;优选地,所述将采收的草乌药材进行统一晒干,控制含水量为8%~9%,并且每批次药材的含水量差异≤3%。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要求贮藏环境湿度控制在20%~45%,并且每批次药材贮藏室之间的环境湿度差异≤5%;优选地,所述要求贮藏环境湿度控制在25%~30%,并且每批次药材贮藏室之间的环境湿度差异≤4%。 8.如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所述方法生产的每批次草乌药材指标性成分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三个指标总量在0.2%~0.4%,三个成分之间彼此差异≤7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用植物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草乌药效成分含量稳定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草乌为乌头属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的块根,被2015版药典收载,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乌头属植物种类繁多,全世界约有350种,我国约有该属植物200余种,可供药用的36种之多,药用基源易混淆,药效指标性成分含量差异大。
目前,草乌药材均来源于野生北乌头,还未形成商业化栽培生产。相关企业在药材采购过程中存在品种混乱、质量不稳定等突出问题。因此,开展正品草乌栽培质量控制,建立栽培关键点的控制技术参数,是保证药材质量稳定、均一和可控的有利保证。
CN105766316A公开了一种紫草乌良种繁育方法,该方法选择海拔2800~3200m,年均温7.5~10.0℃,无霜期150~180d的地区,中等肥力的砂质壤土,前三年内未种植过乌头,前茬作物为苦荞或油菜等;整地时施有机肥为基肥,于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播种,播种前,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紫草乌块根,播种出苗后至次年9月追肥三次,播种的次年8~9月,紫草乌现蕾期时,对侧枝进行打尖摘芽;播种的次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采收种子。
尽管采用上述方法能使紫草乌种子田的种子产量达到750~900kg/hm2,种子千粒重达到3.5g~4.5g,种子发芽率达到93~95%,种子净度达到95~98%,然而,其并未提及如何提高该草乌品种药效成分含量稳定性的措施,并且由于其涉及的紫草乌为毛茛科植物马耳山乌头(Aconitum delavayi Franch)块根,与来自乌头属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的块根不是同一个种,两者在栽培方法和药效成分含量上均存在差异,两者无法相互借鉴。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草乌药效成分含量稳定性的方法,该方法能使生产出来的每批次草乌药材指标性成分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三个指标总量控制在0.2%~0.4%,三个成分之间彼此差异≤70%,实现了草乌各药效成分含量的稳定性。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了提供了一种提高草乌药效成分含量稳定性的方法,其包括:
(1)栽培土壤的选择:土壤pH值7.5~8.0、速效磷30~40mg/kg、速效钾180~300mg/kg、碱解氮100~110mg/kg、有机质32~45g/kg,并且每批次栽培土壤的上述指标数据波动值≤8%;
(2)草乌种根的选择:种根围径>4.7cm、根长≥2.4cm、重量≥7.7g、饱满度≥80%,并且每批次栽培草乌种根的上述指标数据波动值≤30%;
(3)采收前5~10日进行控水,使土壤含水量在10%~18%,并且每批次采收前的土壤含水量数据波动值≤5%。
本发明中所述“每批次”意指采用该方法在不同栽培时间或者不同栽培地区采用同一管理模式进行栽培生产所述的草乌药材,其中不同栽培区域例如可以是东北、河北、山西、云南、内蒙古等地区的山坡、草地或疏林中海拔400-2000m处;不同栽培时间例如可以是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或3月下旬至5月初。
本发明中所述草乌的品种来源有:黄草乌(Aconitum vilmorinianum Kom.)、多根乌头(A.karakolicum Rap.)、瓜叶乌头(A.hemsleyanum Pritz.)、圆锥序乌头(A.paniculigerum Nakai)、松潘乌头(A.sungpanense H.-M.)、太白乌头(A.taipeicum H.-M.),其均适用于本发明所述的提高其药效成分含量稳定性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其均能达到提高草乌药效成分含量稳定性的作用。
