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866648
本发明涉及一种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设备的结构简单,材料为硬质塑料,制造成本低,一次性投入可以重复使用8-12年,推广应用易行。使用方法简单,作用原理浅显易懂,男女老少都可掌握,不受科技文化水平的限制。一种山药的双套筒栽培设备及使用方法,设备成本低、使用周期长、适用范围广、易于掌握、基质有机质丰富肥力平衡、山药产量高、山药收获时破损率低、外观及商品质量好,是山药现代化产业化开发的实用创新设备及使用方法。
1.一种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其特征在于外套筒(2)内设有内套筒(1),外套筒(2)和内套筒(1)底部设有外套筒底漏(4)和内套筒底漏(3),外套筒(2)和内套筒(1)上设有套筒壁网孔(11),外套筒(2)两边设有齿轮箱(7),齿轮箱(7)内设有动力齿轮(5)、齿轮内轴承外齿轮槽(6)、齿轮箱加强筋(9),内套筒(1)由两个对应的半园片通过内套筒活页(13)和内套筒环扣(14)组成;内套筒(1)上设有内套筒齿轮条(12),内套筒齿轮条(12)通过内套筒齿轮条固定螺丝(15)固定在内套筒(1)上;齿轮箱(7)内设有齿轮箱加强筋(9),齿轮箱加强筋(9)通过齿轮箱加强筋固定螺丝(10)固定在齿轮箱(7)内;齿轮箱(7)内设有可将内套筒(1)通过齿轮上升的齿轮组,齿轮组由把手(20)和齿轮组成,把手(20)边设有把手握柄(22),把手(20)上设有把手外齿轮(21),把手外齿轮(21)嵌入动力轴承(16)内的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17)中,动力轴承(16)上设有轴承转轴(19)和轴承外齿轮(18),轴承外齿轮(18)嵌入动力齿轮(5)上的齿轮内轴承外齿轮槽(6)内。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套筒(1)直径为10㎝,材料为PVC硬质塑料,套筒壁厚度为0.3㎝,两条内套筒齿轮条(12)固定在对应的内套筒(1)上,外套筒(2)直径为12㎝,材料为PVC硬质塑料,套筒壁厚度为0.3㎝,外套筒(2)和内套筒(1)长度为100㎝,外套筒(2)和内套筒(1)套筒壁上均匀分布套筒壁网孔(11),其直径为1.0㎝,横向、纵向间距为2.0㎝,山药根系通过套筒壁网孔(11)与外套筒(2)外面的土壤接触,还具有透气、沥水的功效,底部是内套筒底漏(3),具有兜住栽培基质的作用,还具有透气、沥水的作用。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齿轮(5)外直径为6.0㎝,内直径为3.0㎝,动力轴承(16)直径3.0㎝,加强筋(9)为加厚的承重材料,可承载动力轴承(16)转动时从动力齿轮(5)传来的重力,在齿轮箱(7)的最上部,设有齿轮箱盖(8),当齿轮箱盖(8)关闭时,可以阻止内套筒(1)内部的栽培基质和外套筒外面的土壤撒进齿轮箱(7)内,保证齿轮箱(7)内部处于干净状态;当齿轮箱盖(8)打开时,才能进行动力齿轮(5)、动力轴承(16)和把手(20)的安装。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套筒齿轮条(12)的齿轮距及长宽厚尺寸大小与动力齿轮(5)的大小一致,在每个动力齿轮(5)周长的长度内均匀分布8个齿轮,当内套筒(1)需要上下移动时,打开齿轮箱盖(8)将动力齿轮(5)置于齿轮箱(7)的顶部,动力轴承(16)通过齿轮内轴承外齿轮槽(6)从动力齿轮(5)中间穿过,轴承转轴(19)承载于外套筒(2)的齿轮箱加强筋(9)上,将把手(20)插入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17),把手外齿轮(21)正好嵌入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17),通过同时向外或向内转动左右两个把手握柄(22),实现内套筒(1)的向上或向下移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
背景技术
山药(DioseoreaoppositeThunb)属于薯预科(Stemonaceae),薯预属 (Dioseorea)植物。山药主要是药用然后才是食用。食用也多是为药用的目的。 人们吃山药,都是认为它能治病,可滋补,当然也可以充饥。山药发展到今天, 己成为重要的国际性药、食兼用作物。山药主要含有粘液汁、甘露聚糖(mannan)、 甘露多糖、胆碱、糖蛋白、多酚氧化酶、维生素C、植酸、16种氨基酸、尿囊素 和3,4-二羟基苯乙胺、多巴胺(domamine)等,是重要的滋补食品,有补脾健胃, 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等药理作用,常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 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等疾病的治疗。也可用于降低血压和血糖,抵抗肿瘤, 延缓衰老等。我国食用山药的时代,可以追究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在敦煌 莫高窟的史料中就有“神仙粥”的记载,山药粥确有调整食欲,养生延年的功效。
几千年来,我国一直都以薯预属植物的块茎为食用。直到上世纪40年代末, 发现一些种类的薯预块茎中含有一种薯预皂苷元(Diosgonin)之后,才引起了世 界各国对薯预植物药用价值的重视。因为薯预皂苷元,是合成甾体激素、避孕药 等一些重要药材的起始原。我国薯预属植物很多,仅含有薯预皂苷元的就有17 种,此外还有1个亚种,两个变种。其中,可直接提供工厂生产应用的就有10 种,包括盾叶薯预、小花盾叶薯预、穿龙薯预、柴黄姜、纤细薯预、叉蕊薯预、 粉背薯预、黄薯预、蜀葵叶薯预。薯预资源遍布全国,据估计,仅穿龙薯预的年 产量就达140万吨。这些薯预资源的药用价值,大致可以划分为4类,即:盾叶 薯预、黄独、薯蓑、山药。在世界范围内,食用薯预类植物可划分为4个起源和 栽培中心,一是中国南部起源中心主要食用的薯预属植物有大薯、黄独和小薯预 等;二是中国中部起源中心主要食用薯预类植物就是山药;三是非洲西部起源中 心,主要食用圆薯预、卡宴薯和非洲苦薯预等;四是加勒比海水域起源中心,包 括其周围各国,主要食用加勒比薯。
种植山药是我国许多地区目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出口创汇的主 导产业之一。据《中国药典》1990年记载:怀山药主产地在海拔150-1500m之 间,分布于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浙江、湖北、湖南、贵州、四川、 甘肃东部、陕西南部等地,块茎肉质肥厚,直径2-7cm,外皮黑褐色,生有稀须 根(铁棍山药);或外皮黄褐色,须根较粗(太谷山药)。这说明铁棍山药和太谷山 药是怀山药的两大名产。
目前,山药的种植仍然是采用传统栽培方法为主,即冬前挖掘1m深的土层, 第二年开春将山药种上,秋季又要挖掘1m深的土层将山药收上来,劳动强度大, 种植每667m2需要40个工;产量低,每667m2产量在1000-1500kg;脚板薯、 分叉薯、疙瘩薯、破损薯多,商品率低,仅80%左右。随着山药种植业的不断发 展,人们在研究山药品种改良、山药栽子繁育、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 贮藏与加工的同时开始注重山药种植与收获中劳动力成本问题,并从种植设备和 技术的改进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发明了各种类型的山药开沟收获机、山 药种植打孔器、山药种植管道、套管或半套管、山药种植引导槽、山药种植保水 控根袋等。这些研究成果对山药的栽培技术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但是这些技术若要在山药的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 限制条件,比如说:机械开沟收获机适应于地势平坦的大型种植基地,一般种植 户用不起,地势不平的基地不能用;管道、套管或半套管、引导槽通过引导控制 山药块茎生长方向让山药块茎沿着近似水平方向生长,便于收获,省工省力,但 是忽略了山药块茎向地性生长的习性[垂直地面倾度≥58.28°;重力对作物生长 影响力黄金分割点值倒数的反正切函数值],由于块茎生长过程中受到引导材料 壁的压力与重力[垂直地面倾度<58.28°]的双重作用而产生大量的脚板薯、分 权薯、疙瘩薯,直接影响块茎的商品率与质量;保水控根袋要求条件较高,只适 合于家庭阳台与小农庄进行休闲农业开发,大面积种植无法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 套筒(1)直径为10㎝,材料为PVC硬质塑料,套筒壁厚度为0.3㎝,两条内套 筒齿轮条(12)固定在对应的内套筒(1)上,外套筒(2)直径为12㎝,材料 为PVC硬质塑料,套筒壁厚度为0.3㎝,外套筒(2)和内套筒(1)长度为100 ㎝,外套筒(2)和内套筒(1)套筒壁上均匀分布套筒壁网孔(11),其直径为 1.0㎝,横向、纵向间距为2.0㎝,山药根系通过套筒壁网孔(11)与外套筒(2) 外面的土壤接触,还具有透气、沥水的功效,底部是内套筒底漏(3),具有兜 住栽培基质的作用,还具有透气、沥水的作用。
