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866648

本发明适用于消防用品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手持式灭火棒的灭火方法,该方法包括:S1、将喷嘴对准明火;S2、控制触发开关处于导通状态,通过引线将干电池释放的电流引入药柱靠近中间接头的端面;S3、药柱基于导入的电流进行化学反应,化学反应释放的灭火剂经喷嘴喷向明火。本发明提供的灭火方式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灭火棒体积小,且重量轻,使用更加灵活,便于随身携带,且适用于移动场所及狭小场所的扑火;2.灭火棒无需带压存储,运输携带更方便;3.将干电池作为电源,维护更换方便,用直流电作为药注的启动引发方式,安全可靠。

1.一种基于手持式灭火棒的灭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式灭火棒包括:壳体,由喷嘴、注药腔、中间件接头及手柄组成,喷嘴设于注药腔的一端,注药腔的另一端通过中间接头与手柄的一端连接;设于注药腔内的药柱,药柱靠近中间接头的端面上设有两根引线;设于手柄内的干电池,干电池的负极与其中一根引线连接,干电池的正极通过触发开关与另一根引线连接,所述触发开关设于中间连接件上,基于所述手持式灭火棒的灭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喷嘴对准明火;S2、控制触发开关处于导通状态,通过引线将干电池释放的电流引入药柱靠近中间接头的端面;S3、药柱基于导入的电流进行化学反应,化学反应释放的灭火剂经喷嘴喷向明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手持式灭火棒的灭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开关上设有保险销,该保险销垂直于触发开关的启动方向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手持式灭火棒的灭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药柱与注药腔内设有隔热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手持式灭火棒的灭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注药腔靠近喷嘴端的内侧设有弹性挡圈,弹性挡圈与药柱端面过盈配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手持式灭火棒的灭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式灭火棒包括:套筒,套筒的一端与注药腔螺纹连接,另一端的内侧设有带通孔的连接块,连接块通过泄压连接机构与套筒内侧壁连接,喷嘴固定于所述通孔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手持式灭火棒的灭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压连接机构包括:设于连接块上的凹槽,凹槽的延伸方向与药柱的喷射方向垂直,在凹槽内设有弹簧及弹珠,弹簧的一端与凹槽底部连接,另一端与弹珠接的一侧触连接,弹珠的另一侧与设于套筒内侧壁的弧面接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手持式灭火棒的灭火方法,其特征在于,套筒与注药腔之间、注药腔与中间连接件、中间连接件与手柄通过O形圈密封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手持式灭火棒的灭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式灭火棒包括:底盖,底盖与手柄远离中间连接件一端,与手柄的口螺纹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手持式灭火棒的灭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式灭火棒包括:锥形弹簧及导电底托,锥形弹簧的一端与底盖的内端面固定,另一端与导电底托一端面接触,导电底托的另一端面与干电池的负极接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手持式灭火棒的灭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药柱靠近中间连接件的一端设有隔热垫,两引线穿过隔热垫与干电池的正极及负极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消防用品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手持式灭火棒灭火方法。

背景技术

火灾前期大多是通过灭火器进行扑救,灭火器能用于扑救A类、B类、E类、F类火灾,传统的灭火器分量重,在使用过程中携带不便于,此外,传统灭火体积大,不适用于移动式场所或狭小空间的扑火。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手持式灭火棒的没活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灭火方式中存在的灭火器随身携带不方便、且不适用于移动式场所或狭小空间的扑火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手持式灭火器,所述手持式灭火棒包括:

壳体,由喷嘴、注药腔、中间件接头及手柄组成,喷嘴设于注药腔的一端,注药腔的另一端通过中间接头与手柄的一端连接;设于注药腔内的药柱,药柱靠近中间接头的端面上设有两根引线;设于手柄内的干电池,干电池的负极与其中一根引线连接,电池的正极通过触发开关与另一根引线连接,该触发开关设于中间连接件,基于该手持式灭火棒的灭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喷嘴对准明火;

S2、控制触发开关处于导通状态,通过引线将干电池释放的电流引入药柱靠近中间接头的端面;

S3、药柱基于导入的电流进行化学反应,化学反应释放的灭火剂经喷嘴喷向明火。

进一步的,所述触发开关上设有保险销,该保险销垂直于触发开关的启动方向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在药柱与注药腔内设有隔热层。

进一步的,在注药腔靠近喷嘴端的内侧设有弹性挡圈,弹性挡圈与药柱端面过盈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手持式灭火棒包括:

套筒,套筒的一端与注药腔螺纹连接,另一端的内侧设有带通孔的连接块,连接块通过泄压连接机构与套筒内侧壁连接,喷嘴固定于所述通孔内。

进一步的,所述泄压连接机构包括:

