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866648

一种家具系统,其具备:多个相互邻接配置的家具(101)、以及将多个家具(101)彼此连接的连接板(200),相互邻接的两件家具(101)中的至少一个在与邻接的另一件家具(101)相对的外侧面具有可以弹性变形的缓冲部(102c),连接板(200)在两端部具有与各个家具(101)连接的连接部(201、205),连接板(200)中至少一端部的连接部(201)在将缓冲部(102c)向使相互邻接的两件家具(101)彼此接近的方向压缩变形的状态下,能够与家具(101)卡合/脱离,在压缩变形的缓冲部(102c)向复原方向变形的状态下,维持对家具(101)的卡合状态。

1.一种家具系统,其具备:多个相互邻接配置的家具、以及将多个所述家具彼此连接的连接部件,相互邻接的两件所述家具中的至少一个在与邻接的另一所述家具相对的外侧面具有可以弹性变形的缓冲部,所述连接部件在两端部具有与各个所述家具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件中至少一端部的所述连接部在将所述缓冲部向使相互邻接的两件所述家具彼此接近的方向压缩变形的状态下,能够与所述家具卡合/脱离,在压缩变形的所述缓冲部向复原方向变形的状态下,维持对所述家具的卡合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具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相互邻接的所述家具中的一个上设置有使所述连接部件卡合的卡合部件,所述连接部具备插入部和卡合部;所述插入部在将所述缓冲部向使相互邻接的两件所述家具彼此接近的方向压缩变形的状态下,将所述卡合部件插入;所述卡合部连续形成在所述插入部上,相对于所述插入部向所述家具彼此远离的方向扩展,来卡合所述卡合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家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的另一端部转动自如地连接在相互邻接的家具的另一家具。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家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件具有在所述连接部件能够向所述家具的高度方向位移的状态下卡合的位移容许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家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家具具备家具主体、以及使所述家具主体在地面上立住的脚部;所述连接部件配置在所述家具主体的下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家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配置在所述脚部的基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家具系统,其特征在于,相互邻接的所述家具中的至少一个为沙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沙发等多个家具的家具系统。

本申请基于2014年1月31日在日本申请的专利申请2014-017383号要求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沙发等家具有时并排多个设置在地板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也有与沙发邻接设置有桌子或柜子的情况等并排设置多种家具的情况。

例如,在沙发的情况下,其表面被柔软的缓冲物所覆盖。这种沙发以在使用者就坐时缓冲物从上方被按压,同时缓冲物向外侧膨胀的方式变形。于是,在与沙发邻接而无间隙地设置有另一件沙发或家具的情况下,有时邻接的另一件沙发或家具被向外侧膨胀的缓冲物向横向按压,发生位置偏移的情况。

因此,使用如下所述方法:通过在沙发的就坐部下表面预先设置板,并将连接金属件螺栓紧固于该板,从而能够使用使沙发与另一沙发或家具连接。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结构,其是在一个沙发上设置带板状的连接部件,在另一沙发设置有卡止连接部件的被连接部件。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3-944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对连接金属件进行螺栓紧固颇为费事。

进而,沙发等家具并不一定在就坐部下表面的下方具有充分的间隙,有时难以将连接金属件螺栓紧固于就坐部下表面。若将沙发等家具横向搬出或上下反转,则易于进行螺栓紧固操作。但是,在家具较重的情况下,或者在若将其上下反转则可能使家具损伤或损坏的情况下,难以将家具横向搬出或使其上下反转。

另外,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仅将连接部件卡止在被连接部件上时,在沙发的位置偏移的情况下,则连接部件对被连接部件的卡止有可能解除。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家具系统,其能够将家具彼此之间容易且切实地连接,防止家具的位置偏移。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手段。

本发明的家具系统具备:多个相互邻接配置的家具、以及将多个家具彼此连接的连接部件,相互邻接的两件家具中的至少一个在与邻接的另一家具相对的外侧面具有可以弹性变形的缓冲部,连接部件在两端部具有与各个家具连接的连接部,连接部件中至少一端部的连接部在将缓冲部向使相互邻接的两件家具彼此接近的方向压缩变形的状态下,能够与家具卡合/脱离,在压缩变形的缓冲部向复原方向变形的状态下,维持对家具的卡合状态。

在这种家具系统中,在通过连接部件使相互邻接的两件家具彼此之间连接时,向使相互邻接的两件家具彼此接近的方向按压从而使缓冲部压缩变形。于是,能够使连接部件的至少一端部的连接部对家具卡合。

在这样使连接部件的连接部对家具卡合后,解除家具彼此之间的按压。于是,压缩变形的缓冲部向复原方向变形。其结果是,维持连接部对家具的卡合状态。由此,两件家具彼此之间被连接。

另外,在解除两件家具彼此之间的连接时,向使相互邻接的两件家具彼此接近的方向按压从而使缓冲部压缩变形。于是,能够使连接部件的至少一端部的连接部对家具脱离。

这样一来,不进行螺栓连接操作,就能够使家具彼此之间连接。

另外,可选地,在相互邻接的家具中的一个上设置有使连接部件卡合的卡合部件,连接部具备插入部和卡合部,所述插入部在将缓冲部向使相互邻接的两件家具彼此接近的方向压缩变形的状态下,将卡合部件插入;所述卡合部连续形成在插入部上,相对于插入部向家具彼此远离的方向扩展,来卡合卡合部件。