本发明中的草乌优选为乌头属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的块根,采用该品种的草乌,能够使每批次草乌药材指标性成分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三个指标总量控制在0.2%~0.4%,三个成分之间彼此差异≤70%,实现了草乌各药效成分含量的稳定性。
本发明通过对栽培土壤和草乌种根等指标的选择,并在采收前控制土壤含水量,从而提高了草乌药效成分含量的稳定性,使其指标性成分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三个指标总量在0.2%~0.4%,有利于降低药材在后期加工的毒性。
本发明中,在对栽培土壤进行选择时,控制土壤pH值7.5~8.0、速效磷30~40mg/kg、速效钾180~300mg/kg、碱解氮100~110mg/kg、有机质32~45g/kg,并且每批次栽培土壤的上述指标数据波动值≤8%;通过将栽培土壤中的各指标控制在上述范围内,保证了草乌的三个药效成分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总量稳定在0.2~0.4%的范围内,不仅有利于后期药材加工减少毒性,而且能保证草乌药效。
根据本发明,在进行栽培土壤的选择时,土壤pH值为7.5~8.0,例如可以是7.5、7.6、7.7、7.8、7.9或8.0,以及上述数值之间的具体点值,限于篇幅及出于简明的考虑,本发明不再穷尽列举所述范围包括的具体点值。
根据本发明,在进行栽培土壤的选择时,速效磷含量为30~40mg/kg,例如可以是30mg/kg、31mg/kg、32mg/kg、33mg/kg、34mg/kg、35mg/kg、36mg/kg、37mg/kg、38mg/kg、39mg/kg或40mg/kg;速效钾含量为180~300mg/kg,例如可以是180mg/kg、185mg/kg、190mg/kg、200mg/kg、210mg/kg、220mg/kg、230mg/kg、240mg/kg、250mg/kg、262mg/kg、268mg/kg、270mg/kg、280mg/kg、290mg/kg或300mg/kg;碱解氮含量为100~110mg/kg,例如可以是100mg/kg、101mg/kg、102mg/kg、103mg/kg、104mg/kg、105mg/kg、106mg/kg、107mg/kg、108mg/kg、109mg/kg或110mg/kg;有机质含量为32~45g/kg,例如可以是32g/kg、33g/kg、34g/kg、35g/kg、36g/kg、37g/kg、38g/kg、40g/kg、42g/kg或45g/kg,以及上述数值之间的具体点值,限于篇幅及出于简明的考虑,本发明不再穷尽列举所述范围包括的具体点值。
根据本发明,在进行栽培土壤的选择时,对于栽培土壤的pH值、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以及有机质含量各指标的数据波动值≤8%,例如波动值为0.5%、1%、1.2%、1.5%、2.1%、2.8%、3%、3.5%、4.2%、5.2%、6%、7.2%、7.5%或8%,以及上述数值之间的具体点值,限于篇幅及出于简明的考虑,本发明不再穷尽列举所述范围包括的具体点值。对于上述各指标在每批次中的数据波动值越小越有利于草乌药效成分含量稳定性。
作为优选,本发明中所述栽培土壤的pH值为7.5~7.8、速效磷含量为32~38mg/kg、速效钾含量为200~300mg/kg、碱解氮含量为105~110mg/kg、有机质含量为25~28g/kg,并且每批次栽培土壤的上述指标数据波动值≤8%。
进一步优选地,本发明中所述栽培土壤的pH值7.8、速效磷含量为35mg/kg、速效钾含量为257mg/kg、碱解氮含量为108mg/kg、有机质含量为38g/kg,并且每批次栽培土壤的上述指标数据波动值≤5%。
根据本发明,在进行草乌种根的选择时,要求种根围径>4.7cm,例如可以是4.7cm、4.8cm、4.9cm、5.0cm、5.0cm、5.1cm、5.2cm、5.3cm、5.4cm、5.5cm或5.6cm;根长≥2.4cm,例如可以是2.4cm、2.5cm、2.6cm、2.7cm、2.8cm、2.9cm、3.0cm、3.0cm、3.2cm或3.3cm;重量≥7.7g,例如可以是7.7g、7.8g、7.9g、8.0g、8.1g、8.2g、8.3g、8.4g、8.5g或8.6g;饱满度≥80%,例如可以是80%、81%、82%、83%、84%、85%、86%或87%,以及上述数值之间的具体点值,限于篇幅及出于简明的考虑,本发明不再穷尽列举所述范围包括的具体点值。
根据本发明,在进行草乌种根的选择时,对于种根围径、根长、重量和饱满度各指标的数据波动值≤30%,例如波动值为0.5%、1%、1.2%、2%、4%、7%、9.5%、12%、15.2%、17.5%、22.5%、23.4%、26.8%或30%,以及上述数值之间的具体点值,限于篇幅及出于简明的考虑,本发明不再穷尽列举所述范围包括的具体点值。对于上述各指标在每批次中的数据波动值越小越有利于草乌药效成分含量稳定性。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述草乌种根的选择中,种根围径>5.2cm、根长≥2.8cm、重量≥8.1g、饱满度≥85%,并且每批次栽培草乌种根的上述指标数据波动值≤25%。
