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866648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红茶的制作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鲜叶萎凋;(2)冷冻:(3)解冻;(4)揉捻;(5)发酵;(6)干燥。本发明萎凋一般只需用时1~2h,揉捻15~30min,冷冻能增加细胞膜透性,促进多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大大缩短了萎凋和揉捻时间,比传统方法至少缩短6h以上,提高了生产效率;本发明制成的红茶滋味醇厚爽口,汤色、叶底红亮,品质好。
1.一种红茶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鲜叶萎凋;所述萎凋先晒青,再回青;所述晒青为将鲜叶薄摊,摊叶厚度1~2cm,晒青温度为22~28℃,相对湿度55%~75%,晒青时间20~60min,晒青时翻叶两次;所述回青为把晒青后的鲜叶抖松,置于架上散发热量,每1m摊鲜叶1.0~1.5kg,室温保持在20~23℃、相对湿度65%~75%,防止风吹和日光照射;(2)冷冻:将萎凋的鲜叶置于-10~-15℃冷库中冷冻2h以上;(3)解冻:将步骤(2)处理后的冷冻叶薄摊于室温下,配合吹风,解冻至茶叶重新变柔软;(4)揉捻:将步骤(3)处理后的茶叶利用揉捻机揉捻,时间15~30min,至茶叶成条;所述揉捻按照“轻—重—轻”的顺序加压;(5)发酵:将揉捻叶用湿纱布包裹后,置于竹筛中发酵,温度25-30℃,时间2-3h,以青气消褪花香显露为度;(6)干燥:将步骤(5)处理后的茶叶利用热风干燥机打毛火,温度为110~120℃,时间10~15min,下机摊晾30min后,利用提香机控制温度70~80℃,烘至足干。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叶的制作工艺,具体是一种红茶的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功夫红茶的萎凋耗时太久,一般需要8小时以上,且萎凋程度不易掌握。萎凋后在揉捻 时为了要达到较高的细胞破碎率,揉捻时间也较长,一般在1小时以上。这样整个茶叶加工 耗时较长,生产效率低。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茶的制作工艺,以期实现缩短加工时间,制成 色泽、口感较好的红茶。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红茶的制作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鲜叶萎凋;所述萎凋先晒青,再回青;所述晒青为将鲜叶薄摊,摊叶厚度1~2cm, 晒青温度为22~28℃,相对湿度55%~75%,晒青时间20~60min,晒青时翻叶两次;所述回青 为把晒青后的鲜叶抖松,置于架上散发热量,每1m2摊鲜叶1.0~1.5kg,室温保持在20~23℃、 相对湿度65%~75%,防止风吹和日光照射。至叶温降至室温、叶色由暗转亮、叶态由软变硬。
(2)冷冻:将萎凋的鲜叶置于-10~-15℃冷库中冷冻2h以上;
(3)解冻:将步骤(2)处理后的冷冻叶薄摊于室温下,可用风扇配合吹风,以避免茶 叶表面形成大量冷凝水,解冻至茶叶重新变柔软。
(4)揉捻:将步骤(3)处理后的茶叶利用揉捻机揉捻,揉捻按照“轻-重-轻”顺序加 压,以轻压为主,时间15-30min,至茶叶成条;
(5)发酵:将揉捻叶用湿纱布包裹后,置于竹筛中发酵,温度25-30℃,时间2-3h,以 青气消褪花香显露为度;
(6)干燥:将步骤(5)处理后的茶叶利用热风干燥机打毛火,温度为110~120℃,时 间10~15min,下机摊晾30min后,利用提香机控制温度70~80℃,烘至足干。
将茶鲜叶轻度萎凋后,经冰冻处理,然后迅速恢复到室温。茶鲜叶的细胞因机械涨力发 生破裂,打破酶与底物间的区隔,促使内部反应加速,以加快萎凋进程。冷冻萎凋叶经迅速 恢复到室温,细胞破坏率可达90%以上,大大缩短揉捻时间。冷冻能增加细胞膜透性,促进 多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尤其是在揉捻后,冷冻萎凋工艺的PPO活性迅速上升,有利于多酚 类物质迅速氧化,从而缩短了发酵时间,并减少了茶黄素的消耗,提高了红茶品质。