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866648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的微生物秸秆饲料发酵剂,由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黑曲霉菌按比例组成。这种新型微生物秸秆饲料发酵剂活力高、发酵时间短,具有促生长、预防疾病效果、菌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产品稳定性高、流动性好,能保证和秸秆饲料原料混合均匀,使用方便;菌体纯、含杂菌少、安全性高,是一种无毒、无残留、无抗药性产生的绿色饲料发酵剂。

1.一种微生物秸秆饲料发酵剂,其特征在于,由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黑曲霉菌按质量比组成玉米秸秆发酵剂、小麦秸秆发酵剂和水稻秸秆发酵剂,其中;玉米秸秆发酵剂的质量比为: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黑曲霉菌=1.0:2.5:5.0:1.0;小麦秸秆发酵剂的质量比为: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黑曲霉菌=1.0:2.8:5.0:1.0;水稻秸秆发酵剂的质量比为: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黑曲霉菌=1.0:3.0:5.0:1.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酵剂,特别是一种微生物秸秆饲料发酵剂。 

背景技术

我国以农立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秸秆生产大国;粗略以1亩玉米和小麦地分别能产出800公斤玉米秸秆和400公斤小麦秸秆估算,我国每年的秸秆产量约7.0亿多吨,其中粮食作物秸秆占了总量的90.5%,玉米秸秆占36.7%,稻草秸秆占27.5%,小麦秸秆占26.3%。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提高秸秆的饲用价值已成为畜牧界、饲料界研究的热点。生物秸秆发酵饲料是一种无公害、无残留、无污染,清洁环保型的生物高科技新型饲料,是利用担子菌、曲霉菌、木霉菌、乳酸菌、酵母菌、芽孢杆菌、光合菌和单胞菌等合理组成,相互协同,共生性好,综合功能强。通过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发酵配方的优化组合、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优良菌种选育,建立切实可行的工艺条件,研制新型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提高秸秆饲料营养价值,是解决蛋白质饲料短缺,提高秸秆饲料利用率的重点。 

益生素又称促生素或生菌剂,是指具有防止腹泻和促进动物生长作用的微生物制剂。由于益生素没有抗生素的残留、耐药性问题,对动物没有什么不良影响,应用前景比较广阔。特别是对促进生长,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具有良好作用。益生素作为一类饲料添加剂,起作用部位为胃肠道等消化器官,主要的功能为调节动物胃肠道微生态平衡,保护胃肠道的固有有益菌群,破坏胃肠道的有害菌群。益生素的作用原理,一是建立肠道有效微生物优势种群,抑制有害细菌种群;二是益生素中孢子在肠道萌发时,大量消耗肠道内的氧气,造成肠道厌氧环境,改善了微生态环境;三是与有害菌竞争性地吸 附到肠道上;四是在肠道产生乳酸、乙酸、丙酸等使空肠内容物PH值下降,保持正常的肠道内微生物群,可预防或治疗下痢;五是减少有害物质的生成,降低肠内粪便及血液中氨量;六是产生过氧化氢,抑制和杀灭有害细菌微生物;七是在肠道中代谢产生淀粉分解酶、蛋白分解酶等多种消化酶及B族维生素,增加血液中的钙、镁等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利用。 

而现有技术中的益生菌使用过程存在以下缺点: 

1)益生菌一般不经过体外发酵直接添加到精饲料中饲喂给动物,影响了饲喂效果。 

2)益生素的使用效果不稳定,由于肠道原有有害菌群的干扰,使益生素不能在肠道中很好地定植和发挥作用。先用抗生素作前处理,可以起到预先清理肠道的作用。但如果继续长期使用抗生素,不但易造成产生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等弊端,还易于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不利于肠道正常有益菌群的益生作用。 

3)目前的动物疾病的治疗仍主要以抗生素为主,益生素为辅。益生素的治疗速度不如抗生素迅速,预防效果大于治疗作用。 

4)益生素中微生物种类太多,微生物之间存在着相对复杂的相互制约作用,如拮抗、互生、中立、栖生、助生、偏生、寄生和吞噬等作用。反而削弱了益生素的作用,因此好的益生素并不是以微生物种类的多与少来衡量,而是以作用效果来决定。 