进一步优选地,本发明所述草乌种根的选择中,种根围径>6.1cm、根长≥3.0cm、重量≥8.5g、饱满度≥87%,并且每批次栽培草乌种根的上述指标数据波动值≤20%。
根据本发明,所述采收前7~10日进行控水,例如采收前7日、8日、9日或10日进行控水,使土壤含水量在10%~18%,例如可以是10%、11%、12%、13%、14%、15%、16%、17%或18%,以及上述数值之间的具体点值,限于篇幅及出于简明的考虑,本发明不再穷尽列举所述范围包括的具体点值。
根据本发明,每批次采收前的土壤含水量数据波动值控制在≤5%,例如波动值为0.5%、1%、1.2%、1.5%、2.1%、2.8%、3%、3.5%、4.2%或5%,以及上述数值之间的具体点值,限于篇幅及出于简明的考虑,本发明不再穷尽列举所述范围包括的具体点值。对于上述指标在每批次中的数据波动值越小越有利于草乌药效成分含量稳定性。
作为优选,本发明在采收前7~10日进行控水,使土壤含水量在12%~17%,并且每批次采收前的土壤含水量数据波动值≤5%。
进一步优选地,本发明在采收前10日进行控水,使土壤含水量在13%,并且每批次采收前的土壤含水量数据波动值≤3%。
本发明中,采收前土壤含水量直接影响到草乌药材指标性成分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三个指标的总含量;通过将土壤含水量控制在10%~18%,保证了这三个指标总量控制在0.2%~0.4%,三个成分之间彼此差异≤70%。
根据本发明,所述提高草乌药效成分含量稳定性的方法,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以外,进一步还包括以下方面:
(4)初加工:将采收的草乌药材进行统一晒干或晾干,控制含水量为6%~12%,并且每批次药材的含水量差异≤5%;
(5)贮藏:要求贮藏环境湿度控制在15%~50%,并且每批次药材贮藏室之间的环境湿度差异≤5%。
除了栽培阶段以外,本发明通过额外控制采收后草乌药材含水量在6%~12%,并控制贮藏环境湿度在15%~50%,能够进一步提高草乌各药效成分含量的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所述采收的草乌药材,要控制其含水量为6%~12%,例如可以是6%、7%、8%、9%、10%、11%或12%,并且每批次药材的含水量差异≤5%;另外,要求贮藏环境湿度控制在15%~50%,例如可以是15%、18%、20%、22%、25%、30%、35%、40%、45%、48%或50%,以及上述数值之间的具体点值,限于篇幅及出于简明的考虑,本发明不再穷尽列举所述范围包括的具体点值。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述将采收的草乌药材进行统一晒干,控制含水量为8%~10%,并且每批次药材的含水量差异≤5%。
进一步优选地,本发明所述将采收的草乌药材进行统一晒干,控制含水量为8%~9%,并且每批次药材的含水量差异≤3%。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述要求贮藏环境湿度控制在20%~45%,并且每批次药材贮藏室之间的环境湿度差异≤5%。
进一步优选地,本发明所述要求贮藏环境湿度控制在25%~30%,并且每批次药材贮藏室之间的环境湿度差异≤4%。
根据本发明,采用上述所述方法生产的每批次草乌药材指标性成分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三个指标总量在0.2%~0.4%,三个成分之间彼此差异≤70%。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中,对栽培土壤的pH值和养分、栽培草乌种根规格、采收前土壤含水量、将采收的草乌药材晾干或晒干后的含水量以及贮藏环境湿度分别进行了控制,通过将这些指标控制在上述范围内,将实现草乌各药效成分含量的稳定性;对于草乌栽培中的其它技术手段,均采用本领域公知的技术进行即可,例如栽培时选择有一定坡度的半阳山坡,土层疏松、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需要在播种前进行整地,施足底肥,秋季作物收获后或早春土壤化冻后开始整地。施用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kg/亩或磷酸二胺20~30kg/亩或其他利于促进草乌部生长的生物肥和化肥;深耕细耙,耕地深度30cm以上。细耙后使土壤达到细碎、地面平整、上虚下实。按宽1.0~1.2米,高15~25cm作畦,两畦间开30~40cm等等,在此不做特殊限定。
与现有技术方案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其生产的每批次草乌药材指标性成分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三个指标总量在0.2%~0.4%,三个成分之间彼此差异≤70%,实现了草乌各药效成分含量的稳定性,并有利于降低药材在后期加工的毒性。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经三个批次生产的草乌药材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三个指标各自的含量以及总量。