本发明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齿轮(5)外直径 为6.0㎝,内直径为3.0㎝,动力轴承(16)直径3.0㎝,加强筋(9)为加厚的 承重材料,可承载动力轴承(16)转动时从动力齿轮(5)传来的重力,在齿轮 箱(7)的最上部,设有齿轮箱盖(8),当齿轮箱盖(8)关闭时,可以阻止内 套筒(1)内部的栽培基质和外套筒外面的土壤撒进齿轮箱(7)内,保证齿轮箱 (7)内部处于干净状态;当齿轮箱盖(8)打开时,才能进行动力齿轮(5)、 动力轴承(16)和把手(20)的安装。
本发明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套筒齿轮条(12)的 齿轮距及长宽厚尺寸大小与动力齿轮(5)的大小一致,在每个动力齿轮(5)周 长的长度内均匀分布8个齿轮,当内套筒(1)需要上下移动时,打开齿轮箱盖 (8)将动力齿轮(5)置于齿轮箱(7)的顶部,动力轴承(16)通过齿轮内轴 承外齿轮槽(6)从动力齿轮(5)中间穿过,轴承转轴(19)承载于外套筒(2) 的齿轮箱加强筋(9)上,将把手(20)插入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17),把手外齿 轮(21)正好嵌入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17),通过同时向外或向内转动左右两个把 手握柄(22),实现内套筒(1)的向上或向下移动。
本发明一种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栽培基质的配制与消毒
按一定比例配制栽培基质,为山药植株生长与块茎高产营造最适宜的环境条 件,其基质体积比配方为:腐叶土:腐熟牛粪:珍珠岩:腐熟锯末=4.5:2.5:1: 2;将浓度为40%的甲醛溶液稀释50-100倍,把待消毒的基质在干净的、垫有一 层塑料薄膜的地面上平铺一层约l0cm厚,然后用喷雾器将已稀释的甲醛溶液将 这层基质喷湿;接着再铺上第二层,再用甲醛溶液喷湿,直至所有要消毒的基质 均喷湿甲醛溶液为止,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封闭1-2个昼夜后,将消毒的基质摊 开,暴晒至少2天以上,直至基质中没有甲醛气味方可使用,利用甲醛消毒时由 于甲醛有挥发性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因此,在操作时必须注意做好防护,各种基 质充分混合后堆放在一起,用塑料薄膜覆盖待用;
B.大田起垄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沙土或沙壤土质的大田种植山药,提前进行田间 起垄,垄宽140㎝,垄高15㎝,垄间沟宽20㎝;
C.田间种植穴钻挖
按行株距70㎝、株距25㎝进行种植穴钻挖,穴直径12-15㎝,深度100 ㎝;首先将种植穴位置的表层熟土铲到旁边然后进行钻挖,以便于山药移栽后熟 土复壅回填;每垄钻挖两行平行的种植穴;
D.外套筒种植穴内埋植
将内套筒(1)安置于外套筒(2)内,盖好齿轮箱盖(8),尽量不要让泥 土掉进齿轮箱(7)内;然后将外套筒(2)埋植于种植穴内,外套筒(2)的最 上端与种植穴的最上端平齐;成对的齿轮箱(7)平行于行距的方向,便于在山 药收获时的在行间进行内套筒(1)的提升操作;
E.基质填充及栽子移栽
揭开覆盖于基质上的塑料薄膜,在基质中加入过磷酸钙50kg/667㎡,硫酸 钾30kg/667㎡,将基质再次充分混合,充分透气;用漏斗将基质填充进内套筒 (1)内,在距离地面10㎝处的正中位置,放入山药栽子,芦头有芽端朝上,并 在栽子旁边插入一个长25㎝的竹片作栽子引子,然后继续填充基质至与地面平 齐,山药栽子引子露出地面15㎝;
F.熟土复壅回填
当每垄的山药栽好后,将表层熟土复壅回填5㎝,形成整齐的垄面,山药栽 子引子露出地面10㎝;
G.田间管理
a.中耕
中耕不仅可以保墒,同时可以提高地温,促进山药出土;播种后要及时中耕 1-2次,出土后仍要进行2-3次浅中耕;中耕时,距离山药栽植套筒近的地方要 浅,离山药栽植套筒远的地方要深,随着山药的长大,中耕时要远离山药栽植套 筒;
b.及时搭架
山药出苗后,要及时搭架,用直径3-5cm竹杆搭直立架,架高2-2.5m,架 要稳,垄上每四株捆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立架,捆的部位在离垄面1.5-1.8m处; 及时引蔓上架,增强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改变田间小气候;
c.科学浇水
当山药茎蔓长到1m时浇第1次水,此次浇水不宜过早,否则会延缓根系生 长,水量宜小,不宜大水漫灌,7-10d后,浇第2次水,水量可大些,以后浇水 可保持土壤半干半湿为宜;当主蔓长到架顶后,植株底部开始产生侧枝时,要保 持土壤湿润;
d.合理追肥
在第2次或第3次浇水时进行第1次追肥,每667㎡追施尿素10kg;在山 药豆开始膨大时进行第2次追肥,每667㎡追施硫酸钾复合肥30kg;在山药豆 长成,有的山药豆开始脱落时进行第3次追肥,每667㎡追施硫酸钾复合肥20kg;
e.防虫治病
山药主要病害是山药炭疽病和根结线虫病;害虫主要是地下害虫;如小地老 虎、螃蟾、钩金针虫;地下害虫防治,每667㎡用辛硫磷商用型40%乳油200g, 或甲基异柳麟商用型40%乳油200g,兑水750kg泼浇;山药炭疽病的防治,采取 在发病前和山药生长前期用可杀得77%WP或福美双50%WP500-600倍液或代森锰 锌70%WP1000倍液或扑海因50%WP1000-1500倍液进行保护;发病初期和山药生 长后期用70%甲基托布津WP1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WP与75%百菌清WP混用 1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500倍液交替使用,基本上可以控控制炭疽病的为害;
H.山药收获
a.田间清理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地上部茎叶枯死时即可采收;收获前要进行田间清 理,首先撤下架杆,拔掉缠绕茎,清理垄面;将每株地上面回填的熟土铲开,然 后向下挖20㎝,将外套筒(2)及齿轮箱(7)的顶部露出来;
b.动力齿轮动力轴承和动力把手安装
打开齿轮箱盖(8)将动力齿轮(5)置于齿轮箱(7)的顶部,动力轴承(16) 通过齿轮内轴承外齿轮槽(6)从动力齿轮(5)中间穿过,轴承转轴(19)承载于 外套筒(2)的齿轮箱加强筋(9)上,将动力把手(20)插入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 (17),把手外齿轮(21)正好嵌入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17);
c.内套筒提升
向外转动左右两个把手握柄(22),内套筒(1)缓慢向上提升,当内套筒(1) 2/3的高度离开外套筒(2)时,另一个人工用力将其拔出;取出动力轴承(16)、 动力齿轮(5)和把手(20),盖好齿轮箱盖(8),并用一个尖顶的圆盘将外套 筒(2)顶部盖好,防止雨水、土壤及杂物进入外套筒(2)内;内套筒(1)统 一运到田间设置的基质回收站;
d.山药摘取
在基质回收站的地布上铺一层塑料薄膜,打开内套筒(1)上的内套筒环扣 (14),划开内套筒(1)的内套筒环扣(14),内套筒活页(13)自动转开,摘取 生长于基质中的山药,然后将基质倒出,堆放在地布上的塑料薄膜上;
e.基质消毒
将浓度为40%的甲醛溶液稀释50-100倍,把待消毒的基质在干净的、垫有 一层塑料薄膜的地面上平铺一层约l0cm厚,然后用喷雾器将已稀释的甲醛溶液 将这层基质喷湿;接着再铺上第二层,再用甲醛溶液喷湿,直至所有要消毒的基 质均喷湿甲醛溶液为止,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封闭1-2昼夜后,将消毒的基质摊 开,暴晒至少2天以上,直至基质中没有甲醛气味方可使用;利用甲醛消毒时由 于甲醛有挥发性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因此,在操作时必须注意做好防护;