5)在益生素含菌量方面,并不是含菌数越多越好,应重视添加量和使用效果。含菌量过高,一方面增加了微生物在肠内的物质消耗,导致饲料消耗增加而产量不增加;另一方面过多的微生物随粪便排出体外,造成浪费。 

6)益生素中的乳酸杆菌属较不稳定,不能耐受饲料加工过程中高温高压的破坏作用,也不能长期存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生物秸秆饲料发酵剂,采用该微生物秸秆饲料发酵剂,具有成本低、消化率高、适口性好、制作季节长、保存期长、不争农时,无毒无害、制作简便、蛋白质含量高、营养成分丰富等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发明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微生物秸秆饲料发酵剂,其特征在于,由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黑曲霉菌按质量比组成玉米秸秆发酵剂、小麦秸秆发酵剂和水稻秸秆发酵剂,其中; 

玉米秸秆发酵剂的质量比为: 

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黑曲霉菌=1.0:2.5:5.0:1.0; 

小麦秸秆发酵剂的质量比为: 

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黑曲霉菌=1.0:2.8:5.0:1.0; 

水稻秸秆发酵剂的质量比为: 

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黑曲霉菌=1.0:3.0:5.0:1.0 

利用该微生物秸秆饲料发酵剂生产生物秸秆发酵饲料,是依据现代微生物理论,应用基因工程、分子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动物营养平衡理论,采用固体深层静态发酵,通过热动力干燥技术,再按动物营养需要,生产生物秸秆发酵饲料,对秸秆畜牧业的发展和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很有意义。纤维素酶能提高饲料原料中纤维物质的降解和转化,从而被动物吸收利用,对提高饲料转化率起着重要作用;生物秸秆发酵饲料是一种无公害、无残留、无污染,清洁环保型的生物高科技新型饲料;是国家饲料产品中鼓励发展的新型饲料新品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给出一种微生物秸秆饲料发酵剂,是由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黑曲霉菌按照质量比例组成玉米秸秆发酵剂、小麦秸秆发酵剂 和水稻秸秆发酵剂,其中; 

玉米秸秆发酵剂的质量比为: 

乳酸杆菌(A):枯草芽孢杆菌(B):酵母菌(C):黑曲霉菌(D)=1.0:2.5:5.0:1.0; 

小麦秸秆发酵剂的质量比为: 

乳酸杆菌(A):枯草芽孢杆菌(B):酵母菌(C):黑曲霉菌(D)=1.0:2.8:5.0:1.0; 

水稻秸秆发酵剂的质量比为: 

乳酸杆菌(A):枯草芽孢杆菌(B):酵母菌(C):黑曲霉菌(D)=1.0:3.0:5.0:1.0。 

乳酸杆菌可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产生乙醇、醋酸、二氧化碳和氢等,耐酸,一般在厌氧条件下繁殖,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生长,提高免疫球蛋白A的产量。 

枯草芽孢杆菌为需氧菌,能迅速消耗消化道内环境中的游离氧气,形成肠道低氧环境,促进有益厌氧菌生长和繁殖,产生乳酸等有机酸类,降低肠道PH值,改善乳酸杆菌的生长环境,保持肠道微生态系统稳衡,提高动物机体抗病能力,减少胃肠道疾病发生几率,对致病菌或内源性感染的条件致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间接抑制其它致病菌生长。 

酵母菌可以生产单细胞蛋白质、B族维生素、核酸和矿物质,同时也能产生一些保健功能活性物质。 

黑曲霉菌破坏饲料中的植物细胞壁,将纤维素、果胶质等大分子物质降解为单糖和寡糖,并可产生多种消化酶、氨基酸、维生素以及菌体蛋白;促进动物生长,提高机体免疫,抑制和杀死有害微生物。 

