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866648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油菜菌核病的增效杀菌组合物,有效成分由宁南霉素和氟唑菌苯胺组成,宁南霉素和氟唑菌苯胺的重量比为15‑1:1‑10。本发明通过宁南霉素和氟唑菌苯胺进行合理混配的增效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油菜菌核病,协同增效作用明显,防效显著高于单用宁南霉素和氟唑菌苯胺的防效,从而降低农药使用量,延缓病害产生抗药性,且持效期长,对环境友好。
1.一种防治油菜菌核病的增效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由宁南霉素和氟唑菌苯胺组成,宁南霉素和氟唑菌苯胺的重量比为15-1:1-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效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宁南霉素和氟唑菌苯胺的重量比为5-1:1-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效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效成分占增效杀菌组合物总重量的5-50%,余量为农药上可接受的助剂。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增效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效杀菌组合物可制备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或悬浮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油菜菌核病的增效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油菜是中国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常年株发病率高达10%~30%,严重的达80%以上;病株一般减产10%~70%。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结实期发生最重。茎、叶、花、角果均可受害,茎部受害最重。目前,由于长期单一使用杀菌药剂,使得病原菌很容易产生抗药性,导致药效下降、病害爆发,进而加大用药,形成恶性循环,加大用药成本,加剧环境污染,这也是化学防治的一大难题。因此将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合理复配是克服抗药性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氟唑菌苯胺,英文名:Penflufen。氟唑菌苯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吡唑酰胺类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内吸、输导等作用。该杀菌剂为琥珀酸脱氢酶(SDH)抑制剂,主要作用于呼吸链电子传递复合体Ⅱ,阻断能量代谢。经过处理后的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可以吸收氟唑菌苯胺,并通过木质部传导到植物体的其他部位,从而起到保护作物的作用。可以防治种传、土传的担子菌和子囊菌病害,对有丝核菌和黑粉菌素等引起的马铃薯黑痣病、小麦纹枯病、水稻纹枯病、油菜菌核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玉米小斑病等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控、治疗效果。
宁南霉素,又叫菌克毒克,英文通用名ningnanmycin,为新一代胞嘧啶核苷肽型抗生素类广谱杀菌剂。宁南霉素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历经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并研制成功的专利技术产品,这种菌是在四川省宁南县土壤分离而得,为首次发现的胞嘧啶核苷肽型新抗生素,故将其发酵产物命名为宁南霉素。目前在烟草花叶病毒病、番茄病毒病、辣椒病毒病、水稻立枯病、大豆根腐病、水稻条纹叶枯病、苹果斑点落叶病、黄瓜白粉病上取得了登记,此外在防治油菜菌核病、荔枝霜疫霉病,其它作物病毒病、茎腐病、蔓枯病等多种病害上也已大面积推广应用。
目前以宁南霉素、氟唑菌苯胺为有效成分的组合物应用于油菜菌核病的研究尚未有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防治油菜菌核病的增效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防治油菜菌核病的增效杀菌组合物,有效成分由宁南霉素和氟唑菌苯胺组成,宁南霉素和氟唑菌苯胺的重量比为15-1:1-10。优选地,宁南霉素和氟唑菌苯胺的重量比为5-1:1-5。
所述增效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分占增效杀菌组合物总重量的5-50%,余量为农药上可接受的助剂。
所述的增效杀菌组合物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加入相应农药上可接受的助剂制成的剂型是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或悬浮剂。
本发明的增效杀菌组合物使用的助剂包括分散剂、湿润剂、粘结剂、崩解剂、防冻剂、消泡剂、增稠剂、填料、溶剂等或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药效发挥的已知物质,都是农药制剂领域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各种助剂成分。
所述分散剂和湿润剂选自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十二烷基硫酸钠、茶皂素、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基萘磺酸钠的甲醛缩合物、羟乙基纤维素钠、烷基萘磺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丁基萘磺酸钠、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月桂醇硫酸钠、拉开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粘结剂选自淀粉、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钠中的一种。
所述崩解剂选自碳酸钠、氯化钙、碳酸铵、氯化钾、硫酸钠中的一种。
所述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尿素中的一种。
所述消泡剂选自有机硅油。
所述增稠剂选自黄原胶、阿拉伯胶、硅酸铝镁中的一种。
所述填料选自高岭土、轻质碳酸钙、凹凸棒土、泥土粉、硅藻土、膨润土、白炭黑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溶剂为去离子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宁南霉素和氟唑菌苯胺进行合理混配的增效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油菜菌核病,协同增效作用明显,防效显著高于单用宁南霉素和氟唑菌苯胺的防效,从而降低农药使用量,延缓病害产生抗药性,且持效期长,对环境友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所述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