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显著优点是:本发明萎凋一般只需用时1~2h,揉 捻15~30min,冷冻能增加细胞膜透性,促进多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大大缩短了萎凋和揉捻 时间,比传统方法至少缩短6h以上,提高了生产效率;本发明制成的红茶滋味醇厚爽口,汤 色、叶底红亮,品质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 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将鲜叶薄摊,摊叶厚度1cm,晒青温度为22℃,相对湿度55%,晒青时间20min,晒青 时翻叶两次;把晒青后的鲜叶抖松,置于架上散发热量,每1m2摊鲜叶1.0kg,室温保持在 20℃、相对湿度65%。将萎凋的鲜叶置于-10℃冷库中冷冻2h;冷冻叶薄摊于室温下,可用 风扇配合吹风,以避免茶叶表面形成大量冷凝水,解冻至茶叶重新变柔软。将茶叶利用揉捻 机揉捻,揉捻按照“轻-重-轻”顺序加压,以轻压为主,时间15min,至茶叶成条;将揉捻叶 用湿纱布包裹后,置于竹筛中发酵。温度25℃,时间2h,以青气消褪花香显露为度;将处理 后的茶叶利用热风干燥机打毛火,温度为110℃,时间10min,下机摊晾30min后,利用提香 机控制温度70℃,烘至足干。
实施例2
将鲜叶薄摊,摊叶厚度2cm,晒青温度为28℃,相对湿度75%,晒青时间60min,晒青 时翻叶两次;把晒青后的鲜叶抖松,置于架上散发热量,每1m2摊鲜叶1.5kg,室温保持在 23℃、相对湿度75%。将萎凋的鲜叶置于-15℃冷库中冷冻3h;冷冻叶薄摊于室温下,可用 风扇配合吹风,以避免茶叶表面形成大量冷凝水,解冻至茶叶重新变柔软。将茶叶利用揉捻 机揉捻,揉捻按照“轻-重-轻”顺序加压,以轻压为主,时间30min,至茶叶成条;将揉捻叶 用湿纱布包裹后,置于竹筛中发酵。温度30℃,时间3h,以青气消褪花香显露为度;将处理 后的茶叶利用热风干燥机打毛火,温度为120℃,时间15min,下机摊晾30min后,利用提香 机控制温度80℃,烘至足干。
实施例3
将鲜叶薄摊,摊叶厚度1.5cm,晒青温度为25℃,相对湿度65%,晒青时间40min,晒 青时翻叶两次;把晒青后的鲜叶抖松,置于架上散发热量,每1m2摊鲜叶1.2kg,室温保持 在22℃、相对湿度70%。将萎凋的鲜叶置于-12℃冷库中冷冻2h;冷冻叶薄摊于室温下,可 用风扇配合吹风,以避免茶叶表面形成大量冷凝水,解冻至茶叶重新变柔软。将茶叶利用揉 捻机揉捻,揉捻按照“轻-重-轻”顺序加压,以轻压为主,时间20min,至茶叶成条;将揉捻 叶用湿纱布包裹后,置于竹筛中发酵。温度28℃,时间2.5h,以青气消褪花香显露为度;将 处理后的茶叶利用热风干燥机打毛火,温度为115℃,时间12min,下机摊晾30min后,利用 提香机控制温度75℃,烘至足干。
实施例4
1.材料
试验材料采用同一茶园的茶树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新梢。
2.试验方法
试验组:按照本发明方法制备;
对照组:按照传统自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工艺,其中自然萎凋时间为5h(28~29℃)。
3、测定、结果分析
对红茶的主要生化指标进行测定,茶黄素(TF)、茶红素(TR)总量用系统分析法测定;氨基 酸总量用苛三酮显色法测定;茶多酚总量用酒石酸铁比色法测定;碳水化合物总量用蕙酮比色 法测定。测试结果见表1。
表1红茶主要生化指标含量(%)
茶样 茶黄素 茶红素 氨基酸 茶多酚 水溶性碳水化合物 对照组 0.14 4.32 3.92 15.28 5.89 试验组 0.17 4.36 3.48 15.02 6.18
结果表明,本发明冷冻处理后的红茶,在主要生化指标上与传统方法的指标相接近,茶 黄素、茶红素、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指标略高,说明冷冻没有破坏茶叶内部结构、影响红茶性 质。而研究表明茶黄素与红茶品质高度相关,不仅能与其他成分结合使红茶汤色金黄,同时 本身也是一种有刺激性、与茶汤强爽度有关的呈味物质,因此高含量的茶黄素对红茶品质有 利。由于本发明冷冻萎凋红茶的茶黄素含量较高,因而滋味醇厚爽口,汤色、叶底红亮,品 质好于对照组。
对试验组、对照组再通过感观评审试验,茶叶感官品质审评采用GB厅14487一2002(茶 叶感官评审术语)和NY厅787一2004.9(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评判结果见表2。再次证 明本发明红茶口感好、品质佳。
表2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一种红茶的制作工艺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wlzph.com.cn/zp/1720125727a518699.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