通过这样构成,在将缓冲部向使相互邻接的两件家具彼此接近的方向压缩变形的状态下,卡合部件能够插入插入部。由此,连接部件能够对家具卡合/脱离。

另外,若压缩变形的缓冲部向复原方向变形,则卡合部件与相较于插入部进一步向使家具彼此远离的方向扩展的卡合部卡合。由此,连接部件维持对家具的卡合状态。

另外,连接部件的另一端部也可以转动自如地连接在相互邻接的家具的另一家具。

通过这样构成,使连接部件转动,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相互邻接的两件家具彼此连接。

另外,即使在解除了家具彼此之间的连接的状态下,由于连接部件仍与相互邻接的家具的另一个连接,因此也无需另外准备连接部件。

另外,卡合部件也可以具有在连接部件能够向家具的高度方向位移的状态下卡合的位移容许部。

通过这样构成,即使在由于地面的不平整等而使相互邻接的家具彼此之间的高度水平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连接部件使家具彼此连接。

另外,可选地,家具具备家具主体、以及使家具主体在地面上立住的脚部,连接部件配置在家具主体的下表面。

通过这样构成,在被脚部支撑的家具主体的下方,与地面之间存在间隙。因此,能够将手伸入家具主体与地面之间的间隙,容易地进行使用连接部件进行的家具彼此之间的连接操作。

另外,也可以将连接部件配置在脚部的基部。

由此,通过抓住双方的脚部能够使相互邻接的家具彼此接近。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使用连接部件进行的家具彼此之间的连接操作。

另外,可选地,相互邻接的家具中的至少一个为沙发。

由此,能够容易且切实地将外侧面具有缓冲部的沙发与另一件沙发或另一件家具连接。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家具系统,能够容易且切实地将家具彼此连接,防止家具的位置偏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沙发系统的主视图。

图2是沙发系统的仰视图。

图3是构成沙发系统的沙发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板体结构的立体展开图。

图5是板体的板厚方向中间部的半截面图。

图6是表示板体的端部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板体的直线部构造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板体的拐角部构造的截面图。

图9A是表示沿板基材表面设置的、未安装表皮材料的状态下的缓冲材料的截面图。

图9B是表示沿板基材表面设置的、安装有表皮材料的状态下的缓冲材料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板体相对于沙发靠背板上部的连接部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沙发与板体的连接部分构造的截面图。

图12是将沙发和板体连接的家具用品上连接支架的立体图。

图13是将沙发和板体连接的家具用品下连接支架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在板体下部角部设置的支撑脚体的连接构造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板体彼此之间的下部的连接构造的截面图。

图16是表示板体彼此之间的上部的连接构造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相互邻接的沙发前部的脚部彼此之间的连接部的主视图。

图18是表示连接板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卡合部件的侧视图。

图20A是表示在将相互邻接的沙发的脚部彼此连接时的流程的图,是表示使连接板转动前的状态的图。

图20B是表示在将相互邻接的沙发的脚部彼此连接时的流程的图,是表示即将使连接板的连接部与卡合部件卡合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21是表示将连接板的连接部与卡合部件卡合,从而使沙发彼此连接的状态的图。

图22是表示连接板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23是表示将板体彼此连接的下部连接部件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家具系统的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沙发系统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沙发系统的仰视图。图3是构成沙发系统的沙发的侧视图。

如图1~图3所示,沙发系统(家具系统)100具备相互邻接配置的多个沙发(家具)101、以及将相互邻接的沙发101彼此连接的连接板(连接部件)200。

(沙发)

各沙发101具备让使用者就坐的座面部(家具主体)102、支撑座面部102的脚部103、以及设置于座面部102一端侧的靠背部104。

座面部102具备在座面部102的下部在俯视视角下呈矩形组装的框架102a、以及设置为覆盖框架102a,并形成为例如在俯视视角下呈大致正方形的长方体的缓冲部102c。在此,缓冲部102c被设置为覆盖框架102a的周围四面的外侧面。缓冲部102c由聚氨酯泡沫等可弹性变形的材料构成,并被表皮材料等覆盖。

脚部103分别设置在座面部102下表面的四角。脚部103具备固定在座面部102下表面的基板105、从基板105向下方延伸的支撑脚106、以及设置在支撑脚106下端部的用于调整高度水平的调节器107。

靠背部104具备设置在沙发101后部的靠背板108、以及配置在座面部102上的靠背缓冲物109。

靠背板108呈一体固定于座面部102的背面。

靠背缓冲物109可以固定在座面部102或靠背板108上,也可以仅载置在座面部102上。

另外,在靠背板108的背面安装有板体11。

(板体)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板体结构的立体展开图。图5是板体的板厚方向中间部的半截面图。图6是表示板体的端部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板体的直线部构造的截面图。图8是表示板体的拐角部构造的截面图。

如图4所示,板体11具备板基材(基材)12、沿板基材12的两面设置的缓冲材料(软性材料)13、覆盖板基材12及缓冲材料13的表皮材料14、以及固定部件30。

板体11可以沿所设置的家具用品的形状等,设置为平面板状, 或者设置为当俯视观察或侧面观察时,在中间部弯折或弯曲的大致L字状,或者设置为整体弯曲的俯视观察下的大致C字状等。下面,以板体11为平面板状的情况来进行说明。

(板基材)