下面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下述的实例仅仅是本发明的简易例子,并不代表或限制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为更好地说明本发明,便于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典型但非限制性的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1
一种提高草乌药效成分含量稳定性的方法,所述草乌为乌头属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的块根,所述方法包括:
(1)栽培土壤的选择:土壤pH值7.8、速效磷35mg/kg、速效钾257mg/kg、碱解氮108mg/kg、有机质38g/kg,并且每批次栽培土壤的上述指标数据波动值在4%;
(2)草乌种根的选择:种根围径为6.1cm、根长为3.0cm、重量为8.5g、饱满度为87%,并且每批次栽培草乌种根的上述指标数据波动值在20%;
(3)采收前10日进行控水,使土壤含水量在13%,并且每批次采收前的土壤含水量数据波动值在2%;
(4)初加工:将采收的草乌药材进行统一晒干或晾干,控制含水量为8%,并且每批次药材的含水量差异在3%;
(5)贮藏:要求贮藏环境湿度控制在25%,并且每批次药材贮藏室之间的环境湿度差异在2%。
采用上述方法生产三个批次的草乌药材,其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三个指标各自的含量以及总量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3个批次的草乌药材中,乌头碱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1104%、0.0966%和0.1076%;新乌头碱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2355%、0.2203%和0.1591%;次乌头碱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022%、0.031%和0.018%,三个指标的总含量分别为0.3679%、0.3478%和0.2847%,三者之间的比值为:1:0.9455:0.7738,最大差异为29.0%。
实施例2
一种提高草乌药效成分含量稳定性的方法,所述草乌为乌头属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的块根,所述方法包括:
(1)栽培土壤的选择:土壤pH值7.5、速效磷30mg/kg、速效钾180mg/kg、碱解氮110mg/kg、有机质45g/kg,并且每批次栽培土壤的上述指标数据波动值在4%;
(2)草乌种根的选择:种根围径为4.7cm、根长为2.4cm、重量为7.7g、饱满度为80%,并且每批次栽培草乌种根的上述指标数据波动值在20%;
(3)采收前10日进行控水,使土壤含水量在12%,并且每批次采收前的土壤含水量数据波动值在2%;
(4)初加工:将采收的草乌药材进行统一晒干或晾干,控制含水量为7%,并且每批次药材的含水量差异在3%;
(5)贮藏:要求贮藏环境湿度控制在50%,并且每批次药材贮藏室之间的环境湿度差异在2%。
采用上述方法生产3个批次的草乌药材。三个批次的草乌药材中,乌头碱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1184%、0.1216%和0.1084%;新乌头碱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2413%、0.2356%和0.1622%;次乌头碱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027%、0.038%和0.019%,三个指标的总含量分别为0.3867%、0.3952%和0.2896%,三者之间的比值为:1:1.022:0.749,最大差异为36.5%。
实施例3
一种提高草乌药效成分含量稳定性的方法,所述草乌为乌头属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的块根,所述方法包括:
(1)栽培土壤的选择:土壤pH值8.0、速效磷40mg/kg、速效钾300mg/kg、碱解氮100mg/kg、有机质45g/kg,并且每批次栽培土壤的上述指标数据波动值在4%;
(2)草乌种根的选择:种根围径为5.2cm、根长为2.8cm、重量为8.1g、饱满度为85%,并且每批次栽培草乌种根的上述指标数据波动值在20%;
(3)采收前7日进行控水,使土壤含水量在17%,并且每批次采收前的土壤含水量数据波动值在2%;
(4)初加工:将采收的草乌药材进行统一晒干或晾干,控制含水量为10%,并且每批次药材的含水量差异在3%;
(5)贮藏:要求贮藏环境湿度控制在15%,并且每批次药材贮藏室之间的环境湿度差异在2%。
