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866648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的救生舱及其使用方法和用途,所述救生舱内置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所述生存保障系统包括O2循环再生系统和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所述O2循环再生系统由依次连接的CO2收集装置和O2再生装置构成,所述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由依次连接的除臭消毒装置、离心装置、冷冻装置、真空抽湿装置和消毒装置构成。本发明所述救生舱配置的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可在常规配备的氧气和水耗尽的情况下,为避险人员提供氧气和水,延长避险人员的生存时间,为等待救援争取宝贵的时间。
1.一种具有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的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舱内置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所述生存保障系统包括O循环再生系统和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所述O循环再生系统由依次连接的CO收集装置和O再生装置构成,所述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由依次连接的除臭消毒装置、离心装置、冷冻装置、真空抽湿装置和消毒装置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舱包括救生舱主体和保险柜,所述保险柜设置于救生舱主体的顶部,且与救生舱主体隔开,所述救生舱主体内部设置避险舱和设备舱,且避险舱和设备舱分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舱主体内配备电源系统和生活必需品;优选地,所述电源系统为锂离子电池电源系统;优选地,所述电源系统的额定电压为220V;优选地,所述生活必需品包括卫星电话、充气床、医药箱、工具箱、便捷马桶、食物或水中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优选地,所述救生舱主体内设置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优选地,所述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设置于救生舱主体的设备舱中。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舱设有全自动控制系统和GPS定位系统;优选地,所述全自动控制系统包括自动检测调节系统、自动照明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O再生装置包括第一再生装置和/或第二再生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一再生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Sabatier反应器和电解制氧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二再生装置为化学反应装置;优选地,所述化学反应装置为CO和过氧化钠的反应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救生舱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舱在使用时通过O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呼出的CO转化成O循环利用,通过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排出的尿液转换成饮用水循环利用;优选地,所述O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呼出的CO逐步转化成O循环利用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将吸附材料置于CO收集装置,对进入的CO进行收集浓缩;(2)经步骤(1)收集的CO进入Sabatier反应器发生反应,将CO还原为水;(3)经步骤(2)生成的水进入电解制氧装置,生成氧气和氢气,生成的氢气返回步骤(2)作为Sabatier反应器的反应物。优选地,所述O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呼出的CO转化成O循环利用具体包括以下步骤:(Ⅰ)将吸附材料置于CO收集装置,对进入的CO进行收集浓缩;(Ⅱ)经步骤(Ⅰ)收集的CO进入化学反应装置,与过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氧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和步骤(Ⅰ)所述吸附材料为固态胺和/或分子筛;优选地,步骤(2)所述反应温度为120℃~550℃;优选地,步骤(2)所述反应所用催化剂包括活性组分和金属氧化物基体;优选地,所述活性组分为过渡金属;优选地,所述过渡金属为钌、镍、钴、铁、钼或铑中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优选地,所述金属氧化物为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铈或氧化锆中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排出的尿液转换成饮用水循环利用具体包括以下步骤:(a)将尿液通过除臭消毒装置,对尿液进行除臭和消毒处理;(b)经步骤(a)处理的尿液进入离心装置,进行离心沉淀;(c)经步骤(b)处理后,取上清液依次进入冷冻装置和真空抽湿装置,经抽真空抽取的水汽成为回收水,部分回收水作为反应物进入步骤(3)所述电解制氧装置;(d)将步骤(c)剩余的回收水通过消毒装置,经消毒处理得到饮用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所述除臭消毒所用试剂为臭氧;优选地,步骤(b)所述离心为高速离心;优选地,步骤(c)所述水汽为上清液经冷冻处理后真空抽取的蒸发水汽;优选地,步骤(c)所述进入电解制氧装置的回收水比例为20%~80%。