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866648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配杀虫组合物,由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组成。本发明提供的杀虫组合物中,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作为有效成分,作用机理不同,二者复配具有互补作用和增效作用,使得复配后组合物具有较高的有效活性,能够有效的防止害虫抗性的产生或延缓抗性速度,表现出很好的增效作用和互补作用,防效明显高于单剂且用料少,是一种成本低、防效好的杀虫组合物。

1.一种复配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的质量比为1:30~4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的质量比为1:20~40: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的质量比为1:10~40: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的质量比为1:1。 6.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在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中的应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刺吸式口器害虫为水稻两迁害虫和蚜虫。 8.一种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由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和农药制剂上可以接受的辅料组成,所述杀虫组合物占所述杀虫剂的质量百分比为0.1%~9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组合物占所述杀虫剂的质量百分比为10%~90%。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任意一项所述杀虫剂,其特征在于,其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或可分散油悬浮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制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复配杀 虫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刺吸式口器害虫是指口器为刺吸式或锉吸式口器的一些害虫,隶属于同 翅目、半翅目、缨翅目和双翅目等,主要包括叶蝉类、蚜虫类、猎蝉类、粉 虱类、蚧类、蝽类、蓟马类、和瘿蚊等,这类害虫是以取食植物的汁液为食 料,不断地进行“吸血抽髓”式榨取植物营养。取食后植物表面无显著破损 现象,但是叶片上往往出现各种颜色的斑点或畸形,如叶片皱缩、卷曲,叶、 茎、根上形成虫瘿、虫瘤。刺吸式口器害虫发生后受害叶片由绿变黄,脱落, 影响光合作用;果实停止生长或萎缩甚至变形;小枝枯死,第二年较正常树 木发芽晚,严重者整株树木死亡。此外,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取食时,往往将 有病植物的病原微生物随同食物一起吸入体内,而后又随同唾液注入健康的 植物体中,因而又起到传播病菌的作用。很多蚜虫、叶蝉、蓟马、飞虱等是 传播植物病害的主要媒介,因此其危害性极大,这其中特别是稻飞虱和蚜虫 对稻田的危害尤为明显。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简称“两迁”害虫,是水稻主要迁飞性害虫之一, 它们具有随气流远距离迁飞的习性,是一种爆发性和突发性的害虫。稻飞虱 其以成虫、若虫群集在稻丛株基部为害,将刺吸式口器刺进稻株组织内,吸 食汁液,水稻孕穗期受害,使叶片发黄,生长低矮,甚至不能抽穗。乳熟期 受害,稻谷千粒重减轻,瘪谷增加,受害稻株基部变黑,叶片枯黄,加重纹 枯病、菌核病发生,受害严重时,全田倒伏,果粒无收。稻纵卷叶螟以幼虫 取食为害叶片,初级受害,叶片出现针头状小白点,随着虫龄增大,吐丝缀 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 呈白色条斑。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以孕穗、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

蚜虫又称蜜虫、腻虫等,多属于同翅目蚜科,为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常 群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叶片皱缩、卷曲、畸 形,严重时引起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死亡。蚜虫分泌的蜜露还会诱发煤污病、 病毒病并招来蚂蚁危害等。

因此,随着稻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不断开展和研究,如何开发新的高效、 低毒、安全的复配杀虫剂防治水稻“两迁害虫”和蚜虫,已成为行业内各生 产厂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复配杀虫组合物、制 剂及其应用,尤其是一种新的杀虫组合物。本发明提供的杀虫组合物能够有 效的防治“两迁害虫”和蚜虫,具有防止害虫抗性产生或延缓抗性速度的特 点,而且使用成本低、防效好。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配杀虫组合物,由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组成。

优选的,所述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的质量比为1:30~40:1。

优选的,所述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的质量比为1:20~40:1。

优选的,所述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的质量比为1:10~40:1。

优选的,所述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的质量比为1:1。

本发明提供了如上述任意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在防治刺吸式 口器害虫中的应用。

优选的,所述刺吸式口器害虫为水稻两迁害虫和蚜虫。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复配杀虫剂,由上述技术方案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杀 虫组合物和农药制剂上可以接受的辅料组成,所述杀虫组合物占所述杀虫剂 的质量百分比为0.1%~90%。