经过消毒的基质要用塑料薄膜密封盖好,以便于第二年继续使用,第二年使 用前,根据基质肥力消耗情况,需要重新进行调配;
f.内套筒清洗
将摘取山药并倒出基质后的内套筒(1)用清水进行清洗、消毒,用1∶1000 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分钟,再用流水冲洗干净,统一放到贮藏室,来年再用。
本发明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其特征在于外套筒(2)内设有内套筒(1), 外套筒(2)和内套筒(1)底部设有外套筒底漏(4)和内套筒底漏(3),外套 筒(2)和内套筒(1)上设有套筒壁网孔(11),外套筒(2)两边设有齿轮箱 (7),齿轮箱(7)内设有动力齿轮(5)、齿轮内轴承外齿轮槽(6)、齿轮箱 加强筋(9),内套筒(1)由两个对应的半园片通过内套筒活页(13)和内套筒环 扣(14)组成;内套筒(1)上设有内套筒齿轮条(12),内套筒齿轮条(12)通 过内套筒齿轮条固定螺丝(15)固定在内套筒(1)上;齿轮箱(7)内设有齿轮箱 加强筋(9),齿轮箱加强筋(9)通过齿轮箱加强筋固定螺丝(10)固定在齿轮 箱(7)内;齿轮箱(7)内设有可将内套筒(1)通过齿轮上升的齿轮组,齿轮 组由把手(20)和齿轮组成,把手(20)边设有把手握柄(22),把手(20)上设有把手 外齿轮(21),把手外齿轮(21)嵌入动力轴承(16)内的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17) 中,动力轴承(16)上设有轴承转轴(19)和轴承外齿轮(18),轴承外齿轮(18)嵌 入动力齿轮(5)上的齿轮内轴承外齿轮槽(6)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设备的结构简单,材料为硬质塑料,制 造成本低,一次性投入可以重复使用8-12年,推广应用易行。
2、本发明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使用方法简单,作用原理浅显易懂, 男女老少都可掌握,不受科技文化水平的限制。
3、本发明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使用面积可大可小,无论大型农场、 小型合作社、山药个体种植大户、种植小户都适用。
4、本发明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采用专用基质进行山药栽培,基质中 有机质含量高,营养平衡,实现山药栽培高产的目的,平均单产为 4089-5628kg/667㎡。使用的基质已经过福尔马林消毒、年间人工消毒或年间更 换,克服了山药栽培基质带来的病虫危害以及重茬栽培带来的负面影响。
5、本发明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保证了山药块茎生长要求的排水透气 良好、疏松肥沃、相对恒温的根际环境条件,同时满足了重力对山药块茎生长影 响形成的向地性生长习性,没有脚板薯、分权薯、疙瘩薯的形成,生产的山药商 品率在92-97%,且山药外观品质优良。
6、本发明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采用动力齿轮、动力轴承和动力把手 的方式提升山药块茎生长的内套筒,免去传统栽培方法山药收获时大量土地开挖 用工,节省劳力45-65%。同时少有传统栽培方法山药收获时对山药块茎造成破 损。
7、本发明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设备成本低、使用周期长、适用范围 广、易于掌握、基质有机质丰富肥力平衡、山药产量高、山药收获时破损率低、 外观及商品质量好,是山药现代化产业化开发的实用创新设备及使用方法。
附图说明
附图1是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立体透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的齿轮条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的轴承及把手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为内套筒;2-为外套筒;3-为内套筒底漏;4-为外套筒底漏;5- 为动力齿轮;6-为齿轮内轴承外齿轮槽;7-为齿轮箱;8-为齿轮箱;9-为齿轮箱 加强筋;10-为齿轮箱加强筋固定螺丝;11-为套筒壁网孔;12-为内套筒齿轮条; 13-为内套筒活页;14-为内套筒环扣;15-为内套筒齿轮条固定螺丝;16-为动力 轴承;17-为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18-为轴承外齿轮;19-为轴承转轴;20-为把 手;21-为把手外齿轮;22-为把手握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本发明一种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外套筒2内设有内套筒1, 外套筒2和内套筒1底部设有外套筒底漏4和内套筒底漏3,外套筒2和内套筒 1上设有套筒壁网孔11,外套筒2两边设有齿轮箱7,齿轮箱7内设有动力齿轮 5、齿轮内轴承外齿轮槽6、齿轮箱加强筋9,内套筒1由两个对应的半园片通过 内套筒活页13和内套筒环扣14组成;内套筒1上设有内套筒齿轮条12,内套 筒齿轮条12通过内套筒齿轮条固定螺丝15固定在内套筒1上;齿轮箱7内设有 齿轮箱加强筋9,齿轮箱加强筋9通过齿轮箱加强筋固定螺丝10固定在齿轮箱7 内;齿轮箱7内设有可将内套筒1通过齿轮上升的齿轮组,齿轮组由把手20和 齿轮组成,把手20边设有把手握柄22,把手20上设有把手外齿轮21,把手外 齿轮21嵌入动力轴承16内的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17中,动力轴承16上设有轴 承转轴19和轴承外齿轮18,轴承外齿轮18嵌入动力齿轮5上的齿轮内轴承外 齿轮槽6内。内套筒1直径为10㎝,材料为PVC硬质塑料,套筒壁厚度为0.3 ㎝,两条内套筒齿轮条12固定在对应的内套筒1上,外套筒2直径为12㎝,材 料为PVC硬质塑料,套筒壁厚度为0.3㎝,外套筒2和内套筒1长度为100㎝, 外套筒2和内套筒1套筒壁上均匀分布套筒壁网孔11,其直径为1.0㎝,横向、 纵向间距为2.0㎝,山药根系通过套筒壁网孔11与外套筒2外面的土壤接触, 还具有透气、沥水的功效,底部是内套筒底漏3,具有兜住栽培基质的作用,还 具有透气、沥水的作用。动力齿轮5外直径为6.0㎝,内直径为3.0㎝,动力轴 承16直径3.0㎝,加强筋9为加厚的承重材料,可承载动力轴承16转动时从动 力齿轮5传来的重力,在齿轮箱7的最上部,设有齿轮箱盖8,当齿轮箱盖8关 闭时,可以阻止内套筒1内部的栽培基质和外套筒外面的土壤撒进齿轮箱7内, 保证齿轮箱7内部处于干净状态;当齿轮箱盖8打开时,才能进行动力齿轮5、 动力轴承16和把手20的安装。内套筒齿轮条12的齿轮距及长宽厚尺寸大小与 动力齿轮5的大小一致,在每个动力齿轮5周长的长度内均匀分布8个齿轮,当 内套筒1需要上下移动时,打开齿轮箱盖8将动力齿轮5置于齿轮箱7的顶部, 动力轴承16通过齿轮内轴承外齿轮槽6从动力齿轮5中间穿过,轴承转轴19 承载于外套筒2的齿轮箱加强筋9上,将把手20插入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17, 把手外齿轮21正好嵌入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17,通过同时向外或向内转动左右 两个把手握柄22,实现内套筒1的向上或向下移动。
本发明一种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包括以下步骤:
A.栽培基质的配制与消毒
按一定比例配制栽培基质,为山药植株生长与块茎高产营造最适宜的环境条 件,其基质体积比配方为:腐叶土:腐熟牛粪:珍珠岩:腐熟锯末=4.5:2.5:1: 2;将浓度为40%的甲醛溶液稀释50-100倍,把待消毒的基质在干净的、垫有一 层塑料薄膜的地面上平铺一层约l0cm厚,然后用喷雾器将已稀释的甲醛溶液将 这层基质喷湿;接着再铺上第二层,再用甲醛溶液喷湿,直至所有要消毒的基质 均喷湿甲醛溶液为止,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封闭1-2个昼夜后,将消毒的基质摊 开,暴晒至少2天以上,直至基质中没有甲醛气味方可使用,利用甲醛消毒时由 于甲醛有挥发性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因此,在操作时必须注意做好防护,各种基 质充分混合后堆放在一起,用塑料薄膜覆盖待用;