板基材12具备板状的芯材15、沿芯材15的外周部设置的框架20、以及以覆盖芯材15及框架20的两面的方式设置的基片18。

芯材15由例如纸类材料、树脂类材料、木质类材料等形成。优选该芯材15尽可能轻量化。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芯材15由纸类材料形成,形成为蜂窝构造,该蜂窝构造是沿板厚方向并排设置多个贯通的孔15h而成,是例如将孔15h做成截面呈六角形状并多个呈交错状组合而成。

(框架)

如图4、图5所示,在该芯材15的外周部设置有框架20。框架20具备沿芯材15的四边设置的框材21A、21B、21C、21D。各框材21A、21B、21C、21D由金属类材料、树脂类材料等形成。

框材21A、21B沿芯材15上相互相对的两边向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在板体11的宽度方向两侧。框材21C、21D与框材21A、21B垂直并横向延伸,设置在板体11的上下方向两侧。这些框材21A、21B和框材21C、21D经由L字状的支架22,通过螺栓23或者焊接、粘接等来进行接合。通过这些框材21A、21B、21C、21D,形成为整体呈矩形状的框架20。

如图6~图8所示,各框材21A、21B、21C、21D形成为由基部21e及侧壁部21f形成的大致U字状截面,所述基部21e与框架20的内周侧的芯材15的外周端面15a相对,所述侧壁部21f从基部21e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向框架20的外周侧立起。由此,被基部21e和两侧的侧壁部21f、21f所包围的部分设为沟槽25。

这样,板基材12具有沿其外周端部连续,并向板基材12的内侧 凹陷的沟槽25。

在此,如图5所示,L字状支架22是由沿框材21A或21B设置于框材21A或21B的端部的第一板部22a、与第一板部22a垂直并沿框材21C或21D设置于框材21C或21D的端部的第二板部22b、以及沿第一板部22a及第二板部22b设置在L字状的支架22的弯折方向内侧的肋部22c一体形成的。

在L字状支架22的第一板部22a、第二板部22b形成有内螺纹部29。另外,在沿支架22的第一板部22a的框材21A或21B的基部21e和沿第二板部22b的框材21C或21D的基部21e,分别在与内螺纹部29相对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28。这些内螺纹部29及贯通孔28是安装后面所例示的各种可选部件的可选部件安装部。

肋部22c与第一板部22a及第二板部22b垂直地从第一板部22a及第二板部22b向板体11的内周侧凸出形成。该肋部22c分别形成在第一板部22a及第二板部22b的宽度方向两侧,也就是说,分别形成在板体11的一面侧和另一面侧。

该肋部22c不只是作为提高第一板部22a及第二板部22b的弯曲强度的增强部件来发挥作用,也可以作为芯材15的角部的按压部件来发挥作用。因此,在分别设置在板基材12的一面侧和另一面侧的肋部22c之间夹入芯材15。即,在板基材12上,通过在四角设置这样的支架22,能够将芯材15保持在框架20的内侧。

如图7、图8所示,以覆盖框架20及芯材15的方式,在芯材15的两面设置有片状的基片18。基片18例如由硬纸板等形成。该基片18的外形尺寸大于芯材15,其外周部18a被粘接剂等粘接在框架20的表面20f。

(缓冲材料)

缓冲材料13沿形成板基材12表面的基片18设置。缓冲材料13被设置为隔着基片18,覆盖芯材15的整体。进而,缓冲材料13被 设置为其外周端部13s覆盖构成框架20的各框材21A、21B、21C、21D的侧壁部21f。也就是说,缓冲材料13被设置为覆盖芯材15及框架20。

该缓冲材料13由具有柔软性及弹性的材料、例如聚氨酯泡沫材料等形成。

图9A及图9B是表示沿板基材12的表面设置的缓冲材料13的截面图,图9A是未安装表皮材料14的状态下的缓冲材料13的截面图,图9B是安装有表皮材料14的状态下的缓冲材料13的截面图。

如图4所示,在缓冲材料13上形成有多个贯通孔16。将贯通孔16设为例如使上下方向作为长轴方向的椭圆形状。并且,在缓冲材料13的外表面13f,多个贯通孔16沿上下方向及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横向空出间隔地排列。

如图7、图9A及图9B所示,各贯通孔16在缓冲材料13上从朝向与板基材12相反侧的外表面13f到与板基材12侧相对的相对面13g为止,沿缓冲材料13的厚度方向贯通形成。如图9A所示,各贯通孔16形成为其内周面16f与外表面13f垂直。由此,在贯通孔16的周缘形成有角部16v。

通过将形成有这样的贯通孔16的缓冲材料13设置在板基材12的表面,从而在板基材12的表面形成具有角部16v的凹凸形状。

(表皮材料)

如图7、图9A及图9B所示,表皮材料14被设置为覆盖缓冲材料13的整体。表皮材料14以沿着缓冲材料13的外表面13f、贯通孔16中与外表面13f垂直的内周面16f、以及在贯通孔16的底部露出的基片18的露出面18f的方式进行粘接。这样一来,由于表皮材料14沿着形成在缓冲材料13上的多个贯通孔16,因此在板体11的表面形成有多个椭圆形状的(凹凸部)凹部17。并且,在各凹部17中,表皮材料14通过贯通孔16,粘接至形成板基材12表面的基片18上。