采用上述方法生产3个批次的草乌药材。三个批次的草乌药材中,乌头碱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0981%、0.0661%和0.0582%;新乌头碱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1831%、0.1476%和0.1344%;次乌头碱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017%、0.02%和0.015%,三个指标的总含量分别为0.2982%、0.2337%和0.2076%。三者之间的比值为:1:0.7837:0.6962,最大差异为43.6%。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相比,除将栽培土壤中的速效磷含量控制在10mg/kg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
采用上述方法生产三个批次的草乌药材。三个批次的草乌药材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各自的含量以及三者的总量如表1所示。
表1
乌头碱/% 新乌头碱/% 次乌头碱/% 总量/% 第一批次 0.1788 0.3121 0.023 0.5139 第二批次 0.1634 0.3245 0.038 0.5259 第三批次 0.1821 0.3347 0.029 0.5458
通过表1可以看出,当栽培土壤中的速效磷含量控制在10mg/kg时,其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总量超过了0.4%,不利于草乌药材在后期加工中减少毒性。只有在控制较小毒性的前提下,提高其含量稳定性才有意义。
对比例2
与实施例1相比,除将栽培土壤中的速效磷含量控制在20mg/kg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
采用上述方法生产三个批次的草乌药材。三个批次的草乌药材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各自的含量以及三者的总量如表2所示。
表2
乌头碱/% 新乌头碱/% 次乌头碱/% 总量/% 第一批次 0.1556 0.2779 0.029 0.4625 第二批次 0.14711 0.2655 0.043 0.45561 第三批次 0.1481 0.2911 0.045 0.4842
通过表2可以看出,当栽培土壤中的速效磷含量控制在20mg/kg时,其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总量同样超过了0.4%,不利于草乌药材在后期加工中减少毒性。只有在控制较小毒性的前提下,提高其含量稳定性才有意义。
通过实施例1~3和对比例1~2比较可以看出,对比例1~2中,当速效磷含量在10或20mg/kg时,其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三者总量超过了0.4%,在该含量下,不利于草乌药材在后期加工中减少毒性;实施例1~3中,当速效磷含量控制在30~40mg/kg时,可以实现将该三者总量控制在0.2%~0.4%,有利于后期加工中降低毒性,其更具有提高草乌药效成分含量稳定性的必要。
对比例3
与实施例1相比,除将栽培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控制在100mg/kg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
采用上述方法生产三个批次的草乌药材。三个批次的草乌药材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各自的含量以及三者的总量如表3所示。
表3
对比例4
与实施例1相比,除将栽培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控制在150mg/kg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
采用上述方法生产三个批次的草乌药材。三个批次的草乌药材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各自的含量以及三者的总量如表4所示。
表4
乌头碱/% 新乌头碱/% 次乌头碱/% 总量/% 第一批次 0.1477 0.2643 0.024 0.4360 第二批次 0.1601 0.2603 0.036 0.4564 第三批次 0.1397 0.2822 0.031 0.4529
通过实施例1~3和对比例3~4比较可以看出,对比例3~4中,当速效钾含量在100或150mg/kg时,其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三者总量超过了0.4%,在该含量下,不利于草乌药材在后期加工中减少毒性;实施例1~3中,当速效钾含量控制在180~300mg/kg时,可以实现将该三者总量控制在0.2%~0.4%,有利于后期加工中降低毒性,其更具有提高草乌药效成分含量稳定性的必要。
对比例5
与实施例1相比,除将栽培土壤中的碱解氮含量控制在90mg/kg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
采用上述方法生产三个批次的草乌药材。三个批次的草乌药材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各自的含量以及三者的总量如表5所示。
表5