B.大田起垄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沙土或沙壤土质的大田种植山药,提前进行田间 起垄,垄宽140㎝,垄高15㎝,垄间沟宽20㎝;
C.田间种植穴钻挖
按行株距70㎝、株距25㎝进行种植穴钻挖,穴直径12-15㎝,深度100 ㎝;首先将种植穴位置的表层熟土铲到旁边然后进行钻挖,以便于山药移栽后熟 土复壅回填;每垄钻挖两行平行的种植穴;
D.外套筒种植穴内埋植
将内套筒1安置于外套筒2内,盖好齿轮箱盖8,尽量不要让泥土掉进齿轮 箱7内;然后将外套筒2埋植于种植穴内,外套筒2的最上端与种植穴的最上端 平齐;成对的齿轮箱7平行于行距的方向,便于在山药收获时的在行间进行内套 筒1的提升操作;
E.基质填充及栽子移栽
揭开覆盖于基质上的塑料薄膜,在基质中加入过磷酸钙50kg/667㎡,硫酸 钾30kg/667㎡,将基质再次充分混合,充分透气;用漏斗将基质填充进内套筒 1内,在距离地面10㎝处的正中位置,放入山药栽子,芦头有芽端朝上,并在 栽子旁边插入一个长25㎝的竹片作栽子引子,然后继续填充基质至与地面平齐, 山药栽子引子露出地面15㎝;
F.熟土复壅回填
当每垄的山药栽好后,将表层熟土复壅回填5㎝,形成整齐的垄面,山药栽 子引子露出地面10㎝;
G.田间管理
a.中耕
中耕不仅可以保墒,同时可以提高地温,促进山药出土;播种后要及时中耕 1-2次,出土后仍要进行2-3次浅中耕;中耕时,距离山药栽植套筒近的地方要 浅,离山药栽植套筒远的地方要深,随着山药的长大,中耕时要远离山药栽植套 筒;
b.及时搭架
山药出苗后,要及时搭架,用直径3-5cm竹杆搭直立架,架高2-2.5m,架 要稳,垄上每四株捆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立架,捆的部位在离垄面1.5-1.8m处; 及时引蔓上架,增强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改变田间小气候;
c.科学浇水
当山药茎蔓长到1m时浇第1次水,此次浇水不宜过早,否则会延缓根系生 长,水量宜小,不宜大水漫灌,7-10d后,浇第2次水,水量可大些,以后浇水 可保持土壤半干半湿为宜;当主蔓长到架顶后,植株底部开始产生侧枝时,要保 持土壤湿润;
d.合理追肥
在第2次或第3次浇水时进行第1次追肥,每667㎡追施尿素10kg;在山 药豆开始膨大时进行第2次追肥,每667㎡追施硫酸钾复合肥30kg;在山药豆 长成,有的山药豆开始脱落时进行第3次追肥,每667㎡追施硫酸钾复合肥20kg;
e.防虫治病
山药主要病害是山药炭疽病和根结线虫病;害虫主要是地下害虫;如小地老 虎、螃蟾、钩金针虫;地下害虫防治,每667㎡用辛硫磷商用型40%乳油200g, 或甲基异柳麟商用型40%乳油200g,兑水750kg泼浇;山药炭疽病的防治,采取 在发病前和山药生长前期用可杀得77%WP或福美双50%WP500-600倍液或代森锰 锌70%WP1000倍液或扑海因50%WP1000-1500倍液进行保护;发病初期和山药生 长后期用70%甲基托布津WP1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WP与75%百菌清WP混用 1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500倍液交替使用,基本上可以控控制炭疽病的为害;
H.山药收获
a.田间清理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地上部茎叶枯死时即可采收;收获前要进行田间清 理,首先撤下架杆,拔掉缠绕茎,清理垄面;将每株地上面回填的熟土铲开,然 后向下挖20㎝,将外套筒2及齿轮箱7的顶部露出来;
b.动力齿轮动力轴承和动力把手安装
打开齿轮箱盖8将动力齿轮5置于齿轮箱7的顶部,动力轴承16通过齿轮 内轴承外齿轮槽6从动力齿轮5中间穿过,轴承转轴19承载于外套筒2的齿轮 箱加强筋9上,将动力把手20插入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17,把手外齿轮21正 好嵌入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17;
c.内套筒提升
向外转动左右两个把手握柄22,内套筒1缓慢向上提升,当内套筒2/3的 高度离开外套筒2时,另一个人工用力将其拔出;取出动力轴承16、动力齿轮5 和把手20,盖好齿轮箱盖8,并用一个尖顶的圆盘将外套筒2顶部盖好,防止雨 水、土壤及杂物进入外套筒2内;内套筒1统一运到田间设置的基质回收站;
d.山药摘取
在基质回收站的地布上铺一层塑料薄膜,打开内套筒1上的内套筒环扣14, 划开内套筒1的内套筒环扣14,内套筒活页13自动转开,摘取生长于基质中的 山药,然后将基质倒出,堆放在地布上的塑料薄膜上;
e.基质消毒
将浓度为40%的甲醛溶液稀释50-100倍,把待消毒的基质在干净的、垫有 一层塑料薄膜的地面上平铺一层约l0cm厚,然后用喷雾器将已稀释的甲醛溶液 将这层基质喷湿;接着再铺上第二层,再用甲醛溶液喷湿,直至所有要消毒的基 质均喷湿甲醛溶液为止,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封闭1-2昼夜后,将消毒的基质摊 开,暴晒至少2天以上,直至基质中没有甲醛气味方可使用;利用甲醛消毒时由 于甲醛有挥发性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因此,在操作时必须注意做好防护;
经过消毒的基质要用塑料薄膜密封盖好,以便于第二年继续使用,第二年使 用前,根据基质肥力消耗情况,需要重新进行调配;
f.内套筒清洗
将摘取山药并倒出基质后的内套筒1用清水进行清洗、消毒,用1∶1000 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分钟,再用流水冲洗干净,统一放到贮藏室,来年再用。
实施例2:
一种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实施如下:
A.栽培基质的配制与消毒
按一定比例配制栽培基质,为山药植株生长与块茎高产营造最适宜的环境条 件,其基质配方(体积比)为:(1)腐叶土:腐熟牛粪:珍珠岩:腐熟锯末=4.5: 2.5:1:2。将浓度为40%左右的甲醛溶液稀释50-100倍,把待消毒的基质在干 净的、垫有一层塑料薄膜的地面上平铺一层约l0cm厚,然后用喷雾器将已稀释 的甲醛溶液将这层基质喷湿;接着再铺上第二层,再用甲醛溶液喷湿,直至所有 要消毒的基质均喷湿甲醛溶液为止,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封闭1-2个昼夜后,将 消毒的基质摊开,暴晒至少2天以上,直至基质中没有甲醛气味方可使用。利用 甲醛消毒时由于甲醛有挥发性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因此,在操作时必须注意做好 防护。各种基质充分混合后堆放在一起,用塑料薄膜覆盖待用。
B.大田起垄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沙土或沙壤土质的大田种植山药,提前进行田间 起垄,垄宽140㎝,垄高15㎝,垄间沟宽20㎝。
C.田间种植穴钻挖
按行株距70㎝、株距25㎝进行种植穴钻挖,穴直径12-15㎝,深度100 ㎝。首先将种植穴位置的表层熟土铲到旁边然后进行钻挖,以便于山药移栽后熟 土复壅回填。每垄钻挖两行平行的种植穴。
D.外套筒种植穴内埋植
将内套筒(1)安置于外套筒(2)内,盖好齿轮箱盖(8),尽量不要让泥 土掉进齿轮箱(7)内。然后将外套筒(2)埋植于种植穴内,内外套筒(2)的 最上端与种植穴的最上端平齐。成对的齿轮箱(7)平行于行距的方向,便于在 山药收获时的在行间进行内套筒(1)的提升操作。
E.基质填充及栽子移栽
揭开覆盖于基质上的塑料薄膜,在基质中加入过磷酸钙50kg/667㎡,硫酸 钾30kg/667㎡,用铁锹将基质再次充分混合,充分透气。用漏斗将基质填充进 内套筒(1)内,在距离地面10㎝处的正中位置,放入山药栽子(山药鼻子), 芦头有芽端朝上,并在栽子旁边插入一个长25㎝的竹片作栽子引子,然后继续 填充基质至与地面平齐,山药栽子引子露出地面15㎝左右。
F.熟土复壅回填
当每垄的山药栽好后,将表层熟土复壅回填5㎝左右,形成整齐的垄面, 山药栽子引子露出地面10㎝左右。
G.田间管理
a.中耕
中耕不仅可以保墒,同时可以提高地温,促进山药出土。播种后要及时中耕 1-2次,出土后仍要进行2-3次浅中耕。中耕时,距离山药栽植套筒近的地方要 浅,离山药栽植套筒远的地方要深,随着山药的长大,中耕时要远离山药栽植套 筒。
b.及时搭架