优选的,所述杀虫组合物占所述杀虫剂的质量百分比为10%~90%。

优选的,所述杀虫剂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或可分散油悬 浮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配杀虫组合物,由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组成。与 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杀虫组合物中,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作为有 效成分,作用机理不同,二者复配具有互补作用和增效作用,使得复配后组 合物具有较高的有效活性,能够有效的防止害虫抗性的产生或延缓抗性速度, 表现出很好的增效作用和互补作用,防效明显高于单剂且用料少,是一种成 本低、防效好的杀虫组合物。本发明提供的杀虫组合物能够对于水稻“两迁 害虫”和蚜虫有特效,毒力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以桃蚜、稻纵卷叶螟和稻飞 虱为目标害虫,计算共毒系数评价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混用效果,结果显 示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明二者的混合使用具有明显增效作用,且对具有抗 药性的害虫具有较高防治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 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而 不是对发明权利要求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 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 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本发明的方法及应用已 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精神 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 用本发明技术。

本发明所有原料,对其来源没有特别限制,在市场上购买的或按照本领 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常规方法制备的即可。

本发明所有原料,对其纯度没有特别限制,本发明优选采用分析纯或满 足农药纯度标准。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配杀虫组合物,由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组成。

本发明对所述苏云金杆菌没有特别限制,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苏云 金杆菌即可,本发明对其优选为,苏云金杆菌:英文通用名称Bacillus thuringiensis,是包括许多变种的一类产晶体芽孢杆菌。其可产生两大类毒素: 内毒素(伴孢晶体)和外毒素(α、β和γ外毒素)。伴孢晶体是主要毒素, 在昆虫的碱性中肠中,可使肠道在几分钟内麻痹,昆虫停止取食,并很快炮 灰肠道内膜,造成细菌的营养细胞易于侵袭和穿透肠道底膜进入学淋巴,最 后昆虫因饥饿和败血症而死亡。外毒素作用缓慢,而在蜕皮和变态时作用明 显,这两个时期正式RNA合成的高峰期,外毒素能抑制依赖于DNA和RNA 聚合酶。苏云金杆菌可广泛应用于鳞翅目、直翅目、双翅目及膜翅目类害虫 的防治。

本发明对所述戊吡虫胍没有特别限制,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戊吡虫 胍即可,本发明对其优选为,戊吡虫胍:化学名称为1-硝基-3-[(6-氯吡啶-3- 基)甲基]-4-戊亚甲基氨基胍,属硝基缩氨基胍类化合物,是一种高效、低毒、 低残留的全新杀虫剂,其将新烟碱类杀虫剂与缩胺脲类杀虫剂的活性结构构 建到同一分子中,兼具新烟碱类杀虫剂和钠离子通道抑制剂类杀虫剂的结构 特征,还具有的独特作用机理使其比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效显著且持效期更长。 因而也兼具这两类杀虫剂的杀虫谱,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具有多作用靶标 的特点,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的速度大大降低。该产品对蚜虫、飞虱、棉铃 虫等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本发明对所述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的质量比没有特别限制,本领域技 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虫害状况、作物生长状况以及田间情况进行调整,本发 明为提高复配效果和杀虫效果,所述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的质量比优选为 1:30~40:1,更优选为1:20~40:1,更优选为1:10~40:1,最优选为具体定值如 1:30、1:20、1:10、1:1、10:1、20:1、30:1或40:1。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在防治刺吸式口器 害虫中的应用。本发明对所述刺吸式口器害虫没有特别限制,以本领域技术 人员熟知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即可,本发明优选为水稻两迁害虫和/或蚜虫,更 优选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蚜虫。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复配杀虫剂,由上述技术方案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杀 虫组合物和农药制剂上可以接受的辅料组成。