在此,表皮材料14例如由聚酯等可弹性变形的材质形成,在伸长的状态下覆盖缓冲材料13及板基材12。缓冲材料13中,外表面13f侧的贯通孔16的周缘向外方呈凸状的角部16v被表皮材料14向内方按压。由此,缓冲材料13在角部16v向压缩方向弹性变形,贯通孔16的角部16v呈圆弧状截面。

另外,如图7、图8所示,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具有大于板基材12的外形尺寸。并且,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将板基材12的外周缘部包裹,也就是说将各框材21A、21B、21C、21D的侧壁部21f包裹,并卷入沟槽25内侧。在该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包裹各框材21A、21B、21C、21D的侧壁部21f的部分,缓冲材料13被表皮材料14压缩。由此,板体11形成为随着趋向外周端部11s,其厚度逐渐变薄。另外,板体11中,在外周端部11s上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将各框材21A、21B、21C、21D的侧壁部21f包裹的部分,形成为完整的圆弧状。

这些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构成了表皮构造。

(固定部件)

固定部件30嵌入沟槽25。固定部件30将卷入沟槽25内侧的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夹入沟槽25的内周面与固定部件30的外周面之间。由此,将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固定在框架20的侧壁部21f。

在此,如图4所示,固定部件30具备:配置在矩形状的板基材12的外周部的直线部分12S上的直线部固定部件30S、以及配置在矩形状的板基材12的外周部的拐角部12C上的拐角部固定部件30C。

如图7所示,直线部固定部件30S具备:与直线部固定部件30S连续的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处于相互平行位置的侧部板部31、31、以及将侧部板部31、31彼此连接为一体的连接板部32。

在侧部板部31、31与形成框架20的沟槽25的侧壁部21f之间夹入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因此,相较于沟槽25的侧壁部21f、21f的间隔,侧部板部31、31的间隔的规定间隔形成得较小。这些侧部板部31、31形成为在使直线部固定部件30S嵌入沟槽25内时,前端部31a、31a碰触到沟槽25的基部21e。

连接板部32形成为相较于侧部板部31、31的前端部31a、31a,进一步向远离沟槽25的基部21e的方向偏移。由此,直线部固定部件30S通过侧部板部31、31和连接板部32,形成为截面呈大致H字状。并且,直线部固定部件30S在嵌入沟槽25内的状态下,在由侧部板部31、31的前端部31a、31a侧、连接板部32、以及沟槽25的基部21e所包围的部分形成有空间S1。该空间S1作为收容空间来发挥作用,该收容空间能够收容卷入沟槽25内的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的剩余部,即能够收容比外周端部13e、14e之中碰触到框架20的基部21e的部分更靠前端的部分(未图示)。

另外,在侧部板部31、31中,在与沟槽25的侧壁部21f、21f相对的一侧,形成有凸起33、33。该凸起33、33咬入在侧部板部31、31与侧壁部21f、21f之间夹入的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由此,直线部固定部件30S防止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从沟槽25脱出。

进而,侧部板部31、31中,在比连接板部32更远离沟槽25的基部21e的一侧,形成有从侧部板部31、31向内侧突出的凸条34、34。并且,形成有由这些凸条34、34、侧部板部31、31、连接板部32所包围,并作为可选部件安装部的保持沟槽35。

如图5所示,配置在板体11的上部的拐角部的拐角部固定部件30C,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状部38A、以及从第一直线状部38A的上端弯折并沿横向延伸的第二直线状部38B形成为大致L字状。

第一直线状部38A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框材21A或框材21B的上端部嵌入沟槽25内。第二直线状部38B从第一直线状部38A的一端连续形成,并在沿横向延伸的框材21C或框材21D的两端部嵌入沟槽25内。这样一来,沟槽25在基材21的上表面和两侧面连续形成,并在上表面的沟槽25和两侧面的沟槽25连续的部分设置有拐角部固定部件30C。

如图8所示,第一直线状部38A、第二直线状部38B具备:分别与连续的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处于相互平行位置的侧部板部36、36、以及将侧部板部36、36彼此连接为一体的连接板部37。

侧部板部36、36在与形成框架20的沟槽25的侧壁部21f、21f之间,夹入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因此,相较于沟槽25的侧壁部21f、21f的间隔,侧部板部36、36的间隔的规定尺寸形成得较小。这些侧部板部36、36形成为在将拐角部固定部件30C嵌入沟槽25内时前端部36a、36a碰触沟槽25的基部21e。

在此,在侧部板部36、36上,在与沟槽25的侧壁部21f、21f相对的一侧形成有凸部36t、36t。该凸部36t、36t在侧部板部31、31与侧壁部21f、21f之间夹入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

连接板部37形成为比侧部板部36、36的前端部36a、36a进一步向远离沟槽25的基部21e的方向偏移。由此,拐角部固定部件30C通过侧部板部36、36和连接板部37,形成为截面大致H字状。并且,直线部固定部件30S在嵌入沟槽25内的状态下,在由侧部板部36、36的前端部36a、36a侧、连接板部37、以及沟槽25的基部21e所包围的部分形成空间S2。该空间S2作为收容空间来发挥作用,该收容空间能够收容卷入沟槽25内的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的剩余部,即能够收容比外周端部13e、14e之中与框架20的基部21e碰触的部分更靠前端的部分(未图示)。此外,在 此在此,连接板部37比直线部固定部件30S上的连接板部32更靠近基部21e,空间S2比空间S1形成得小。