山药出苗后,要及时搭架,用直径3-5cm竹杆搭直立架,架高2-2.5m,架 要稳。垄上每四株捆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立架,捆的部位在离垄面1.5-1.8m处。 及时引蔓上架,增强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改变田间小气候。
c.科学浇水
当山药茎蔓长到1m左右时浇第1次水,此次浇水不宜过早,否则会延缓根 系生长,水量宜小,不宜大水漫灌。7-10d后,浇第2次水,水量可大些,以后 浇水可保持土壤半干半湿为宜。当主蔓长到架顶后,植株底部开始产生侧枝时, 要保持土壤湿润。
d.合理追肥
一般在第2次或第3次浇水时进行第1次追肥,每667㎡追施尿素10kg。 在山药豆开始膨大时进行第2次追肥,每667㎡追施硫酸钾复合肥30kg。在山 药豆长成,有的山药豆开始脱落时进行第3次追肥,每667㎡追施硫酸钾复合肥 20kg。
e.防虫治病
山药主要病害是山药炭疽病和根结线虫病;害虫主要是地下害虫;如小地老 虎、螃蟾、钩金针虫。地下害虫防治,每667㎡用辛硫磷商用型40%乳油200g, 或甲基异柳麟商用型40%乳油200g,兑水750kg泼浇。山药炭疽病的防治,采取 在发病前和山药生长前期用可杀得77%WP或福美双50%WP500-600倍液或代森锰 锌70%WP1000倍液或扑海因50%WP1000-1500倍液进行保护;发病初期和山药生 长后期用70%甲基托布津WP1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WP与75%百菌清WP混用 1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500倍液交替使用,基本上可以控控制炭疽病的为害。
H.山药收获
a.田间清理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地上部茎叶枯死时即可采收。收获前要进行田间清 理,首先撤下架杆,拔掉缠绕茎,清理垄面。用扁锄将每株地上面回填的熟土铲 开,然后向下挖20㎝左右,将外套筒(2)及齿轮箱(7)的顶部露出来。
b.动力齿轮动力轴承和动力把手安装
打开齿轮箱盖(8)将动力齿轮(5)置于齿轮箱(7)的顶部,动力轴承(16) 通过齿轮内轴承外齿轮槽(6)从动力齿轮(5)中间穿过,轴承转轴(19)承载于 外套筒(2)的齿轮箱加强筋(9)上,将动力把手(20)插入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 (17),把手外齿轮(21)正好嵌入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17)。
c.内套筒提升
同时向外转动左右两个把手握柄(22),内套筒(1)缓慢向上提升,当内套 筒(1)2/3的高度离开外套筒(2)时,另一个人工用力将其拔出,放到板车上。 取出动力轴承(16)、动力齿轮(5)和把手(20),盖好齿轮箱盖(8),并用 一个尖顶的圆盘将外套筒(2)顶部盖好,防止雨水、土壤及杂物进入外套筒(2) 内。当有一定数量的内套筒(1)装满板车后,统一运到田间设置的基质回收站。
d.山药摘取
在基质回收站的地布上(地布上铺一层塑料薄膜),打开内套筒(1)上的 内套筒环扣(14),用厚竹片划开内套筒环扣(14)一边的内套筒(1),内套筒 活页(13)自动转开,摘取生长于基质中的山药,然后将基质倒出,堆放在地布上 的塑料薄膜上。
山药产量4089kg/667㎡,商品率94%,收获省工60%,山药块茎破损率1%。
实施例3:
一种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使用方法,实施如下:
A.栽培基质的配制与消毒
按一定比例配制栽培基质,为山药植株生长与块茎高产营造最适宜的环境条 件,其基质配方(体积比)为:(1)腐叶土:腐熟牛粪:珍珠岩:腐熟锯末=4.5: 2.5:1:2。将浓度为40%左右的甲醛溶液稀释50-100倍,把待消毒的基质在干 净的、垫有一层塑料薄膜的地面上平铺一层约l0cm厚,然后用喷雾器将已稀释 的甲醛溶液将这层基质喷湿;接着再铺上第二层,再用甲醛溶液喷湿,直至所有 要消毒的基质均喷湿甲醛溶液为止,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封闭1-2个昼夜后,将 消毒的基质摊开,暴晒至少2天以上,直至基质中没有甲醛气味方可使用。利用 甲醛消毒时由于甲醛有挥发性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因此,在操作时必须注意做好 防护。各种基质充分混合后堆放在一起,用塑料薄膜覆盖待用。
B.大田起垄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沙土或沙壤土质的大田种植山药,提前进行田间 起垄,垄宽140㎝,垄高15㎝,垄间沟宽20㎝。
C.田间种植穴钻挖
按行株距70㎝、株距25㎝进行种植穴钻挖,穴直径12-15㎝,深度100 ㎝。首先将种植穴位置的表层熟土铲到旁边然后进行钻挖,以便于山药移栽后熟 土复壅回填。每垄钻挖两行平行的种植穴。
D.外套筒种植穴内埋植
将内套筒(1)安置于外套筒(2)内,盖好齿轮箱盖(8),尽量不要让泥 土掉进齿轮箱(7)内。然后将外套筒(2)埋植于种植穴内,内外套筒(2)的 最上端与种植穴的最上端平齐。成对的齿轮箱(7)平行于行距的方向,便于在 山药收获时的在行间进行内套筒(1)的提升操作。
E.基质填充及栽子移栽
揭开覆盖于基质上的塑料薄膜,在基质中加入过磷酸钙50kg/667㎡,硫酸 钾30kg/667㎡,用铁锹将基质再次充分混合,充分透气。用漏斗将基质填充进 内套筒(1)内,在距离地面10㎝处的正中位置,放入山药栽子(山药鼻子), 芦头有芽端朝上,并在栽子旁边插入一个长25㎝的竹片作栽子引子,然后继续 填充基质至与地面平齐,山药栽子引子露出地面15㎝左右。
F.熟土复壅回填
当每垄的山药栽好后,将表层熟土复壅回填5㎝左右,形成整齐的垄面, 山药栽子引子露出地面10㎝左右。
G.田间管理
a.中耕
中耕不仅可以保墒,同时可以提高地温,促进山药出土。播种后要及时中耕 1-2次,出土后仍要进行2-3次浅中耕。中耕时,距离山药栽植套筒近的地方要 浅,离山药栽植套筒远的地方要深,随着山药的长大,中耕时要远离山药栽植套 筒。
b.及时搭架
山药出苗后,要及时搭架,用直径3-5cm竹杆搭直立架,架高2-2.5m,架 要稳。垄上每四株捆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立架,捆的部位在离垄面1.5-1.8m处。 及时引蔓上架,增强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改变田间小气候。
c.科学浇水
当山药茎蔓长到1m左右时浇第1次水,此次浇水不宜过早,否则会延缓根 系生长,水量宜小,不宜大水漫灌。7-10d后,浇第2次水,水量可大些,以后 浇水可保持土壤半干半湿为宜。当主蔓长到架顶后,植株底部开始产生侧枝时, 要保持土壤湿润。
d.合理追肥
一般在第2次或第3次浇水时进行第1次追肥,每667㎡追施尿素10kg。 在山药豆开始膨大时进行第2次追肥,每667㎡追施硫酸钾复合肥30kg。在山 药豆长成,有的山药豆开始脱落时进行第3次追肥,每667㎡追施硫酸钾复合肥 20kg。
e.防虫治病
山药主要病害是山药炭疽病和根结线虫病;害虫主要是地下害虫;如小地老 虎、螃蟾、钩金针虫。地下害虫防治,每667㎡用辛硫磷商用型40%乳油200g, 或甲基异柳麟商用型40%乳油200g,兑水750kg泼浇。山药炭疽病的防治,采取 在发病前和山药生长前期用可杀得77%WP或福美双50%WP500-600倍液或代森锰 锌70%WP1000倍液或扑海因50%WP1000-1500倍液进行保护;发病初期和山药生 长后期用70%甲基托布津WP1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WP与75%百菌清WP混用 1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500倍液交替使用,基本上可以控控制炭疽病的为害。
H.山药收获
a.田间清理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地上部茎叶枯死时即可采收。收获前要进行田间清 理,首先撤下架杆,拔掉缠绕茎,清理垄面。用扁锄将每株地上面回填的熟土铲 开,然后向下挖20㎝左右,将外套筒(2)及齿轮箱(7)的顶部露出来。
b.动力齿轮动力轴承和动力把手安装
打开齿轮箱盖(8)将动力齿轮(5)置于齿轮箱(7)的顶部,动力轴承(16) 通过齿轮内轴承外齿轮槽(6)从动力齿轮(5)中间穿过,轴承转轴(19)承载于 外套筒(2)的齿轮箱加强筋(9)上,将动力把手(20)插入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 (17),把手外齿轮(21)正好嵌入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17)。