设于连接块上的凹槽,凹槽的延伸方向与药柱的喷射方向垂直,在凹槽内设有弹簧及弹珠,弹簧的一端与凹槽底部连接,另一端与弹珠接的一侧触连接,弹珠的另一侧与设于套筒内侧壁的弧面接触。

进一步的,套筒与注药腔之间、注药腔与中间连接件、中间连接件与手柄通过O形圈密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手持式灭火棒包括:底盖,底盖与手柄远离中间连接件一端,与手柄的口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手持式灭火棒包括:锥形弹簧及导电底托,锥形弹簧的一端与底盖的内端面固定,另一端与导电底托一端面接触,导电底托的另一端面与干电池的负极接触。

进一步的,在药柱靠近中间连接件的一端设有隔热垫,两引线穿过隔热垫与干电池的正极及负极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灭火方式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灭火棒体积小,且重量轻,使用更加灵活,便于随身携带,且适用于移动场所及狭小场所的扑火;

2.灭火棒无需带压存储,运输携带更方便;

3.将干电池作为电源,维护更换方便,用直流电作为药注的启动引发方式,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灭火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手持式灭火棒的灭火方法的流程图;

1.喷嘴、2.注药腔、3.中间件接头、4.手柄、5.药柱、6.干电池、7.触发开关、8.保险销、9.隔热层、10.弹性挡圈、11.套筒、12.连接块、13.凹槽、14.弹簧、15.弹珠、16.底盖、17.导电底托、18.锥形弹簧、19.隔热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灭火器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该手持式灭火器包括:

壳体,由喷嘴1、注药腔2、中间件接头3及手柄4组成,喷嘴1设于注药腔2的一端,注药腔2的另一端通过中间接头3与手柄4的一端连接;

设于注药腔2内的药柱5,药柱5靠近中间接头3的端面上设有两根引线(图中未示出);

设于手柄4内的干电池6,干电池6的负极与其中一根引线连接,干电池6的正极通过触发开关7与另一根引线连接,该触发开关7设于中间连接件3上。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手持式灭火棒的灭火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喷嘴对准明火;

S2、控制触发开关处于导通状态,通过引线将干电池释放的电流引入药柱靠近中间接头的端面;

S3、药柱基于导入的电流进行化学反应,化学反应释放的灭火剂经喷嘴喷向明火,已达到灭火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灭火方式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灭火棒体积小,且重量轻,使用更加灵活,便于随身携带,且适用于移动场所及狭小场所的扑火;

2.灭火棒无需带压存储,运输携带更方便;

3.将干电池作为电源,维护更换方便,用直流电作为药注的启动引发方式,安全可靠。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用于防止触发开关7被误开,在触发开关7上设有保险销8,该保险销8垂直于触发开关7的启动方向设置,只有在拔掉保险销8的情况下,才能使触发开7关闭合,进行灭火操作。

为了避免由于药柱5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传到至灭火棒的壳体,致使灭火棒壳体温度过高,以烫伤使用人员,因此,在药柱5与注药腔2内设有隔热层9。

为了便于药柱5的固定,在注药腔2靠近喷嘴1端的内侧设有弹性挡圈10,弹性挡圈10与药柱5端面过盈配合。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手持式灭火棒包括:

套筒11,套筒11的一端与注药腔2螺纹连接,另一端的内侧设有带通孔的连接块12,连接块12通过泄压连接机构与套筒11内侧壁连接,喷嘴1固定于所述通孔内;

该泄压连接机构包括:

设于连接块12上的凹槽13,凹槽13的延伸方向与药柱5的喷射方向垂直,在凹槽13内设有弹簧14及弹珠15,弹簧14的一端与凹槽13底部连接,另一端与弹珠15接的一侧触连接,弹珠15的另一侧与设于套筒11内侧壁的弧面接触。

当灭火棒处于正常状态时,药柱产生的溶胶烟雾经喷嘴1喷出,若喷嘴故障或药柱反应失控,一旦压力过高,可通过泄压机构使整个喷嘴1从套筒11内脱开,以快速泄除药柱腔的内部压力,防止压力过高使药注腔2爆裂。

灭火棒的各连接部件之间通过O型密封圈进行密封连接,可以避免潮气进入灭火棒的内部,因此套筒11与注药腔2之间、注药腔2与中间连接件3、中间连接件3与手柄4通过O形圈密封连接,

为了方便对干电池进行更换,在手柄4远离中间连接件3一端设有底盖16,底盖16与手柄4的口螺纹连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手持式灭火棒包括:导电底托17及锥形弹簧18,锥形弹簧18一端与底盖16的内端面固定,另一端与导电底托17一端面接触,导电底托17的另一端面与干电池6的负极接触。

为了避免由于药柱5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辐射到干电池6上,在药柱5靠近中间连接件3的一端设有隔热垫19,两引线穿过隔热垫19与干电池6的正极及负极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标签: 手持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