所述杀虫组合物优选占所述杀虫剂的质量百分比为0.1%~90%。

本发明对所述杀虫组合物在复配杀虫剂中的百分含量没有特别限制,本 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虫害状况、作物生长状况以及田间情况进行调整, 本发明所述杀虫组合物的质量百分含量优选为0.1%~90%,更优选为 1%~90%,更优选为10%~80%,更优选为20%~70%,最优选为30%~60%。 本发明对所述复配杀虫剂的剂型没有特别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 际虫害状况、作物生长状况以及田间施用情况进行选择,由上述杀虫组合物 制成的新剂型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本发明优选为湿性粉剂、水分散粒 剂、悬浮剂或可分散油悬浮剂。

本发明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按照公知的方法,加入适 当的辅料,可以复配成上述多种剂型,本发明在此不做限定,其中辅料为任 何农药中可接受的辅料,如本领域公知的固体载体、液体稀释剂中的一种和 表面活性剂组成,其中所述固体载体、液体稀释剂和表面活性剂的数量可以 为一种或多种,如助剂和/或填料。本发明所述助剂优选为分散剂、湿润剂、 崩解剂、粘结剂、消泡剂、抗冻剂和增稠剂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填料优选 为轻质碳酸钙、硅藻土、膨润土、凹凸棒土、白炭黑和轻质碳酸钙中的一种 或多种。

本发明所述的分散剂优选自:木质素磺酸钠、木质素磺酸钙、萘磺酸钠 甲醛缩合物、亚甲基双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硫酸盐、聚羧酸盐、烷基酚聚 氧乙烯基磷酸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脂肪酸聚氧乙烯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湿润剂优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拉开粉BX、皂角粉、十二烷基苯磺酸 钠、蚕沙、无患子粉和茶枯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崩解剂优选自:膨润 土、硫酸铵、氯化铝、尿素、氯化镁和葡萄糖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粘结 剂优选自:淀粉、硅藻土、环糊精、PVA、松香和羧甲基(乙基)纤维素中的 一种或多种。所述的消泡剂优选自:C8~C210脂肪醇类化合物、环氧大豆油、 乙醇、硅酮类化合物、有机硅油和C10~C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 多种;所述的抗冻剂优选自:山梨醇、乙二醇、聚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 尿素和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增稠剂优选自:明胶、黄原胶、聚乙 二醇和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不同杀虫剂活性组分混合后各活性成分由于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的差 异,使得各活性成分之间的联合作用通常表示为增效作用、相加作用或拮抗 作用。所谓增效作用就是不同物质间的相互协作作用,其产生的效果大于各 个成分效果的总合;而相加作用就是其产生的效果等于各个成分效果的总合; 拮抗作用是指两种物质作用于生物机体时,一种物质干扰另一种物质的效果, 或彼此互相干扰对方的效果,使总体效果下降的现象。

此外,在对稻飞虱、桃蚜和稻纵卷叶螟的药效试验中,采用本发明所述 不同配比的杀虫剂以及戊吡虫胍单剂、苏云金杆菌单剂进行对比,在有效成 分用量等于单剂的前提下,杀虫效果高于各单剂,表明本发明所述杀虫组合 物及其制剂能够提高对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防效,并具有增效作用。因此,本 发明所述杀虫组合物能够应用在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中。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提供的由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复配的杀 虫组合物中,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作为有效成分,作用机理不同,二者复 配具有互补作用和增效作用,使得复配后组合物具有较高的有效活性,能够 有效的防止害虫抗性的产生或延缓抗性速度,表现出很好的增效作用和互补 作用,防效明显高于单剂且用料少,是一种成本低、防效好的杀虫组合物, 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

本发明提供的杀虫组合物能够对于水稻“两迁害虫”和蚜虫有特效,毒 力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以桃蚜、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为目标害虫,计算共毒 系数评价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混用效果,结果显示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 明二者的混合使用具有明显增效作用,且对具有抗药性的害虫具有较高防治 效果。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复配的杀虫组 合物、制剂及其应用进行详细说明,实验中所述的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均 从市场购买得到。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在改变部分参数的情况下来实现 组合物的变更,从而实现和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受以下 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

