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866648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RFID的半散养种禽家系个体产蛋记录方法,涉及一种无线射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是一种信息技术与畜禽养殖技术的交叉应用技术。针对家系育种中采用半散养及可关闭的产蛋笼方式下产蛋记录需求,使用RFID无线射频技术,给种禽个体佩戴电子标签进行身份标识,并使用便携长柄读卡器记录产蛋种禽的身份及产蛋日期。同时利用微型打印机打印产蛋种禽标签ID号或ID号对应的条形码,并粘贴在种蛋上,建立“蛋-禽”对应关系,便于后期对蛋的质量、孵化等处理。种禽可以使用家系分栏内任何一个产蛋笼,避免传统产蛋记录过程中对种禽的抓取而造成的应激。使用该方法构成的系统由硬件部分与软件部分组成,硬件部分包括:用以识别身份的RFID电子脚环、便携长柄读卡器、微型打印机、PC机。软件部分由由发卡管理、系统设置、数据回收、查询统计及后台管理5个功能模块构成。该方法不仅节省人工,而且数据准确、快速,可以每日进行统计及时发现家系中产蛋的异常情况并做及时的处理,最终为遴选高产蛋量种禽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1.一种基于RFID的半散养种禽家系个体产蛋记录方法,其特征是:针对家系育种中采用半散养及可关闭的产蛋笼方式下产蛋记录需求,使用RFID无线射频技术,给种禽个体佩戴电子标签进行身份标识,并使用便携读卡器记录产蛋种禽的身份及产蛋日期。种禽可以使用家系分栏内任何一个产蛋笼。使用该方法构成的系统由硬件部分与软件部分组成,硬件部分包括:用以识别身份的RFID电子脚环、便携长柄读卡器、微型打印机、PC机。软件部分由由发卡管理、系统设置、数据回收、查询统计及后台管理5个功能模块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RFID的半散养种禽家系个体产蛋记录方法,其特征是使用无线射频技术,给每个种禽佩戴一个电子标签用以标识身份,标签的佩戴在脚环或翅膀等易佩戴的位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RFID的半散养种禽家系个体产蛋记录方法,其特征是种禽可以随机使用家系分栏内任何一个产蛋笼,仅需保证每一产蛋笼中只有一只种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RFID的半散养种禽家系个体产蛋记录方法,其特征是便携长柄读卡器长度为30cm以上,天线直径10cm以上。读卡距离5cm以上。存储标签ID、时间记录1千条以上。外形尺寸以便于读取标签、容易操作为准,不局限于上述数据。存储记录数据记录属性不仅限于存储标签ID、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种禽家系育种个体产蛋记录方法,其特征是与便携读卡器通讯的微型打印机可打印产蛋种禽标签ID号或ID号对应的条形码,并粘贴在种蛋上,建立“蛋-禽”对应关系,便于后期对蛋的质量、孵化等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RFID的半散养种禽家系个体产蛋记录方法,其特征是便携读卡器与PC机使用有线或无线方式连接并通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RFID的半散养种禽家系个体产蛋记录方法,其特征是软件部分由由发卡管理、系统设置、数据回收、查询统计及后台管理5个功能模块构成,但不限制功能模块的增减。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射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行种禽家系育种时个体产蛋数的半自动记录方法,尤其是能够准确记录家系繁育中种禽个体产蛋时间,并能够建立“蛋-禽”对应关系。是一种信息技术与畜禽养殖技术的交叉应用技术
背景技术
家禽的家系选育和个体选育的品系选育方法中,对产蛋性能进行观测、记录,并统计分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准确的数据是现代育种工作的基础,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育种工作的成效。目前家系选育中对产蛋性能的记录,一种情况是只记录家系总的产蛋情况,而未记录个体情况,另一种情况是利用产蛋笼,每个家系一栏,每一栏通常1公6母禽,按母禽数配1∶1产蛋笼,产蛋笼并列摆放并编号,白天在栏内散养,晚上将种禽赶入产蛋笼并关闭,第2日陆续将已产蛋的种禽放出并在专用表格(如标题为日期、栏号、笼号1...笼号6)上作手工记录,之后录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产蛋笼的个体产蛋记录方法主要有2种方式,第一种,饲养员每天晚上根据种禽的翅膀的翅号,将种禽赶入(或抓入)到指定编号的产蛋笼中,既翅号与笼号一一对应,待第2天发现产蛋笼有蛋时,在表格中记录该产蛋笼有蛋。第二种,每晚将种禽随机赶入笼中,待第2日放出时,根据翅号记录产蛋。这2种方式都要人工抓取种禽以核对翅号,只是时间次序不同,通常第一种方法使用的比较多。