如图5所示,这样的拐角部固定部件30C相对于沟槽25,被拐角盖40所固定。拐角盖40形成为由第一直线状部41A、以及在第一直线状部41A的一端连续,并与第一直线状部41A垂直延伸的第二直线状部41B构成的大致L字状。如图8所示,这些第一直线状部41A、第二直线状部41B相对于拐角部固定部件30C的第一直线状部38A、第二直线状部38B,被插入侧部板部36、36之间,并与连接板部37碰触。

并且,如图5所示,在第一直线状部41A的下端部,向下方突出形成有凸起片43。该凸起片43在直线部固定部件30S的上端部,被插入连接板部32与凸条34之间的保持沟槽35(参照图7)。

另外,如图5所示,在第二直线状部41B形成有使螺栓45插入的螺栓插通孔44。通过插通该螺栓插通孔44的螺栓45,将拐角盖40与拐角部固定部件30C、框材21C、以及支架22的第二板部22b连结为一体。

(支撑脚体)

如图5所示,在上述的板体11的下部两端部的拐角部分别设置有支撑脚体50。该支撑脚体50通过与地面接触,从而使板体11直立于在地面上。

支撑脚体50一体具备:在板基材12的下部端部12P被收容于沟槽25内的下部支撑部51、从下部支撑部51的一端向上方延伸并在板基材12的侧部下端部12Q被收容于沟槽25内的侧部支撑部52、以及比下部支撑部51进一步向下方延伸的支撑脚部53。

下部支撑部51与形成框架20的下端部的沟槽25底面的基部21e碰触并被固定。另外,侧部支撑部52与形成框架20的侧端部的沟槽25底面的基部21e碰触并被固定。

在下部支撑部51及侧部支撑部52,形成有使螺栓48插通的螺栓插通孔54。插通该螺栓插通孔54的螺栓48被螺入内螺纹部29及贯通孔28。由此,支撑脚体50被固定在板体11。

支撑脚部53比下部支撑部51进一步向下方延伸,在其下端部能够螺入高度调整螺栓49。

(沙发与板体的连接构造)

图10是板体11相对于沙发的靠背板108上部的连接部的侧视图。图11是表示沙发101与板体11的连接部分构造的截面图。图12是将沙发101和板体11连接的家具用品上连接支架171的立体图。图13是将沙发101和板体11连接的家具用品下连接支架181的立体图。

如图3、图10~图12所示,在板体11的上部能够安装将该板体11和沙发101的上部连接的家具用品上连接支架171。

家具用品上连接支架171具有:安装在板体11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卡止部172、以及从卡止部172的端部弯折并沿设置在板体11的沟槽25的直线部固定部件30S的侧部板部31延伸的侧壁部173。家具用品上连接支架171具有:从侧壁部173的端部弯折并沿板体11的外周端部11s延伸的外壁部174、以及从外壁部174的端部弯折并沿板体11的表皮材料14配置的夹持壁部175。家具用品上连接支架171具有:沿沙发101的靠背板108的上端配置的上壁部176、以及从上壁部176的端部沿着靠背板108的前表面配置的前壁部177。

在家具用品上连接支架171的卡止部172上形成有贯通孔172A。

从该贯通孔172A插通的螺栓179与基座部178螺合,该基座部178设置于在板体11的框材21A(或框材21B)上固定的直线部固定部件30S的保持沟槽35内,并形成有内螺纹。这样,在家具用品上连接支架171被安装在板体11上的状态下,沙发101的靠背板108的上部被家具用品上连接支架171的夹持壁部175和前壁部177所夹 持。

此时,板体11上的配置家具用品上连接支架171的外壁部174的一侧的缓冲材料13P被外壁部174按压。由此,配置有家具用品上连接支架171的一侧的缓冲材料13P的宽度尺寸比未配置家具用品上连接支架171的一侧的缓冲材料13Q的宽度尺寸短。另外,缓冲材料13Q的端部与沿缓冲材料13P配置的家具用品上连接支架171的外壁部174的端面为同一面。

如图3、图13所示,沙发101的上部与板体11的下部通过家具用品下连接支架181来连接。

家具用品下连接支架181具有:通过未图示的螺栓被固定于安装在沙发101的座面部102的下表面的脚部103的基板105的支撑壁部182、以及从支撑壁部182的端部向下方弯折形成的弯折壁部183。家具用品下连接支架181具有:从弯折壁部183的端部弯折并沿板体11的表皮材料14配置的上下壁部184、从上下壁部184的下端弯折并向板体11侧延伸的下壁部185、以及从下壁部185的端部向上方向延伸的卡止部186。在卡止部186上,形成具有与板体11下端部的直线部固定部件30S的侧部板部31、31的间隔相对应的宽度的肋186A。

家具用品下连接支架181的卡止部186插入板体11下端部的直线部固定部件30S的侧部板部31、31之间并被卡止。

这样,板体11经由家具用品上连接支架171及家具用品下连接支架181,被安装在靠背板108的背面。

(沙发彼此之间的连接)

接着,在如上所述的沙发系统100中,相互邻接的沙发101、101彼此之间、沙发101的全部脚部103、103彼此之间、板体11、11彼此之间分别如下所述般进行连接。

(通过支撑脚体进行的板体下部的连接)

图14是表示在板体11下部的角部设置的支撑脚体50的连接构造的一例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板体11、11彼此之间的下部的连接构造的截面图。