c.内套筒提升
同时向外转动左右两个把手握柄(22),内套筒(1)缓慢向上提升,当内套 筒(1)2/3的高度离开外套筒(2)时,另一个人工用力将其拔出,放到板车上。 取出动力轴承(16)、动力齿轮(5)和把手(20),盖好齿轮箱盖(8),并用 一个尖顶的圆盘将外套筒(2)顶部盖好,防止雨水、土壤及杂物进入外套筒(2) 内。当有一定数量的内套筒(1)装满板车后,统一运到田间设置的基质回收站。
d.山药摘取
在基质回收站的地布上(地布上铺一层塑料薄膜),打开内套筒(1)上的 内套筒环扣(14),用厚竹片划开内套筒环扣(14)一边的内套筒(1),内套筒 活页(13)自动转开,摘取生长于基质中的山药,然后将基质倒出,堆放在地布上 的塑料薄膜上。
山药产量4372kg/667㎡,商品率95%,收获省工61%,山药块茎破损率1.5%。
实施例4:
一种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使用方法,实施如下:
A.栽培基质的配制与消毒
按一定比例配制栽培基质,为山药植株生长与块茎高产营造最适宜的环境条 件,其基质配方(体积比)为:(1)腐叶土:腐熟牛粪:珍珠岩:腐熟锯末=4.5: 2.5:1:2。将浓度为40%左右的甲醛溶液稀释50-100倍,把待消毒的基质在干 净的、垫有一层塑料薄膜的地面上平铺一层约l0cm厚,然后用喷雾器将已稀释 的甲醛溶液将这层基质喷湿;接着再铺上第二层,再用甲醛溶液喷湿,直至所有 要消毒的基质均喷湿甲醛溶液为止,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封闭1-2个昼夜后,将 消毒的基质摊开,暴晒至少2天以上,直至基质中没有甲醛气味方可使用。利用 甲醛消毒时由于甲醛有挥发性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因此,在操作时必须注意做好 防护。各种基质充分混合后堆放在一起,用塑料薄膜覆盖待用。
B.大田起垄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沙土或沙壤土质的大田种植山药,提前进行田间 起垄,垄宽140㎝,垄高15㎝,垄间沟宽20㎝。
C.田间种植穴钻挖
按行株距70㎝、株距25㎝进行种植穴钻挖,穴直径12-15㎝,深度100 ㎝。首先将种植穴位置的表层熟土铲到旁边然后进行钻挖,以便于山药移栽后熟 土复壅回填。每垄钻挖两行平行的种植穴。
D.外套筒种植穴内埋植
将内套筒(1)安置于外套筒(2)内,盖好齿轮箱盖(8),尽量不要让泥 土掉进齿轮箱(7)内。然后将外套筒(2)埋植于种植穴内,内外套筒(2)的 最上端与种植穴的最上端平齐。成对的齿轮箱(7)平行于行距的方向,便于在 山药收获时的在行间进行内套筒(1)的提升操作。
E.基质填充及栽子移栽
揭开覆盖于基质上的塑料薄膜,在基质中加入过磷酸钙50kg/667㎡,硫酸 钾30kg/667㎡,用铁锹将基质再次充分混合,充分透气。用漏斗将基质填充进 内套筒(1)内,在距离地面10㎝处的正中位置,放入山药栽子(山药鼻子), 芦头有芽端朝上,并在栽子旁边插入一个长25㎝的竹片作栽子引子,然后继续 填充基质至与地面平齐,山药栽子引子露出地面15㎝左右。
F.熟土复壅回填
当每垄的山药栽好后,将表层熟土复壅回填5㎝左右,形成整齐的垄面, 山药栽子引子露出地面10㎝左右。
G.田间管理
a.中耕
中耕不仅可以保墒,同时可以提高地温,促进山药出土。播种后要及时中耕 1-2次,出土后仍要进行2-3次浅中耕。中耕时,距离山药栽植套筒近的地方要 浅,离山药栽植套筒远的地方要深,随着山药的长大,中耕时要远离山药栽植套 筒。
b.及时搭架
山药出苗后,要及时搭架,用直径3-5cm竹杆搭直立架,架高2-2.5m,架 要稳。垄上每四株捆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立架,捆的部位在离垄面1.5-1.8m处。 及时引蔓上架,增强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改变田间小气候。
c.科学浇水
当山药茎蔓长到1m左右时浇第1次水,此次浇水不宜过早,否则会延缓根 系生长,水量宜小,不宜大水漫灌。7-10d后,浇第2次水,水量可大些,以后 浇水可保持土壤半干半湿为宜。当主蔓长到架顶后,植株底部开始产生侧枝时, 要保持土壤湿润。
d.合理追肥
一般在第2次或第3次浇水时进行第1次追肥,每667㎡追施尿素10kg。 在山药豆开始膨大时进行第2次追肥,每667㎡追施硫酸钾复合肥30kg。在山 药豆长成,有的山药豆开始脱落时进行第3次追肥,每667㎡追施硫酸钾复合肥 20kg。
e.防虫治病
山药主要病害是山药炭疽病和根结线虫病;害虫主要是地下害虫;如小地老 虎、螃蟾、钩金针虫。地下害虫防治,每667㎡用辛硫磷商用型40%乳油200g, 或甲基异柳麟商用型40%乳油200g,兑水750kg泼浇。山药炭疽病的防治,采 取在发病前和山药生长前期用可杀得77%WP或福美双50%WP500-600倍液或代森 锰锌70%WP1000倍液或扑海因50%WP1000-1500倍液进行保护;发病初期和山药 生长后期用70%甲基托布津WP1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WP与75%百菌清WP混 用1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500倍液交替使用,基本上可以控控制炭疽病的为 害。
H.山药收获
a.田间清理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地上部茎叶枯死时即可采收。收获前要进行田间清 理,首先撤下架杆,拔掉缠绕茎,清理垄面。用扁锄将每株地上面回填的熟土铲 开,然后向下挖20㎝左右,将外套筒(2)及齿轮箱(7)的顶部露出来。
b.动力齿轮动力轴承和动力把手安装
打开齿轮箱盖(8)将动力齿轮(5)置于齿轮箱(7)的顶部,动力轴承(16) 通过齿轮内轴承外齿轮槽(6)从动力齿轮(5)中间穿过,轴承转轴(19)承载于 外套筒(2)的齿轮箱加强筋(9)上,将动力把手(20)插入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 (17),把手外齿轮(21)正好嵌入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17)。
c.内套筒提升
同时向外转动左右两个把手握柄(22),内套筒(1)缓慢向上提升,当内套 筒(1)2/3的高度离开外套筒(2)时,另一个人工用力将其拔出,放到板车上。 取出动力轴承(16)、动力齿轮(5)和把手(20),盖好齿轮箱盖(8),并用 一个尖顶的圆盘将外套筒(2)顶部盖好,防止雨水、土壤及杂物进入外套筒(2) 内。当有一定数量的内套筒(1)装满板车后,统一运到田间设置的基质回收站。
d.山药摘取
在基质回收站的地布上(地布上铺一层塑料薄膜),打开内套筒(1)上的 内套筒环扣(14),用厚竹片划开内套筒环扣(14)一边的内套筒(1),内套筒 活页(13)自动转开,摘取生长于基质中的山药,然后将基质倒出,堆放在地布上 的塑料薄膜上。
山药产量4685kg/667㎡,商品率96%,收获省工64%,山药块茎破损率2%。
实施例5::
一种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使用方法,实施如下:
A.栽培基质的配制与消毒
按一定比例配制栽培基质,为山药植株生长与块茎高产营造最适宜的环境条 件,其基质配方(体积比)为:(1)腐叶土:腐熟牛粪:珍珠岩:腐熟锯末=4.5: 2.5:1:2。将浓度为40%左右的甲醛溶液稀释50-100倍,把待消毒的基质在干 净的、垫有一层塑料薄膜的地面上平铺一层约l0cm厚,然后用喷雾器将已稀释 的甲醛溶液将这层基质喷湿;接着再铺上第二层,再用甲醛溶液喷湿,直至所有 要消毒的基质均喷湿甲醛溶液为止,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封闭1-2个昼夜后,将 消毒的基质摊开,暴晒至少2天以上,直至基质中没有甲醛气味方可使用。利用 甲醛消毒时由于甲醛有挥发性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因此,在操作时必须注意做好 防护。各种基质充分混合后堆放在一起,用塑料薄膜覆盖待用。
B.大田起垄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沙土或沙壤土质的大田种植山药,提前进行田间 起垄,垄宽140㎝,垄高15㎝,垄间沟宽20㎝。
C.田间种植穴钻挖
按行株距70㎝、株距25㎝进行种植穴钻挖,穴直径12-15㎝,深度100 ㎝。首先将种植穴位置的表层熟土铲到旁边然后进行钻挖,以便于山药移栽后熟 土复壅回填。每垄钻挖两行平行的种植穴。
D.外套筒种植穴内埋植