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救生舱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舱用于家用应急领域和工程用应急领域;优选地,所述家用包括用于普通民用建筑和/或高端住宅;优选地,所述工程用包括用于矿山、煤矿或海底作业中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应急避难设备领域,涉及一种具有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的救生舱及其使用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现实生活中,一方面,诸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阻止的,而由于管理疏忽或各种客观及主观因素引起的火灾、房屋倒塌、燃气/煤气泄露等灾害亦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人们在煤矿、矿山等危险地区进行生产作业、科学研究时,有时会遇到一些不可预计的突发事件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为了在发生灾难或意外事故时保障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人们可借助应急救生舱来等待救援,并最终转危为安。
救生舱具有密闭性的舱体结构,有一定的容积,具有良好的牢固性、隔热性、防水性、阻燃性和耐压性等特点,通常由钢或合金型的坚固材料制备而成。随着人们逃生意识的不断增强,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救生设备领域。
CN 203139446 U公开了一种家用救生舱,该救生舱的舱体设为三层,外层为抗暴抗压层,中间为隔热绝缘层,内层为舱内装饰层,其中该救生舱的中部设有设备舱和人员休息舱。CN 204543325 U提供了一种高层建筑用火灾救生舱,包括:舱门、氧气瓶、隔热层外壳、通讯系统、信号发射器、防火隔热层、中层钢壳、钢桁架结构、空层、真空表、真空阀、CO2浓度指示器、过氧化钠药剂、蓄电池组、手摇发电机和内层钢壳。CN 204502189 U公开了一种应急救生舱,包括带有舱门的钢制外壳,外壳内设有压缩空气储气瓶、蓄电池以及手动供电装置和具有箱门的子箱体,所述外壳以及子箱体的内壁均设有隔热层。CN 204552813 U公开了一种矿用救生舱环境监控系统,包括平板触摸屏、救生舱内终端监测单元、救生舱外终端监测单元、救生舱内终端处理单元、救生舱UPS电源、救生舱内摄像头、救生舱内IP电话机、交换机、上位机;通过平板触摸屏显示和调控救生舱内环境参数以及监测救生舱外环境;通过交换机把监测数据和图像等信息上传到上位机。CN 101825000 A公开了一种煤矿井下可移动式救生舱舱内生存环境控制系统,包括生命维持系统和空调系统,生命维持系统包括空气循环系统、空气净化系统和氧气再生装置;空调系统包括制冷系统、相变材料蓄冷系统和热交换系统。
上述专利中的救生舱虽然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紧急情况下的避险需求,有些救生舱还具有通讯、定位等信息化、一般智能化功能,但上述救生舱各自结构和功能的侧重点不同,解决的问题较单一,如果由于特殊情况,在救生舱的额定避险时间内,避险人员仍然得不到救援的情况下,其生命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尚需开发一种除具备以上基本结构和功能,还可为避险人员提供氧气和水等生命必需品,延长避险人员生存时间的救生舱。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救生舱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的救生舱及其使用方法和用途。本发明所述救生舱配置的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可在常规配备的氧气和水耗尽的情况下,为避险人员提供氧气和水,延长避险人员的生存时间,为等待救援争取宝贵的时间。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的救生舱,所述救生舱内置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所述生存保障系统包括O2循环再生系统和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所述O2循环再生系统由依次连接的CO2收集装置和O2再生装置构成,所述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由依次连接的除臭消毒装置、离心装置、冷冻装置、真空抽湿装置和消毒装置构成。
本发明中,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在救生舱中的位置不做具体限制,以能实现其氧气和水的循环再生功能为主,其包括的O2循环再生系统主要完成对呼出的CO2收集后转化为可吸入的O2,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则是将排出的尿液经过消毒、离心、冷冻、蒸发等过程转化为饮用水。
以下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但不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制,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可以更好的达到和实现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和有益效果。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救生舱包括救生舱主体和保险柜,所述保险柜设置于救生舱主体的顶部,且与救生舱主体隔开,所述救生舱主体内部设置避险舱和设备舱,且避险舱和设备舱分隔设置。
本发明中,所述救生舱主体与保险柜之间以及避险舱与设备舱之间的隔板上均设有舱门,供避险人员通行。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救生舱主体内配备电源系统和生活必需品。
优选地,所述电源系统为锂离子电池电源系统。
本发明中,所述锂离子电池电源系统容量足够,可满足救生舱各系统在正常工作时所需的电能。
优选地,所述电源系统的额定电压为220V。
优选地,所述生活必需品包括卫星电话、充气床、医药箱、工具箱、便捷马桶、食物或水中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生活必需品,如救生舱内空间允许,同样可包括其他种类的生活必需品。
优选地,所述救生舱主体内设置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
优选地,所述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设置于救生舱主体的设备舱中。