如图14、图15所示,支撑脚体50能够卡止用于与邻接配置的另一个板体11连接的下部连接部件55的一端。因此,在支撑脚体50上,一体形成有比下部支撑部51进一步向下方膨出的膨胀部56。

在该膨胀部56上,在沿着板体11的厚度方向的支撑脚体50的中间部,形成有使板状下部连接部件55的一端可以插入的狭缝57。

狭缝57在膨胀部56向与另一侧的板体11邻接的一侧的侧面56a及下表面56b开口。

如图15所示,在狭缝57的上部,后述的下部连接部件55的凸起部58A所插入的插入凹部57a向上方凹陷形成。并且,在狭缝57的上部,在膨胀部56的侧面56a侧形成有与插入凹部57a邻接并向下方突出的凸起部57b。

另外,在膨胀部56,用于卡止插入狭缝57内的下部连接部件55的卡止孔56h沿板体11的厚度方向贯通形成。

下部连接部件55在两端部分别形成有贯通孔55h。另外,在下部连接部件55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凸起部58A。另外,在下部连接部件55上,在两端部的凸起部58A、58A之间,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中央凸起部58B。并且,在中央凸起部58B与其两侧的凸起部58A之间,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卡合凹部58C。

凸起部57b及卡合凹部58C在膨胀部56的侧面56a侧、中央凸起部58B侧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铅直面57f、58f,其相反侧形成为随着向上方行进而远离铅直面57f、58f的倾斜面57g、58g。由此,凸起部57b及卡合凹部58C均形成为随着向下方行进其宽度尺寸逐渐变小的锥状。

通过在该卡合凹部58C嵌入狭缝57的凸起部57b,从而能够使 下部连接部件55和支撑脚体50在板体11、11相邻的方向上容易定位。

在将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彼此连接时,是将形成有贯通孔55h的下部连接部件55的两端部插入支撑脚体50的狭缝57。在下部连接部件55两端部的卡合凹部58C分别嵌入设置在两侧的板体11上的支撑脚体50的凸起部57b。在此,凸起部57b及卡合凹部58C均形成为随着向下方行进其宽度尺寸逐渐变小的锥状。因此,通过在卡合凹部58C插入凸起部57b,下部连接部件55与支撑脚体50在板体11、11相邻的方向上相互定位。由此,形成在下部连接部件55上的两端部的贯通孔55h与支撑脚体50的卡止孔56h连通。因此,连接螺栓59插通/连结这些贯通孔55h及卡止孔56h。由此,通过下部连接部件55,在下端部将板体11、11彼此连接。

(板体上部的连接)

图16是表示板体11、11彼此之间上部的连接构造的一例的立体图。

如该图16所示,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彼此之间能够通过作为可选部件的上部连接部件61,将各自的上端部彼此连接。

该上部连接部件61将替代拐角盖40,被安装在拐角部固定部件30C上。在上部连接部件61的两端部61a、61a形成有螺栓插通孔62。

另外,在上部连接部件61的中间部61b的下表面侧,对在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的上部配置的拐角部固定部件30C、30C的间隔进行限制的间隔限制部63,向下方突出形成。由于间隔限制部63插入在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的上部配置的拐角部固定部件30C、30C之间,从而能够限制板体11、11彼此之间的间隔。

在通过这样的上部连接部件61将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的上端部彼此连接时,如下所述般进行。

首先,使上部连接部件61载置于在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上部 配置的拐角部固定部件30C、30C上。此时,上部连接部件61的两端部61a、61a的下表面相对于拐角部固定部件30C的第二直线状部38B,被插入侧部板部36、36之间,并碰触连接板部37。并且,由于间隔限制部63插入配置在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的上部的拐角部固定部件30C.30C之间,从而能够限制板体11、11彼此之间的间隔。更具体地说,通过使拐角部固定部件30C的第一直线状部38A的连接板部37与间隔限制部63的两侧面63a、63a碰触,从而能够对板体11、11彼此之间的间隔进行适当定位。在该状态下,通过使插通螺栓插通孔62的螺栓64穿过贯通孔28与内螺纹部29连结,从而将上部连接部件61与拐角部固定部件30C、框材21C(参照图5)、支架22的第二板部22b(参照图5)一体固定。由此,将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的上端部彼此连接。

(沙发前部的脚部彼此之间的连接)

图17是表示相互邻接的沙发101、101前部的脚部103、103彼此之间的连接部分的主视图。图18是表示连接板200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卡合部件210的侧视图。图20A及20B是表示在将相互邻接的沙发101、101的脚部103、103彼此连接时的流程的图,图20A是表示使连接板200转动前的状态的图,图20B是表示即将使连接板200的连接部201与卡合部件210卡合之前的状态的图。图21是表示使连接板200的连接部201与卡合部件210卡合,从而使沙发101、101彼此连接的状态的图。

如图17所示,在沙发系统100中,相互邻接的沙发101、101彼此之间通过连接板200来连接设置在座面部102前端侧的脚部103、103。

如图18所示,连接板200由椭圆形的金属板形成。

关于连接板200,作为在两端部与各个沙发101连接的连接部,具备连接部201、连接孔(连接部)205。连接部201形成在连接板 200的一端部,与一个沙发101连接。连接孔205贯通形成在连接板200的另一端部,转动自如地与另一侧的沙发101连接。