上述记录方法不仅环节多、耗时耗工较多,而且各个环节的错误会直接影响以后分析的准确性和产蛋选择的准确性。因此,寻求改进和提高育种数据准确性的方法,也是育种人员在育种实践中一直很关注的问题。
国内外有家禽育种公司使用条形码技术记录笼养方式下个体产蛋记录,这种方式需要将家禽长期关在笼子里,不适合以小育种群体的散养为主要养殖方式的产蛋记录。
本发明针对家系选育中小群体养殖特征,在使用产蛋笼的情况下,借助RFID等技术对种禽个体产蛋情况进行准确记录并实现“蛋-禽”的一一对应。
发明内容
在家禽的家系选育和个体选育的品系选育方法中,采用每个家系分栏饲养,每一栏按母禽数配1∶1产蛋笼,白天在栏内散养,晚上将种禽赶入产蛋笼,次日手工记录,再录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针对这种半散养的家系选育产蛋记录方式所引起的环节多、耗时耗工较多、易出错的缺点,本发明借助RFID等技术对种禽个体产蛋情况进行准确记录并实现“蛋-禽”的一一对应。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借助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给母禽佩戴RFID电子标签用以标识身份,每晚将种禽随机赶入产蛋笼,次日检查产蛋笼,对产蛋种禽无需抓捕,通过移动长柄手持读卡器使种禽的标签进入其感应范围,并将标签的ID、感应时间存储在手持读卡器的存储器中。同时使用微型打印机打印产蛋种禽标签ID号或ID号对应的条形码,并粘贴在种蛋上,建立“蛋-禽”对应关系。每日或在检查所有家系栏后,可采用有线或无线方式将数据导入到PC机的数据库中进行统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针对半散养的家系选育方式,借助RFID等技术对种禽个体产蛋情况进行准确记录并实现“蛋-禽”的一一对应。该方法不仅节省人工,而且数据准确、快速,可以每日进行统计及时发现家系中产蛋的异常情况并做及时的处理。为家禽育种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家系饲养结构示意图。
图2是关系图。
图3是功能模块图。
图1中1.分栏,2.产蛋笼3.活动区
具体实施方式
家禽的家系选育和个体选育的品系选育时,通常采用图1所示的一种分栏半散养方式。在图1中,育种群体有多个家系,按家系分别饲养在分栏(1)中,每一栏中通常有1公5~6母,产蛋笼(2)按母禽数1∶1设置。产蛋笼(2)通常在禽舍内一端倚墙围建,砖、木或铁丝结构,50cm左右见方,具体尺寸按种禽体型来确定,有唯一出入口,有门,可关闭。白天种禽在活动区(3)自由活动、进食。
开始家系选育时,给每只母禽佩戴一只电子标签-脚环,并建立档案(电子标签ID、翅号、分栏号),如图2所示,一个栏里有多只种禽,每只种禽有唯一翅号、唯一电了标签,翅号与电子标签一一对应。种禽可以使用栏内任何一个产蛋笼。
每晚将种禽随机赶入产蛋笼并关闭,保证每一产蛋笼中只有一只种禽。次日检查产蛋笼,并陆续将种禽从产蛋笼中放出,对产蛋种禽无需抓捕,通过便携长柄读卡器使种禽的标签进入其感应范围,并将标签的ID、感应时间存储在便携读卡器的存储器中。
微型打印机打印产蛋种禽标签ID号或ID号对应的条形码,并粘贴在种蛋上,建立“蛋-禽”对应关系,便于后期对蛋的质量、孵化等处理。
图3是使用该方法构建系统的软件部分的功能模块图。家系育种个体产蛋记录系统由发卡管理、系统设置、数据回收、查询统计及后台管理5个功能模块构成。
发卡管理模块主要对每个分栏种禽的脚环ID号进行管理,对于有翅号的种禽,建立ID号与翅号、对应关系表,同时记录分栏号。
系统设置模块包括手持读卡器通讯端口的设置与通讯测试。
数据回收模块包括回收手持读卡器的数据,并以文件的形式存储到临时文件中,确认后删除手持读卡器数据。同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整理,确认后存储到数据库。
查询统计模块包括查询产蛋记录表,并对产蛋记录表按分栏(家系)、电子标签ID等做各种统计。
后台管理模块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管理。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一种基于RFID的半散养种禽家系个体产蛋记录方法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wlzph.com.cn/zp/1720676037a528700.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