本发明中,作为救生舱的主要系统,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设置于救生舱主体内。一般而言,为了使救生舱内的空间合理利用,同时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是由各设备构成的,故将其进一步设置于救生舱主体的设备舱中,以使救生舱内各系统能够协调运行。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救生舱设有全自动控制系统和GPS定位系统。
优选地,所述全自动控制系统包括自动检测调节系统、自动照明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
本发明中,所述自动检测调节系统能够在人员避险过程中自动运行,检测舱内的总压、氧分压、温度、湿度及有害气体浓度等环境参数,某一参数不在设定的正常范围内,可以自动进行调节,使舱内避险人员拥有舒适的生存环境。此外,在灾难事故发生时,避险人员进入避险舱并关闭舱门后,照明系统会自动启动,维持舱内的照明,同时,报警系统也会自动启动,加上同时配备的GPS定位系统,确保舱内人员被及时发现、定位和搜救。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O2再生装置包括第一再生装置和/或第二再生装置,此处所述“第一”和“第二”仅仅是对两种不同装置进行区分而进行的命名,并非是对其使用顺序的限制。
优选地,所述第一再生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Sabatier反应器和电解制氧装置。
本发明中,所述Sabatier反应器内发生CO2的还原反应,反应产物包括水,生成的水再经电解制氧装置生成O2和H2,完成O2的再生。
优选地,所述第二再生装置为化学反应装置。
优选地,所述化学反应装置为CO2和过氧化钠的反应装置,反应直接生成O2。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救生舱的使用方法,所述救生舱在使用时通过O2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呼出的CO2转化成O2循环利用,通过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排出的尿液转换成饮用水循环利用。
本发明中各系统是相互协调运行的,其中所述氧气和水循环再生系统以及其他辅助系统所需的电力都是由锂离子电池电源系统提供的。
优选地,所述O2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呼出的CO2逐步转化成O2循环利用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吸附材料置于CO2收集装置,对进入的CO2进行收集浓缩;
(2)经步骤(1)收集的CO2进入Sabatier反应器发生反应,将CO2还原为水;
(3)经步骤(2)生成的水进入电解制氧装置,生成氧气和氢气,生成的氢气返回步骤(2)作为Sabatier反应器的反应物。
优选地,所述O2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呼出的CO2转化成O2循环利用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Ⅰ)将吸附材料置于CO2收集装置,对进入的CO2进行收集浓缩;
(Ⅱ)经步骤(Ⅰ)收集的CO2进入化学反应装置,与过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氧气。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1)和步骤(Ⅰ)所述吸附材料为固态胺和/或分子筛。
优选地,步骤(2)所述反应温度为120℃~550℃,例如120℃、160℃、200℃、250℃、300℃、350℃、400℃、450℃、500℃或550℃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本发明中,反应时间不做具体限制,根据舱内避险人员数量及其呼出的CO2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以满足避险人员对氧气的需求量为主。
优选地,步骤(2)所述反应所用催化剂包括活性组分和金属氧化物基体。
优选地,所述活性组分为过渡金属。
优选地,所述过渡金属为钌、镍、钴、铁、钼或铑中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所述组合典型但非限制性实例有:钌和镍的组合,钌和钼的组合,钴和铁的组合,镍、钴和铁的组合,铁、钼和铑的组合,钌、镍、钴和铁的组合,镍、钴、铁、钼和铑的组合等。
优选地,所述金属氧化物为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铈或氧化锆中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所述组合典型但非限制性实例有:氧化铝和氧化钛的组合,氧化铝和氧化铈的组合,氧化钛和氧化锆的组合,氧化铝、氧化钛和氧化铈的组合,氧化钛、氧化铈和氧化锆的组合,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铈和氧化锆的组合等。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排出的尿液转换成饮用水循环利用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将尿液通过除臭消毒装置,对尿液进行除臭和消毒处理;
(b)经步骤(a)处理的尿液进入离心装置,进行离心沉淀;
(c)经步骤(b)处理后,取上清液依次进入冷冻装置和真空抽湿装置,经抽真空抽取的水汽成为回收水,部分回收水作为反应物进入步骤(3)所述电解制氧装置;
(d)将步骤(c)剩余的回收水通过消毒装置,经消毒处理得到饮用水。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a)所述除臭消毒所用试剂为臭氧。
优选地,步骤(b)所述离心为高速离心。
优选地,步骤(c)所述水汽为上清液经冷冻处理后真空抽取的蒸发水汽。
优选地,步骤(c)所述进入电解制氧装置的回收水比例为20%~80%,例如20%、30%、40%、50%、60%、70%或80%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其比例设置以满足避险人员对氧气和饮用水的需求为主。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救生舱的用途,所述救生舱用于家用应急领域和工程用应急领域。
优选地,所述家用包括用于普通民用建筑和/或高端住宅。
优选地,所述工程用包括用于矿山、煤矿或海底作业中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应用领域,本发明同样适用于其他可能存在危险情况的工程领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述救生舱配置的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可在常规配备的氧气和水耗尽的情况下,继续为避险人员提供氧气和水,为等待救援争取宝贵的时间;