连接部201具备:向沿连接板200的长边方向延伸的侧边200s开口的插入部202、以及在插入部202连续形成的卡合部203。

插入部202具有比后述的卡合部件210的轴部210c(参照图17)的外径大的开口宽度。插入部202从连接板200的侧边200s,沿连接板200的短边方向延伸。

卡合部203形成在连接板200的短边方向中央部。卡合部203具有比卡合部件210的轴部210c更大的内径。卡合部203形成为相对于插入部202,向远离连接孔205的一侧偏移。由此,在卡合部203,形成有向相对于插入部202远离连接孔205的一侧扩展的卡合凹部203a。

如图17所示,连接板200通过将贯通连接孔205的螺丝206与脚部103的基板105连结,从而可在以螺丝206为中心沿座面部102的下表面102f的面内转动自如。

在相互邻接的沙发101中的一个上,设置有卡合连接板200的卡合部件210。如图19所示,卡合部件210由所谓的台阶螺钉构成,并具有:设置在一端侧的螺丝头部210a、设置在另一端侧的外螺纹部210b、以及形成在螺丝头部210a与外螺纹部210b之间并具有比外螺纹部210b更大的外径的轴部210c。

如图17所示,该卡合部件210在设置于沙发101的座面部102的下表面的脚部103的基板105,将外螺纹部210b螺入。于是,卡合部件210的轴部210c碰触到基板105,或者螺丝头部210a位于以对应于轴部210c的轴向长度的量从基板105的下方隔开间隔处。

连接板200通过使卡合部件210的轴部(位移容许部)210c进入连接部201的插入部202,与卡合部203卡合,从而将相互邻接的沙发101、101彼此连接。

在此,对于连接部201的插入部202,在使缓冲部102c向将相互邻接的两个沙发101、101彼此接近的方向压缩变形的状态下,能够插入卡合部件210。

因此,在这样的沙发系统100中,在将相互邻接的两个沙发101、101彼此之间通过连接板200连接时,如图20A及图20B所示,使连接部件200以螺钉206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在连接部201接收卡合部件210的轴部210c。此时,只有在仅将沙发101、101彼此相接的状态下,如图20B所示,连接部201的插入部202与卡合部件210的轴部210c发生干涉。因此,如图21所示,使缓冲部102c向将相互邻接的两个沙发101、101彼此接近的方向压缩变形。对此,只要向使相互邻接的两个沙发101、101彼此接近的方向按压即可。于是,能够使卡合部件210穿过连接板200的一端部的连接部201的插入部202来插入卡合部203内。

并且,在使连接板200的连接部201对沙发101卡合后,解除沙发101、101彼此之间的按压。于是,通过压缩变形的缓冲部102c的排斥力,缓冲部102c向复原方向变形。其结果是,连接部201的卡合部203的卡合凹部203a与卡合部件210卡合。由此,在连接板200的一端侧的连接部201,将维持对沙发101的卡合状态。这样一来,使相互邻接的两个沙发101、101彼此连接。

另外,在解除通过连接板200进行的两个沙发101、101彼此之间连接时,如图20B所示,向使相互邻接的两个沙发101、101彼此接近的方向按压,来使缓冲部102c压缩变形。于是,卡合部件210的轴部210c从进入卡合部203的卡合凹部203a而卡合的状态,向与插入部202连通的位置位移。在该状态下,如图20A所示,若使连接板200以连接孔205为中心进行转动,则卡合部件210的轴部210c从插入部202脱出。这样,能够使连接板200的一端部的连接部201相对于沙发101脱离。

在此,如图17所示,卡合部件210的轴部210c设定为轴向的长度大于连接板200的板厚。由此,连接板200的连接部201能够在可向沙发101的高度方向位移的状态下,对卡合部件210的轴部210c卡合。

如上所述,沙发系统100通过连接板200使相互邻接的沙发101、101彼此连接。并且,连接板200的一端部的连接部201,在将缓冲部102c向使相互邻接的两个沙发101、101彼此接近的方向压缩变形的状态下,能够与沙发101卡合/脱离,在压缩变形的缓冲部102c向复原方向变形的状态下,维持对沙发101的卡合状态。

由此,在通过连接板200将相互邻接的两个沙发101、101彼此连接的情况下,在将缓冲部102c向使相互邻接的两个沙发101、101彼此接近的方向压缩变形的状态下,能够使连接部201对沙发101卡合。并且,在使连接部201对沙发101卡合后,解除沙发101、101彼此之间的按压。于是,压缩变形的缓冲部102c向复原方向变形,维持连接部201对沙发101的卡合状态。由此,使两个沙发101、101彼此连接。

另外,在解除两个沙发101、101彼此之间的连接时,只要向使相互邻接的两个沙发101、101彼此接近的方向按压来使缓冲部102c压缩变形,便能够使连接板200的连接部201从沙发101脱离。

这样一来,能够容易且切实地使沙发101、101彼此连接,防止沙发101的位置偏移。

另外,在相互邻接的沙发101中的一个上设置有连接板200卡合的卡合部件210,连接部201具备插入部202和卡合部203,所述插入部202在将缓冲部102c向使相互邻接的两个沙发101、101彼此接近的方向压缩变形的状态下将卡合部件210插入,所述卡合部203连续形成在插入部202上,相较于插入部202进一步向缓冲部102c复原的方向扩展从而使卡合部件210卡合。

通过这样构成,在将缓冲部102c向使相互邻接的两个沙发101、101彼此接近的方向压缩变形的状态下,卡合部件210插入插入部202,因此连接部201能够对沙发101卡合/脱离。