将内套筒(1)安置于外套筒(2)内,盖好齿轮箱盖(8),尽量不要让泥 土掉进齿轮箱(7)内。然后将外套筒(2)埋植于种植穴内,内外套筒(2)的 最上端与种植穴的最上端平齐。成对的齿轮箱(7)平行于行距的方向,便于在 山药收获时的在行间进行内套筒(1)的提升操作。
E.基质填充及栽子移栽
揭开覆盖于基质上的塑料薄膜,在基质中加入过磷酸钙50kg/667㎡,硫酸 钾30kg/667㎡,用铁锹将基质再次充分混合,充分透气。用漏斗将基质填充进 内套筒(1)内,在距离地面10㎝处的正中位置,放入山药栽子(山药鼻子), 芦头有芽端朝上,并在栽子旁边插入一个长25㎝的竹片作栽子引子,然后继续 填充基质至与地面平齐,山药栽子引子露出地面15㎝左右。
F.熟土复壅回填
当每垄的山药栽好后,将表层熟土复壅回填5㎝左右,形成整齐的垄面, 山药栽子引子露出地面10㎝左右。
G.田间管理
a.中耕
中耕不仅可以保墒,同时可以提高地温,促进山药出土。播种后要及时中耕 1-2次,出土后仍要进行2-3次浅中耕。中耕时,距离山药栽植套筒近的地方要 浅,离山药栽植套筒远的地方要深,随着山药的长大,中耕时要远离山药栽植套 筒。
b.及时搭架
山药出苗后,要及时搭架,用直径3-5cm竹杆搭直立架,架高2-2.5m,架 要稳。垄上每四株捆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立架,捆的部位在离垄面1.5-1.8m处。 及时引蔓上架,增强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改变田间小气候。
c.科学浇水
当山药茎蔓长到1m左右时浇第1次水,此次浇水不宜过早,否则会延缓根 系生长,水量宜小,不宜大水漫灌。7-10d后,浇第2次水,水量可大些,以后 浇水可保持土壤半干半湿为宜。当主蔓长到架顶后,植株底部开始产生侧枝时, 要保持土壤湿润。
d.合理追肥
一般在第2次或第3次浇水时进行第1次追肥,每667㎡追施尿素10kg。 在山药豆开始膨大时进行第2次追肥,每667㎡追施硫酸钾复合肥30kg。在山 药豆长成,有的山药豆开始脱落时进行第3次追肥,每667㎡追施硫酸钾复合肥 20kg。
e.防虫治病
山药主要病害是山药炭疽病和根结线虫病;害虫主要是地下害虫;如小地老 虎、螃蟾、钩金针虫。地下害虫可采取每667㎡用辛硫磷商用型40%乳油200g, 或甲基异柳麟商用型40%乳油200g,兑水750kg泼浇。对山药炭疽病的防治采 取在发病前和山药生长前期用可杀得77%WP或福美双50%WP500-600倍液或代森 锰锌70%WP1000倍液或扑海因50%WP1000-1500倍液进行保护;发病初期和山药 生长后期用70%甲基托布津WP1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WP与75%百菌清WP混 用1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500倍液交替使用,基本上可以控控制炭疽病的为 害。
H.山药收获
a.田间清理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地上部茎叶枯死时即可采收。收获前要进行田间清 理,首先撤下架杆,拔掉缠绕茎,清理垄面。用扁锄将每株地上面回填的熟土铲 开,然后向下挖20㎝左右,将外套筒(2)及齿轮箱(7)的顶部露出来。
b.动力齿轮动力轴承和动力把手安装
打开齿轮箱盖(8)将动力齿轮(5)置于齿轮箱(7)的顶部,动力轴承(16) 通过齿轮内轴承外齿轮槽(6)从动力齿轮(5)中间穿过,轴承转轴(19)承载于 外套筒(2)的齿轮箱加强筋(9)上,将动力把手(20)插入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 (17),把手外齿轮(21)正好嵌入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17)。
c.内套筒提升
同时向外转动左右两个把手握柄(22),内套筒(1)缓慢向上提升,当内套 筒(1)2/3的高度离开外套筒(2)时,另一个人工用力将其拔出,放到板车上。 取出动力轴承(16)、动力齿轮(5)和把手(20),盖好齿轮箱盖(8),并用 一个尖顶的圆盘将外套筒(2)顶部盖好,防止雨水、土壤及杂物进入外套筒(2) 内。当有一定数量的内套筒(1)装满板车后,统一运到田间设置的基质回收站。
d.山药摘取
在基质回收站的地布上(地布上铺一层塑料薄膜),打开内套筒(1)上的 内套筒环扣(14),用厚竹片划开内套筒环扣(14)一边的内套筒(1),内套筒 活页(13)自动转开,摘取生长于基质中的山药,然后将基质倒出,堆放在地布上 的塑料薄膜上。
山药产量5327kg/667㎡,商品率97%,收获省工57%,山药块茎破损率1%。
实施例6:
一种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使用方法,实施如下:
A.栽培基质的配制与消毒
按一定比例配制栽培基质,为山药植株生长与块茎高产营造最适宜的环境条 件,其基质配方(体积比)为:(1)腐叶土:腐熟牛粪:珍珠岩:腐熟锯末=4.5: 2.5:1:2。将浓度为40%左右的甲醛溶液稀释50-100倍,把待消毒的基质在干 净的、垫有一层塑料薄膜的地面上平铺一层约l0cm厚,然后用喷雾器将已稀释 的甲醛溶液将这层基质喷湿;接着再铺上第二层,再用甲醛溶液喷湿,直至所有 要消毒的基质均喷湿甲醛溶液为止,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封闭1-2个昼夜后,将 消毒的基质摊开,暴晒至少2天以上,直至基质中没有甲醛气味方可使用。利用 甲醛消毒时由于甲醛有挥发性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因此,在操作时必须注意做好 防护。各种基质充分混合后堆放在一起,用塑料薄膜覆盖待用。
B.大田起垄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沙土或沙壤土质的大田种植山药,提前进行田间 起垄,垄宽140㎝,垄高15㎝,垄间沟宽20㎝。
C.田间种植穴钻挖
按行株距70㎝、株距25㎝进行种植穴钻挖,穴直径12-15㎝,深度100 ㎝。首先将种植穴位置的表层熟土铲到旁边然后进行钻挖,以便于山药移栽后熟 土复壅回填。每垄钻挖两行平行的种植穴。
D.外套筒种植穴内埋植
将内套筒(1)安置于外套筒(2)内,盖好齿轮箱盖(8),尽量不要让泥 土掉进齿轮箱(7)内。然后将外套筒(2)埋植于种植穴内,内外套筒(2)的 最上端与种植穴的最上端平齐。成对的齿轮箱(7)平行于行距的方向,便于在 山药收获时的在行间进行内套筒(1)的提升操作。
E.基质填充及栽子移栽
揭开覆盖于基质上的塑料薄膜,在基质中加入过磷酸钙50kg/667㎡,硫酸 钾30kg/667㎡,用铁锹将基质再次充分混合,充分透气。用漏斗将基质填充进 内套筒(1)内,在距离地面10㎝处的正中位置,放入山药栽子(山药鼻子), 芦头有芽端朝上,并在栽子旁边插入一个长25㎝的竹片作栽子引子,然后继续 填充基质至与地面平齐,山药栽子引子露出地面15㎝左右。
F.熟土复壅回填
当每垄的山药栽好后,将表层熟土复壅回填5㎝左右,形成整齐的垄面, 山药栽子引子露出地面10㎝左右。
G.田间管理
a.中耕
中耕不仅可以保墒,同时可以提高地温,促进山药出土。播种后要及时中耕 1-2次,出土后仍要进行2-3次浅中耕。中耕时,距离山药栽植套筒近的地方要 浅,离山药栽植套筒远的地方要深,随着山药的长大,中耕时要远离山药栽植套 筒。
b.及时搭架
山药出苗后,要及时搭架,用直径3-5cm竹杆搭直立架,架高2-2.5m,架 要稳。垄上每四株捆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立架,捆的部位在离垄面1.5-1.8m处。 及时引蔓上架,增强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改变田间小气候。
c.科学浇水
当山药茎蔓长到1m左右时浇第1次水,此次浇水不宜过早,否则会延缓根 系生长,水量宜小,不宜大水漫灌。7-10d后,浇第2次水,水量可大些,以后 浇水可保持土壤半干半湿为宜。当主蔓长到架顶后,植株底部开始产生侧枝时, 要保持土壤湿润。
d.合理追肥
一般在第2次或第3次浇水时进行第1次追肥,每667㎡追施尿素10kg。 在山药豆开始膨大时进行第2次追肥,每667㎡追施硫酸钾复合肥30kg。在山 药豆长成,有的山药豆开始脱落时进行第3次追肥,每667㎡追施硫酸钾复合肥 20kg。
e.防虫治病