(2)本发明所述救生舱在使用时通过O2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呼出的CO2转化成O2循环利用,通过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排出的尿液转换成饮用水循环利用;
(3)本发明所述救生舱配备全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启动、自动报警、自动照明、准确定位和实时检测调控舱内环境。
(4)本发明所述救生舱应用领域广泛,可用于家用领域以及各种可能存在危险的工程领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6中所述救生舱内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的运行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地说明本发明,便于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下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简易例子,并不代表或限制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本发明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提供了一种具有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的救生舱及其使用方法和用途,所述救生舱内置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所述生存保障系统包括O2循环再生系统和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所述O2循环再生系统由依次连接的CO2收集装置和O2再生装置构成,所述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由依次连接的除臭消毒装置、离心装置、冷冻装置、真空抽湿装置和消毒装置构成。
其使用方法为:通过O2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呼出的CO2转化成O2循环利用,通过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排出的尿液转换成饮用水循环利用。
以下为本发明典型但非限制性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的救生舱,所述救生舱包括救生舱主体和保险柜,所述救生舱主体配备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电源系统、全自动控制系统、GPS定位系统和生活必需品;其中,所述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包括O2循环再生系统和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所述O2循环再生系统由依次连接的CO2收集装置和O2再生装置构成,所述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由依次连接的除臭消毒装置、离心装置、冷冻装置、真空抽湿装置和消毒装置构成。
所述救生舱主体内部设置避险舱和设备舱,且避险舱和设备舱分隔设置,所述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设置于设备舱中;所述保险柜设置于救生舱主体的一侧,且与救生舱主体隔开。
所述O2再生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Sabatier反应器和电解制氧装置。
所述电源系统为锂离子电池电源系统,额定电压为220V。
所述全自动控制系统包括自动检测调节系统、自动照明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
所述生活必需品包括卫星电话、充气床、医药箱、工具箱、便捷马桶、食物和水。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的救生舱,所述救生舱的结构与配备的装置参照实施例1中结构与装置,区别仅在于:所述O2再生装置为CO2和过氧化钠的化学反应装置。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的救生舱,所述救生舱的结构与配备的装置参照实施例1中结构与装置,区别仅在于:所述O2再生装置包括第一再生装置和第二再生装置;所述第一再生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Sabatier反应器和电解制氧装置,所述第二再生装置为CO2和过氧化钠的化学反应装置。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实施例1中救生舱的使用方法,所用救生舱在使用时通过O2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呼出的CO2转化成O2循环利用,通过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排出的尿液转换成饮用水循环利用。
所述O2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呼出的CO2转化成O2循环利用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固态胺置于CO2收集装置,对进入的CO2进行收集浓缩;
(2)经步骤(1)收集的CO2进入Sabatier反应器,在350℃条件下进行反应,将CO2还原为水;
(3)经步骤(2)生成的水进入电解制氧装置,生成氧气和氢气,生成的氢气返回步骤(2)作为Sabatier反应器的反应物。
所述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排出的尿液转换成饮用水循环利用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将尿液通过除臭消毒装置,用臭氧对尿液进行除臭和消毒处理;
(b)经步骤(a)处理的尿液进入离心装置,高速离心处理;
(c)经步骤(b)处理后,取上清液依次进入冷冻装置和真空抽湿装置,经冷冻处理后真空抽取的水汽成为回收水,50%的回收水作为反应物进入步骤(3)所述电解制氧装置;
(d)将步骤(c)剩余的50%回收水通过消毒装置,经高温高压消毒处理得到饮用水。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实施例2中救生舱的使用方法,所用救生舱在使用时通过O2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呼出的CO2转化成O2循环利用,通过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排出的尿液转换成饮用水循环利用。