在秸秆发酵饲料中菌种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常用的菌种有霉菌、酵母菌、乳酸菌、放线菌等。发酵秸秆时并不是菌种越多就越好,菌株的添 加比例和顺序、培养条件等因素会影响秸秆发酵饲料效果。混合培养霉菌与酵母使秸秆蛋白含量大大提高,蛋白含量随酵母种类的增加而增大,酵母菌不仅可以起去阻遏作用,而且对真菌的生长有正效应。 

以下给出微生物秸秆饲料发酵剂的具体技术要求: 

1、菌种的要求: 

能分解纤维素,能够利用无机氮转化为菌体蛋白,能合成和分泌营养物质,能够改变原料的适口性,能够产生多种分解酶,不产生有毒物质,具有促生长的特点,菌体耐性高,不容易自溶分解。 

2、菌种的组成: 

菌种包括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黑曲霉。其中,乳酸菌改变适口性,枯草芽孢杆菌降低肠道pH值,酵母菌提高蛋白质含量,黑曲霉菌使纤维分解。 

3、最适生长温度的确定: 

以pH为7设计温度梯度,从22℃~32℃每增加2℃为一个梯度,由菌体生长情况来确定降解纤维素所需的最佳温度范围。 

4、培养基: 

培养基为全纤维素粉-Mandels氏营养盐琼脂双层平板培养基,其配方为:磷酸二氢钾2.0g,硫酸氨1.4g,七水硫酸镁0.3g,氯化钙0.3g,七水硫酸铁0.005g,硫酸锰0.0015g,氯化锌0.0017g,氯化钴0.002g,蔗糖25g,水1000ml,pH=7.0。 

5、操作步骤: 

包括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冷却、接种、标记、倒置培养、观察或检测等步骤。其中: 

A、培养基的制备:全纤维素粉-Mandels氏营养盐琼脂双层平板培养基按常规的方法进行制备。 

B、灭菌:利用高压蒸汽灭菌锅进行灭菌。 

C、冷却:从灭菌温度冷却至发酵温度。 

D、接种:平板划线法。 

E、标记:每瓶培养基都贴标签,标明配制灭菌以及名称,日期或者保质期。 

F、倒置培养:根据菌体的特性,在不同温度,光照下倒置培养皿培养菌体。倒置培养可以减少培养皿中水分的散失,以保证菌株生长。 

G、观察或检测显微镜观察菌落颜色和形状及不同菌株的差异。 

6、不同菌种协抗试验 

1)试验材料 

选择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黑曲霉菌4种菌株。 

2)操作方法 

包括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冷却,接种,标记,倒置培养,观察或检测等步骤,其中: 

A、培养基的制备: 

制备PDA培养基(马铃薯琼脂培养基):称取所需去皮马铃薯(出芽的马铃薯不能用),切成小块,加水煮沸20min或在80℃的热水中浸泡1h,用4~6层纱布过滤,配置成20%马铃薯浸汁;每100ml马铃薯浸汁加葡萄糖2g,加热煮沸后再加入2g琼脂,继续加热溶化并补足失水;121℃、30min灭菌,分装,包装,即得固态PDA培养基。 

B、接种: 

采用点种法。每个处理作3个重复。注意在换菌种时,切记要将接种针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进行灭菌,且当其恢复适宜温度时,接种下一种菌种于培养基上。 

C、倒置培养: 

在28℃恒温条件下培养3~5天,观察并记录。选择出几组不发生拮抗作用的多菌种组合(表1),作固体发酵试验。 

表1:菌种的拮抗实验组合 

注:“+”表明培养基上所加入菌种。A、B、C、D为所筛选出的菌种(A表示乳酸杆菌,B表示枯草芽孢杆菌,C表示酵母菌,D表示黑曲霉菌)。 

7、固体发酵实验 

1)种子菌种的制备 

选取菌种:乳酸杆菌(A)、枯草芽孢杆菌(B)、酵母菌(C)和黑曲霉菌(D)4种菌种。 

先用麸皮培养基分别扩大培养选出的菌种。麸皮培养制备方法为:称量25g的麸皮,加入总量60%的水,混匀,使麸皮充分吸收水分;将混匀后的麸皮装入容量为150ml的三角瓶中;用封口膜封口;标记,灭菌,冷却后装瓶(150ml,其中麸皮25g/瓶,含水量为60%)。 