山药主要病害是山药炭疽病和根结线虫病;害虫主要是地下害虫;如小地老 虎、螃蟾、钩金针虫。地下害虫防治,每667㎡用辛硫磷商用型40%乳油200g, 或甲基异柳麟商用型40%乳油200g,兑水750kg泼浇。山药炭疽病的防治,采取 在发病前和山药生长前期用可杀得77%WP或福美双50%WP500-600倍液或代森锰 锌70%WP1000倍液或扑海因50%WP1000-1500倍液进行保护;发病初期和山药生 长后期用70%甲基托布津WP1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WP与75%百菌清WP混用 1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500倍液交替使用,基本上可以控控制炭疽病的为害。
H.山药收获
a.田间清理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地上部茎叶枯死时即可采收。收获前要进行田间清 理,首先撤下架杆,拔掉缠绕茎,清理垄面。用扁锄将每株地上面回填的熟土铲 开,然后向下挖20㎝左右,将外套筒(2)及齿轮箱(7)的顶部露出来。
b.动力齿轮动力轴承和动力把手安装
打开齿轮箱盖(8)将动力齿轮(5)置于齿轮箱(7)的顶部,动力轴承(16) 通过齿轮内轴承外齿轮槽(6)从动力齿轮(5)中间穿过,轴承转轴(19)承载于 外套筒(2)的齿轮箱加强筋(9)上,将动力把手(20)插入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 (17),把手外齿轮(21)正好嵌入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17)。
c.内套筒提升
同时向外转动左右两个把手握柄(22),内套筒(1)缓慢向上提升,当内套 筒(1)2/3的高度离开外套筒(2)时,另一个人工用力将其拔出,放到板车上。 取出动力轴承(16)、动力齿轮(5)和把手(20),盖好齿轮箱盖(8),并用 一个尖顶的圆盘将外套筒(2)顶部盖好,防止雨水、土壤及杂物进入外套筒(2) 内。当有一定数量的内套筒(1)装满板车后,统一运到田间设置的基质回收站。
d.山药摘取
在基质回收站的地布上(地布上铺一层塑料薄膜),打开内套筒(1)上的 内套筒环扣(14),用厚竹片划开内套筒环扣(14)一边的内套筒(1),内套筒 活页(13)自动转开,摘取生长于基质中的山药,然后将基质倒出,堆放在地布上 的塑料薄膜上。
山药产量5411kg/667㎡,商品率93%,收获省工55%,山药块茎破损率2.5%。
实施例7:
一种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使用方法,实施如下:
A.栽培基质的配制与消毒
按一定比例配制栽培基质,为山药植株生长与块茎高产营造最适宜的环境条 件,其基质配方(体积比)为:(1)腐叶土:腐熟牛粪:珍珠岩:腐熟锯末=4.5: 2.5:1:2。将浓度为40%左右的甲醛溶液稀释50-100倍,把待消毒的基质在干 净的、垫有一层塑料薄膜的地面上平铺一层约l0cm厚,然后用喷雾器将已稀释 的甲醛溶液将这层基质喷湿;接着再铺上第二层,再用甲醛溶液喷湿,直至所有 要消毒的基质均喷湿甲醛溶液为止,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封闭1-2个昼夜后,将 消毒的基质摊开,暴晒至少2天以上,直至基质中没有甲醛气味方可使用。利用 甲醛消毒时由于甲醛有挥发性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因此,在操作时必须注意做好 防护。各种基质充分混合后堆放在一起,用塑料薄膜覆盖待用。
B.大田起垄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沙土或沙壤土质的大田种植山药,提前进行田间 起垄,垄宽140㎝,垄高15㎝,垄间沟宽20㎝。
C.田间种植穴钻挖
按行株距70㎝、株距25㎝进行种植穴钻挖,穴直径12-15㎝,深度100 ㎝。首先将种植穴位置的表层熟土铲到旁边然后进行钻挖,以便于山药移栽后熟 土复壅回填。每垄钻挖两行平行的种植穴。
D.外套筒种植穴内埋植
将内套筒(1)安置于外套筒(2)内,盖好齿轮箱盖(8),尽量不要让泥 土掉进齿轮箱(7)内。然后将外套筒(2)埋植于种植穴内,内外套筒(2)的 最上端与种植穴的最上端平齐。成对的齿轮箱(7)平行于行距的方向,便于在 山药收获时的在行间进行内套筒(1)的提升操作。
E.基质填充及栽子移栽
揭开覆盖于基质上的塑料薄膜,在基质中加入过磷酸钙50kg/667㎡,硫酸 钾30kg/667㎡,用铁锹将基质再次充分混合,充分透气。用漏斗将基质填充进 内套筒(1)内,在距离地面10㎝处的正中位置,放入山药栽子(山药鼻子), 芦头有芽端朝上,并在栽子旁边插入一个长25㎝的竹片作栽子引子,然后继续 填充基质至与地面平齐,山药栽子引子露出地面15㎝左右。
F.熟土复壅回填
当每垄的山药栽好后,将表层熟土复壅回填5㎝左右,形成整齐的垄面, 山药栽子引子露出地面10㎝左右。
G.田间管理
a.中耕
中耕不仅可以保墒,同时可以提高地温,促进山药出土。播种后要及时中耕 1-2次,出土后仍要进行2-3次浅中耕。中耕时,距离山药栽植套筒近的地方要 浅,离山药栽植套筒远的地方要深,随着山药的长大,中耕时要远离山药栽植套 筒。
b.及时搭架
山药出苗后,要及时搭架,用直径3-5cm竹杆搭直立架,架高2-2.5m,架 要稳。垄上每四株捆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立架,捆的部位在离垄面1.5-1.8m处。 及时引蔓上架,增强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改变田间小气候。
c.科学浇水
当山药茎蔓长到1m左右时浇第1次水,此次浇水不宜过早,否则会延缓根 系生长,水量宜小,不宜大水漫灌。7-10d后,浇第2次水,水量可大些,以后 浇水可保持土壤半干半湿为宜。当主蔓长到架顶后,植株底部开始产生侧枝时, 要保持土壤湿润。
d.合理追肥
一般在第2次或第3次浇水时进行第1次追肥,每667㎡追施尿素10kg。 在山药豆开始膨大时进行第2次追肥,每667㎡追施硫酸钾复合肥30kg。在山 药豆长成,有的山药豆开始脱落时进行第3次追肥,每667㎡追施硫酸钾复合肥 20kg。
e.防虫治病
山药主要病害是山药炭疽病和根结线虫病;害虫主要是地下害虫;如小地老 虎、螃蟾、钩金针虫。地下害虫防治,每667㎡用辛硫磷商用型40%乳油200g, 或甲基异柳麟商用型40%乳油200g,兑水750kg泼浇。山药炭疽病的防治,采 取在发病前和山药生长前期用可杀得77%WP或福美双50%WP500-600倍液或代森 锰锌70%WP1000倍液或扑海因50%WP1000-1500倍液进行保护;发病初期和山药 生长后期用70%甲基托布津WP1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WP与75%百菌清WP混 用1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500倍液交替使用,基本上可以控控制炭疽病的为 害。
H.山药收获
a.田间清理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地上部茎叶枯死时即可采收。收获前要进行田间清 理,首先撤下架杆,拔掉缠绕茎,清理垄面。用扁锄将每株地上面回填的熟土铲 开,然后向下挖20㎝左右,将外套筒(2)及齿轮箱(7)的顶部露出来。
b.动力齿轮动力轴承和动力把手安装
打开齿轮箱盖(8)将动力齿轮(5)置于齿轮箱(7)的顶部,动力轴承(16) 通过齿轮内轴承外齿轮槽(6)从动力齿轮(5)中间穿过,轴承转轴(19)承载于 外套筒(2)的齿轮箱加强筋(9)上,将动力把手(20)插入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 (17),把手外齿轮(21)正好嵌入轴承内把手外齿轮槽(17)。
c.内套筒提升
同时向外转动左右两个把手握柄(22),内套筒(1)缓慢向上提升,当内套 筒(1)2/3的高度离开外套筒(2)时,另一个人工用力将其拔出,放到板车上。 取出动力轴承(16)、动力齿轮(5)和把手(20),盖好齿轮箱盖(8),并用 一个尖顶的圆盘将外套筒(2)顶部盖好,防止雨水、土壤及杂物进入外套筒(2) 内。当有一定数量的内套筒(1)装满板车后,统一运到田间设置的基质回收站。
d.山药摘取
在基质回收站的地布上(地布上铺一层塑料薄膜),打开内套筒(1)上的 内套筒环扣(14),用厚竹片划开内套筒环扣(14)一边的内套筒(1),内套筒 活页(13)自动转开,摘取生长于基质中的山药,然后将基质倒出,堆放在地布上 的塑料薄膜上。
山药产量5628kg/667㎡,商品率92%,收获省工57%,山药块茎破损率3%。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一种山药栽培使用的活动套筒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wlzph.com.cn/zp/1718814608a507814.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