所述O2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呼出的CO2转化成O2循环利用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Ⅰ)将分子筛置于CO2收集装置,对进入的CO2进行收集浓缩;
(Ⅱ)经步骤(Ⅰ)收集的CO2进入化学反应装置,与过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氧气。
所述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排出的尿液转换成饮用水循环利用的具体步骤参照实施例4的步骤,区别仅在于:步骤(c)中20%的回收水进入电解制氧装置,剩余的80%进入步骤(d)的消毒装置。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实施例3中救生舱的使用方法,如图1所示,所用救生舱在使用时通过O2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呼出的CO2转化成O2循环利用,通过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排出的尿液转换成饮用水循环利用。
所述O2循环再生系统中第一再生装置与第二再生装置并列排布,使用第一再生装置将避险人员呼出的CO2转化成O2循环利用具体步骤为:
(1)将固态胺置于CO2收集装置,对进入的CO2进行收集浓缩;
(2)经步骤(1)收集的CO2进入Sabatier反应器,在550℃条件下进行反应,将CO2还原为水;
(3)经步骤(2)生成的水进入电解制氧装置,生成氧气和氢气,生成的氢气返回步骤(2)作为Sabatier反应器的反应物。
使用第二再生装置将避险人员呼出的CO2转化成O2循环利用具体步骤为:
(Ⅰ)将分子筛置于CO2收集装置,对进入的CO2进行收集浓缩;
(Ⅱ)经步骤(Ⅰ)收集的CO2进入化学反应装置,与过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氧气。
所述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排出的尿液转换成饮用水循环利用的具体步骤参照实施例4的步骤,区别仅在于:步骤(c)中80%的回收水进入电解制氧装置,剩余的20%进入步骤(d)的消毒装置。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实施例1中救生舱的使用方法,所用救生舱在使用时通过O2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呼出的CO2转化成O2循环利用,通过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排出的尿液转换成饮用水循环利用。
所述O2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呼出的CO2转化成O2循环利用具体步骤参照实施例4的步骤,区别仅在于:Sabatier反应的温度为120℃。
所述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排出的尿液转换成饮用水循环利用的具体步骤参照实施例4的步骤。
对比例1:
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实施例1中救生舱的使用方法,所用救生舱在使用时通过O2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呼出的CO2转化成O2循环利用,通过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排出的尿液转换成饮用水循环利用。
所述O2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呼出的CO2转化成O2循环利用具体步骤参照实施例4的步骤,区别仅在于:Sabatier反应的温度为100℃,低于Sabatier反应适宜的温度。
所述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排出的尿液转换成饮用水循环利用的具体步骤参照实施例4的步骤。
本对比例中,O2循环再生系统产生的O2量较少,不能满足避险人员呼吸需要的O2量。
对比例2:
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实施例1中救生舱的使用方法,所用救生舱在使用时通过O2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呼出的CO2转化成O2循环利用,通过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排出的尿液转换成饮用水循环利用。
所述O2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呼出的CO2转化成O2循环利用具体步骤参照实施例4的步骤,区别仅在于:Sabatier反应的温度为600℃,高于Sabatier反应适宜的温度。
所述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排出的尿液转换成饮用水循环利用的具体步骤参照实施例4的步骤。
本对比例中,O2循环再生系统产生的O2量较少,不能满足避险人员呼吸需要的O2量。
综合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所述救生舱配置的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可以实现氧气和水的循环再生,所述O2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呼出的CO2转化成O2,饮用水循环再生系统将避险人员排出的尿液转换成饮用水,可以有效延长避险人员的生存时间,为等待救援争取宝贵的时间。
申请人声明,本发明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结构、装置和运行过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装置和运行过程,即不意味着本发明必须依赖上述结构、装置和运行过程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发明的任何改进,对本发明结构的改进、装置的等效替换与添加、具体运行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一种具有环境控制生存保障系统的救生舱及其使用方法和用途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wlzph.com.cn/zp/1720482199a524762.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