31%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悬浮剂

苏云金杆菌1%、戊吡虫胍30%、拉开粉3%、木质素磺酸钙5%、丙二醇 1%、乙二醇2%、羧甲基纤维素钠4%、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以上原料按 常规配制悬浮剂的方法混合制得31%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悬浮剂。

实施例2

42%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悬浮剂

苏云金杆菌2%、戊吡虫胍40%、拉开粉4%、木质素磺酸钙6%、丙二醇 1%、乙二醇2%、羧甲基纤维素钠4%、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以上原料按 常规配制悬浮剂的方法混合制得42%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悬浮剂。

实施例3

44%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可分散油悬浮剂

苏云金杆菌4%、戊吡虫胍4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2%、烷基酚聚氧乙 烯基磷酸酯6%、有机土1%、油酸甲酯补足100%。将以上原料按常规配制悬 浮剂的方法混合制得44%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悬浮剂。

实施例4

50%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分散油悬浮剂

苏云金杆菌25%、戊吡虫胍2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0%、烷基酚聚氧 乙烯基磷酸酯8%、有机土0.5%、油酸甲酯补足100%将以上原料按常规配制 悬浮剂的方法混合制得50%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悬浮剂。

实施例5

66%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可湿性粉剂

苏云金杆菌60%、戊吡虫胍6%、茶枯粉5%、有机硅油2%、木质素磺酸 钠5%、硅藻土补足100%。将以上原料按照常规配制可湿性粉剂的方法混合, 粉碎至一定细度,再经过混匀成产品,得到66%的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可 湿性粉剂。

实施例6

73.5%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可湿性粉剂

苏云金杆菌70%、戊吡虫胍3.5%、茶枯粉4%、有机硅油2%、木质素磺 酸钠4%、硅藻土补足100%。将以上原料按照常规配制可湿性粉剂的方法混 合,粉碎至一定细度,再经过混匀成产品,得到73.5%的苏云金杆菌·戊吡虫 胍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7

77.5%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水分散粒剂

苏云金杆菌75%、戊吡虫胍2.5%、木质素磺酸钠4%、硫酸铵2%、聚羧 酸盐3%、淀粉2%、轻质碳酸钙补足100%。将以上原料按照常规配制水分散 粒剂的方法混合制得到77.5%的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8

82%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水分散粒剂

苏云金杆菌80%、戊吡虫胍2%、木质素磺酸钠5%、硫酸铵2%、聚羧酸 盐2.5%、淀粉2.5%、轻质碳酸钙补足100%。将以上原料按照常规配制水分 散粒剂的方法混合制得到82%的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9

实施例应用一:苏云金杆菌与戊吡虫胍复配的室内毒力测定

1、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不同配比联合毒力测试

1.1供试药剂

96%苏云金杆菌原药、95%戊吡虫胍原药、苏云金杆菌与戊吡虫胍不同比 例混配制剂

1.2供试虫源

桃蚜、稻飞虱、稻纵卷叶螟

1.3单剂测定方法

对桃蚜采用浸虫法,将两个原药都用少量丙酮溶解,在用0.1%的吐温水 溶液稀释成等差的五个浓度溶液,稀释在烧杯里以备用,并以清水作为对照。 将大小一致的桃蚜和稻纵卷叶螟成虫在浸虫笼的药液中浸渍5s,吸去多余药 液之后将其置于9㎝的培养皿中,皿中放有新鲜小麦叶片。没浓度处理20头, 重复3次,设空白对照,48h后检查死亡率。死亡率用Abbott公式校正,再 根据对数-死亡率几率值分析法,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和致死。

对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采用喷雾法,将培养皿置于Potter喷雾塔盘底进行 定量喷雾,喷药量为1ml,药液沉降1min后取出试虫进行饲养。没处理不少 于4次重复,并设空白对照。处理96小时后检查试虫死亡情况。死亡率用 Abbott公式校正,再根据对数-死亡率几率值分析法,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和致 死。

1.4不同配比的联合毒力测定方法

根据单剂的毒力测定结果,用不同配比的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采用上 述1.3的方法进行测定,计算LC50,并按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并 按下列公式计算:

ATI=(S/M)*100

式中: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杀虫剂的LC50,单位mg/l;