乌头碱/% 新乌头碱/% 次乌头碱/% 总量/% 第一批次 0.082 0.0922 0.018 0.1922 第二批次 0.092 0.0787 0.022 0.1927 第三批次 0.082 0.0898 0.019 0.1908
对比例6
与实施例1相比,除将栽培土壤中的碱解氮含量控制在120mg/kg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
采用上述方法生产三个批次的草乌药材。三个批次的草乌药材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各自的含量以及三者的总量如表6所示。
表6
乌头碱/% 新乌头碱/% 次乌头碱/% 总量/% 第一批次 0.2281 0.3583 0.047 0.6334 第二批次 0.2361 0.3632 0.056 0.6553 第三批次 0.2227 0.3714 0.062 0.6561
通过实施例1~3和对比例5~6比较可以看出,对比例5中,当碱解氮含量在90mg/kg时,其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三者总量低于0.2%,在低于0.2%的情况下,草乌加工炮制后的功效较弱,疗效差,以致于有可能无法入药;对比例6中,当碱解氮含量在120mg/kg时,其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三者总量超过了0.4%,在该含量下,不利于草乌药材在后期加工中减少毒性;实施例1~3中,当碱解氮含量控制在100~110mg/kg时,可以实现将该三者总量控制在0.2%~0.4%,有利于后期加工中降低毒性,其更具有提高草乌药效成分含量稳定性的必要。
对比例7
与实施例1相比,除将采收前使土壤含水量控制在19%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
采用上述方法生产三个批次的草乌药材。三个批次的草乌药材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各自的含量以及三者的总量如表7所示。
表7
乌头碱/% 新乌头碱/% 次乌头碱/% 总量/% 第一批次 0.080 0.0877 0.017 0.1847 第二批次 0.077 0.0796 0.021 0.1776 第三批次 0.076 0.0852 0.018 0.1792
对比例8
与实施例1相比,除将采收前使土壤含水量控制在9%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
采用上述方法生产三个批次的草乌药材。三个批次的草乌药材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各自的含量以及三者的总量如表8所示。
表8
乌头碱/% 新乌头碱/% 次乌头碱/% 总量/% 第一批次 0.2004 0.3071 0.038 0.5455 第二批次 0.1954 0.3127 0.043 0.5511 第三批次 0.1893 0.3248 0.052 0.5661
通过实施例1~3和对比例7~8比较可以看出,对比例7中,当土壤含水量在19%时,其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三者总量不足0.2%,在药物指标总量低于0.2%的情况下,草乌加工炮制后的功效较弱,疗效差,以致于有可能无法入药;对比例8中,当土壤含水量在9%时,其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三者总量超过0.4%,不利于草乌药材在后期加工中减少毒性;实施例1~3中,当土壤含水量控制在10~18%时,可以实现将该三者总量控制在0.2%~0.4%,有利于后期加工中降低毒性,其更具有提高草乌药效成分含量稳定性的必要;同时也使草乌各指标成分达到药效水平。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对栽培草乌土壤的选择、栽培草乌种根的选择和对采收前土壤含水量的控制,以及对初加工草乌药材含水量和贮藏环境湿度的控制,能够使得每批次生产的草乌药材指标性成分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三个指标总量在0.2%~0.4%,三个成分之间彼此差异≤70%,实现了草乌各药效成分含量的稳定性,并有利于降低药材在后期加工的毒性。
申请人声明,本发明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详细结构特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结构特征,即不意味着本发明必须依赖上述详细结构特征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发明的任何改进,对本发明所选用部件的等效替换以及辅助部件的增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一种提高草乌药效成分含量稳定性的方法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wlzph.com.cn/zp/1720318045a521795.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