在瓶装的麸皮培养基中分别接种乳酸杆菌A、枯草芽孢杆菌B、酵母菌C和黑曲霉菌D,置于28℃恒温下培养7天。 

2)秸秆发酵配方 

秸秆发酵配方按照下表配方制作(表2),进行秸秆发酵试验(加入的水量按以下实验要求设计)。制备时注意将易溶于水的物质先溶于水(如蔗 

糖、尿素和食盐),然后倒入混匀的物料中混合均匀。 

表2:秸秆发酵配方(﹪) 

3)试验条件优化 

通过正交试验筛选最佳的发酵条件,混合菌种发酵试验选择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L9(33)确定试验方案,即以发酵培养基组成、菌液接种比例及料水比分3水平进行试验研究(表3),28℃恒温下培养,测定其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以及粗蛋白质增加率和粗纤维的降解率。通过三角瓶的封口膜将已消毒的温度计插入培养基,每隔24h记录一次,测量菌种在生长过程中温度变化,当其温度经过最高阶段的平稳而下降时,停止发酵(表4)。 

表3: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表中:A、B、C、D为所筛选出的菌种(A表示乳酸杆菌,B表示枯草芽孢杆菌,C表示酵母菌,D表示黑曲霉菌)。 

表4:发酵培养基、混合菌种接种比例、料水比的优化组合 

8、菌种制作方法 

菌种分固体菌种与液体菌种。液体菌种为采用发酵罐液体培养的菌种,适合于大规模生产,但一次性投资大,能耗高,要求辅助设备和专业技术性高,菌种存放困难;液体培养制种时间短,效率高,菌种活力强,菌种接入原料后繁殖快。固体菌种生产具有方法简单,投资小,菌种容易存放等特点,缺点是生产周期长,效率低,菌种接入原料有迟滞期较长。 

液体发酵工艺:细菌生长发酵罐——回收系统——微胶囊化——硬化系统——回收系统——冻干成品。 

固态发酵工艺为:斜面菌种——一级菌种——二级菌种——生产发酵——加载体——干燥——粉碎——成品。 

9、发酵前后营养成分测定 

营养成分测定:包括水分测定(GBT6436-92),粗蛋白测定(半微量凯氏定氮法),粗纤维的测定(GBT6434-2006),木质素的测定(Klason法),发酵成品率(发酵成品率=发酵后干物质质量/发酵前干物质质量)。 

采用本实施例的微生物秸秆饲料发酵剂对玉米、小麦和水稻三大秸秆粉发酵前后营养成分(见表5)。(每公斤秸秆粉用25g发酵剂) 

表5:三大秸秆粉发酵前后营养成分单位:% 

10、秸秆发酵饲料制作过程控制 

对于好氧固体发酵工艺,在发酵初期,往往室温、料温均较低,此时应尽量提高室温使生产菌尽快生长,及时抑制杂菌生长。同时应保湿,使培养料表面长满生产菌,减少空气中微生物污染。 

秸秆发酵饲料制作工艺流程:原料——配料——消毒——接种——前发酵——后发酵——干燥——检验——成品(秸秆发酵饲料)。 

其中,原料指需要发酵处理的原料; 

配料是指按照表2给出的配比进行配制。 

消毒一般采用蒸汽消毒方法; 

前发酵,这个阶段要培养微生物细胞,使微生物细胞得到大量繁殖从而积累有效酶和代谢产物;进而对葡萄糖苷、棉酚、胶原蛋白、纤维素等进行分解或获得更多的微生物蛋白质; 

后发酵,是指对已有的微生物细胞进行破碎处理; 

干燥是指将发酵基料干燥,使水分符合饲料要求; 

检验指对发酵饲料进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霉菌总数、细菌总数、黄曲霉毒素、异硫氰酸酯和粗蛋白、氨基酸、水分等指标的检验。 

本文标签: 发酵剂微生物秸秆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