另外,若压缩变形的缓冲部102c向复原方向变形,则卡合部件210与相较于插入部202进一步向缓冲部102c复原的方向扩展的卡合部203卡合。由此,维持对沙发101的卡合状态。

另外,连接板200的另一端部的连接孔205转动自如地连接在相互邻接的沙发101的另一个沙发上。

通过这样构成,使连接板200转动,从而能够容易地使相互邻接的两个沙发101、101彼此连接。

另外,即使在解除沙发101、101彼此之间的连接的状态下,由于连接板200被连接至相互邻接的沙发101的另一侧,因此无需另外准备连接板200。

另外,卡合部件210的轴部210c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一定长度,并且相对于该轴部210c,在能够使连接板200向沙发101的高度方向位移的状态下卡合。通过这样构成,即使在由于地面的不平整等而使相互邻接的沙发101、101彼此之间的高度水平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连接板200使沙发101、101彼此连接。

另外,沙发101具备座面部102、以及使座面部102在地面上立住的脚部103,连接板200设置在座面部102的下表面。

通过这样构成,在被脚部103支撑的座面部102的下方,与地面之间存在间隙。因此,通过将手伸进座面部102与底面的间隙,能够容易地进行使用连接板200进行的沙发101、101彼此之间的连接操作。

另外,连接板200配置在脚部103的基部。由此,通过抓住双方的脚部103、103,能够使相互邻接的沙发101、101彼此接近。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使用连接板200进行的沙发101、101彼此之间的连 接操作。

进而,相互邻接的沙发101、101的座面部102、102在相互按压缓冲部102c、102c的状态下通过连接板200来连接。

由此,能够使座面部102、102彼此不偏移地紧密连接,从而提升外观设计。

另外,通过紧密连接座面部102、102,能够防止物品等落入座面部102、102的间隙。

另外,在上述的沙发系统100中,在相互邻接的沙发101、101之间,安装在靠背板108、108上的板体11、11也彼此连接。

由此,能够将沙发101、101在后部进行连接。

在此,根据上述的板体11,覆盖板基材12及缓冲材料13的表皮材料14,在板体11的外周部,包裹板基材12的外周缘部并卷入沟槽25的内侧。因此,板体11的外周部不会露出板基材12,被表皮材料14覆盖。

进而,由于表皮材料14被固定部件30固定在沟槽25内,因此能够抑制固定部件30在板体11的外周部露出的情况。

由此,能够使板体11的外观具有柔软、自然的印象。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家具系统并不限定于参照附图所说明的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考虑在其技术范围内的各种变形例。

例如,连接板200在一端部形成连接部201,在另一端部形成连接孔205,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如图22所示,也可以分别在连接板200的两端部形成连接部20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使连接板200的连接部201与卡合部件210卡合,但是卡合部件210也可以是任何结构。进而,对于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一定长度的轴部210c,在能够使连接板200在向沙发101的高度方向位移的状态下卡合,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轴部 210也可以设有与连接板200的板厚相同的厚度。

另外,也可以不使连接板200与螺入脚部103的基板105的卡合部件210卡合,而是使连接板200的连接部201与脚部103的支撑脚106自身卡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部连接部件61、下部连接部件55使板体11、11彼此连接,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板体11彼此不连接,而是在沙发101后部的脚部103,与沙发前部相同地,通过连接板200使相互邻接的沙发101、101彼此连接。

另外,也可以是,如图23所示,使将板体11、11彼此连接的下部连接部件55与连接板200同样地,至少在一端部具备连接部201,该连接部201在将缓冲材料13向使相互邻接的两个板体11、11彼此接近的方向压缩变形的状态下,能够与板体11的连接螺栓59进行卡合/脱离,在压缩变形的缓冲材料13向复原方向变形的状态下,维持对板体11的连接螺栓59的卡合状态。

另外,沙发101也可以是任何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靠背部104具备靠背板108和靠背缓冲物109,在靠背板108上安装有板体11,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不具备板体11或靠背缓冲物109,而是使从座面部102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的靠背部与座面部102形成为一体。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板体11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板体11可以是任何结构。板基材12由芯材15、框架20、以及基片18形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只要能够确保单体所需要的强度,也可以将例如由树脂材料等构成的板直接作为板基材1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但是缓冲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并不是必须的结构。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了使沙发101、101彼此连接的沙发系统100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即使在将沙发101与茶几 或柜子等其它家具连接的部分,也可以适用同样的结构。

除此之外,只要是家具彼此之间的连接,同样可以适用本发明。

除此之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的结构选择取舍,或者适当变更为其它结构。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家具系统,能够容易且切实地将家具彼此连接,从而防止家具的位置偏移。

附图标记说明

11 板体

11s 外周端部

12 板基材

13 缓冲材料

14 表皮材料

20 框架

20f 表面

55 下部连接部件

59 连接螺栓

61 上部连接部件

100 沙发系统(家具系统)

101 沙发(家具)

102 座面部(家具主体)

102a 框架

102c 缓冲部

102f 下表面

103 脚部

104 靠背部

105 基板

106 支撑脚

107 调节器

109 缓冲物

200 连接板部(连接部件)

201 连接部

202 插入部

203 卡合部

203a 卡合凹部

205 连接孔(连接部)

210 卡合部件

210c 轴部(位移容许部)

本文标签: 家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