一、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经预试确定各药剂有效抑制浓度范围后,每个药剂按有效成分含量分别设5个剂量梯度处理,设清水对照。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进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药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毒力。72h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处理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
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机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求得毒力回归方程(y=a+bx),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剂的EC50值。同时根据孙云沛法的共毒系数法(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结果如表1。
表1宁南霉素、氟唑菌苯胺及其复配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供试药剂 配比 回归方程(y=a+bx) 相关系数 EC50(μg/mL) 共毒系数 宁南霉素(A) / y=1.3244+1.9740x 0.9910 72.78 / 氟唑菌苯胺(B) / y=6.5001+1.5317x 0.9813 0.10 / A:B 15:1 y=4.7830+1.9567x 0.9903 1.29 121.5 A:B 10:1 y=5.1741+1.4766x 0.9901 0.76 142.8 A:B 8:1 y=5.5307+2.2011x 0.9990 0.57 156.2 A:B 5:1 y=5.8008+1.6954x 0.9944 0.34 175.3 A:B 1:1 y=6.6153+1.6544x 0.9805 0.11 181.6 A:B 1:5 y=6.5258+1.3387x 0.9627 0.07 171.4 A:B 1:8 y=6.5077+1.4067x 0.9815 0.08 140.6 A:B 1:10 y=6.5228+1.4869x 0.9887 0.09 122.2 A:B 1:15 y=6.5290+1.6866x 0.9724 0.12 88.9 A:B 25:1 y=4.1381+1.4820x 0.9623 3.82 65.8
由表1可知,宁南霉素与氟唑菌苯胺的重量比在15-1:1-10范围内混配对油菜菌核病菌均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当宁南霉素与氟唑菌苯胺重量比在5-1:1-5时增效作用尤为突出;当宁南霉素与氟唑菌苯胺重量比为1:15时,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宁南霉素与氟唑菌苯胺重量比为25:1时,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
二:产品制备实施例
实施例1:20%宁南霉素·氟唑菌苯胺可湿性粉剂(1:1)
宁南霉素(有效成分)10%、氟唑菌苯胺(有效成分)10%、聚羧酸盐(分散剂)3%、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2%、十二烷基硫酸钠(湿润剂)3.5%、白炭黑(填料)10%、高岭土(填料)补足至100%;将各组分混合,经气流粉碎后即制得20%宁南霉素·氟唑菌苯胺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2:18%宁南霉素·氟唑菌苯胺悬浮剂(1:5)
宁南霉素(有效成分)3%、氟唑菌苯胺(有效成分)1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湿润剂)3.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分散剂)4.5%、黄原胶(增稠剂)2%、丙二醇(防冻剂)2%、有机硅油(消泡剂)0.3%、去离子水(溶剂)补足至100%;先将其它助剂混合,在剪切机中剪切混合均匀,然后加入宁南霉素和氟唑菌苯胺,在磨球机中研磨2h,即可制得18%宁南霉素·氟唑菌苯胺悬浮剂。
实施例3:33%宁南霉素·氟唑菌苯胺悬浮剂(10:1)
宁南霉素(有效成分)30%、氟唑菌苯胺(有效成分)3%、十二烷基硫酸钠(湿润剂)5.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分散剂)6%、阿拉伯胶(增稠剂)2.5%、丙三醇(防冻剂)3%、有机硅油(消泡剂)0.3%、去离子水(溶剂)补足至100%;先将其它助剂混合,在剪切机中剪切混合均匀,然后加入宁南霉素和氟唑菌苯胺,在磨球机中研磨2h,即可制得33%宁南霉素·氟唑菌苯胺悬浮剂。
实施例4:27%宁南霉素·氟唑菌苯胺水分散粒剂(8:1)
宁南霉素(有效成分)24%、氟唑菌苯胺(有效成分)3%、甲基萘磺酸钠的甲醛缩合物(分散剂)5.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湿润剂)5%、羧甲基纤维素钠(粘结剂)2%、碳酸钠(崩解剂)2%、高岭土(填料)补足至100%;将各组分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搅拌30min,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中进行造粒,造粒好后进行干燥、筛分即制得27%宁南霉素·氟唑菌苯胺水分散粒剂。
三、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油菜菌核病的大田药效试验
试验方法:参照《GB/T17980.35-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油菜菌核病》。采用常规喷雾法,在病害发生初期第一次喷淋施药,10天后第二次喷淋施药,共施药两次。试验共设7个处理,每处理4次重复,每小区面积35m2,共28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本试验安排在广西南宁市。
调查方法:在施药前,第二次施药后7天、14天进行病情指数调查,每小区棋盘式10点调查,每点调查5株,调查时注意不要在边行取样。记录总株数、各级病株数和病级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
分级标准为:
0级:无病;
1级:轻微发病,发病面积占主茎表面积的5%以下;
3级:轻度发病,发病面积占主茎表面积的6%-15%;
5级:中等发病,发病面积占主茎表面积的16%-30%;
7级:高度发病,发病面积占主茎表面积的31%-50%;
9级:严重发病,发病面积占主茎表面积的50%以上。
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计算方法:
公式(1):病情指数计算公式:式(1)中:X-病情指数;Ni-各级病株数;i-相对级数值;N-调查总株数。
公式(2):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式(2)中:P-防治效果,单位为百分数(%);CK0-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0-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表2宁南霉素、氟唑菌苯胺及其复配防治油菜菌核病药效试验
由表2试验结果可看出宁南霉素和氟唑菌苯胺复配的增效杀菌组合物能有效防治油菜菌核病,协同增效作用明显,防效显著高于单用宁南霉素和氟唑菌苯胺的防效,从而降低农药使用量,延缓病害产生抗药性,且持效期长,对环境友好。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一种防治油菜菌核病的增效杀菌组合物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wlzph.com.cn/zp/1720258285a520527.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