M——混剂的LC50,单位mg/l。

TTI=TIA*PA+TIB*PB

式中: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TIA——A药剂理论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TIB——B药剂理论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CTC=(ATI/TTI)*100

式中:

CTC——共毒系数;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 <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不同配比对桃蚜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 LC50(mg/l) TTI ATI CTC 苏云金杆菌 10.56 - 100 - 戊吡虫胍 5.72 - 184.62 - 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1:30 3.78 181.89 279.37 153.6 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1:20 4.21 180.59 250.83 138.9 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1:10 4.42 176.92 238.91 135.0 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1:1 4.55 142.31 232.09 163.1 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10:1 5.22 107.69 202.30 187.8 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20:1 5.69 104.03 185.59 178.4 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30:1 6.34 102.73 166.56 162.1 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40:1 6.72 102.06 157.14 154.0

由表1可以看出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复配的各个比例其共毒系数均高 于120,说明该两种成分复配之后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由此可见,两者复配 具有很强的合理性。

表2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不同配比对稻纵卷叶螟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复配的各个比例其共毒系数均高 于120,说明该两种成分复配之后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由此可见,两者复配 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且在10:1时增效作用尤为显著。

表3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不同配比对稻飞虱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 LC50(mg/l) TTI ATI CTC 苏云金杆菌 11.7 - 100 - 戊吡虫胍 5.66 - 206.71 - 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1:30 4.14 203.27 282.61 139.0 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1:20 4.21 201.63 277.91 137.8 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1:10 4.32 197.01 270.83 137.5 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1:1 4.52 153.36 258.85 168.8 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10:1 4.87 109.70 240.25 219.0 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20:1 5.23 105.08 223.71 212.9 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30:1 5.77 103.44 202.77 196.0 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40:1 6.32 102.60 185.13 180.4

由表3可以看出,苏云金杆菌和戊吡虫胍复配的各个比例其共毒系数均 高于120,说明该两种成分复配之后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由此可见,两者复 配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且在10:1时增效作用尤为显著。

实施例10

实施例应用二:苏云金杆菌与戊吡虫胍复配的药效试验

用实施例1~8所得的复配制剂与各组分单剂进行大田药效试验。选择无 风无雨的天气进行试验,在调查的整个阶段无降雨,以桃蚜和稻纵卷叶螟为 试验对象,每次施药间隔期为7d,共施药3次,以末次施药后3d,7d,21d 分别调查桃蚜和稻纵卷叶螟,并计算防效。防效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防治效果(%)=(1-TaCb/TbCa)×100%

式中:Ta为处理区防治后存活的个体数量;Tb为处理区防治前存活的个 体数量;Ca为对照区防治后存活的个体数量;Ca为对照区防治前存活的个体 数量。

试验结果如下:

1、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组合物对桃蚜田间试验

表4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组合物对桃蚜的防治效果

由表4可以看出,苏云金杆菌与戊吡虫胍复配后能有效地防治桃蚜,防 治效果优于对照药剂,持效期长,末次施药后21d防效达90%以上,并且在 试验用药范围内,对靶标作物没有药害。

2、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组合物对稻纵卷叶螟田间试验

表5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组合物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由表5可以看出,苏云金杆菌与戊吡虫胍复配后能有效地防治稻纵卷叶 螟,防治效果优于对照药剂,持效期长,末次施药后21d防效达91%以上, 并且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靶标作物没有药害。

3、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组合物对稻飞虱田间试验

表6苏云金杆菌·戊吡虫胍组合物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

由表6可以看出,苏云金杆菌与戊吡虫胍复配后能有效地防治稻纵卷叶 螟,防治效果优于对照药剂,持效期长,末次施药后21d防效达90%以上, 并且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靶标作物没有药害。

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苏云金杆菌与戊吡虫胍按不同比例复配后, 对农业虫害的防治效果明显提高,在防治效果相同的情况下,大大降低了有 效成分的使用量,从而降低了对环境的危害以及延缓了害虫的抗性。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复配杀虫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进行了详细 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的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 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 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 保护范围内。

本文标签: 杀虫组合杆菌制剂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