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866648

本发明涉及一种长鳍吻鮈苗种室内培育方法,属于珍稀特有鱼类养殖技术领域。根据长鳍吻鮈仔、稚、幼鱼不同发育期生理生态学特点及对主要病原微生物(小瓜虫)敏感性差异,将整个苗种培育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抚育桶微曝气培育、抚育桶温控微流水培育以及玻纤缸仿生态混养培育。本发明提供的长鳍吻鮈苗种培育方法是在深入研究小瓜虫病爆发的环境因子影响机理基础上,对关键性水质环境因子(浮游生物群落、水温)进行了人为调控。将传统池塘水质调控技术应用到微流水培育模式中,有效解决苗种培育过程中鱼苗应激反应强烈、小瓜虫病频发以及生长缓慢等系列技术难题,为该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提供了技术支撑。

1.一种长鳍吻鮈苗种室内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根据长鳍吻鮈仔、稚、幼鱼不同发育期的生理生态学特点及对主要病原微生物小瓜虫的敏感性划分为3个培育阶段,分别为抚育桶微曝气培育、抚育桶温控微流水培育以及玻纤缸仿生态混养,该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抚育桶微曝气培育:将2-15日龄的早期仔鱼采用抚育桶微曝气模式培育,该阶段培育全过程不添加外源水,每天定时开启气泵曝气增氧;(2)抚育桶温控微流水培育:将16-120日龄的晚期仔鱼-稚幼鱼采用抚育桶温控微流水培育模式,培苗池持续适量进水,养殖源水需要经过水质和温度调控处理,水温变化范围为25-28℃;(3)玻纤缸仿生态混养:将120日龄以上的幼鱼采用玻纤缸仿生态混养模式,常流水培育,培苗池水交换量显著高于微流水模式,培育过程与其他鱼类苗种混合养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鳍吻鮈苗种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1)、(2)和(3)三个不同的苗种培育阶段均在室内开展,且要求培苗车间具备完全的密封条件,以满足苗种培育过程中环境气温的控制需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鳍吻鮈苗种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抚育桶微曝气模式培育包括仔鱼抗应激性训练及仔鱼培育管理,具体如下:(1)仔鱼抗应激性训练:将2日龄仔鱼集中转入盆内,密度以30000-50000尾/m为宜,放置气石一枚,持续曝气使盆内水体呈均匀翻滚状态;再分3次向盆内加入激活剂,并逐步提高激活剂浓度,使盆内激活剂浓度依次达到0.5-2mg/L、2.5-4mg/L、4.5-6mg/L,在0.5-2mg/L、2.5-4mg/L、4.5-6mg/L3种不同浓度的激活剂溶液中鱼苗浸泡时间分别为25-35min、10-20min和3-12min;(2)仔鱼培育:培育池为直径70cm,高100cm的圆形塑料桶,桶底部侧方设置溢排管,每个养殖桶布设气石1枚,水深50-70cm,载水量200-300L,经抗应激性训练后的2日龄鱼苗即可转入培育池进行早期培育,控制布苗密度为500尾/桶,水温18-20℃,日温差控制在1℃以内,该阶段培育过程不添加外源水,每天定时开启气泵曝气增氧,4-6日后开始投喂开口饵料—轮虫,每日按7:00、14:00、20:00投喂3次,保证培育池内饵料密度维持在5-8个/ml,7-15日龄鱼苗开始使用枝角类幼体和轮虫混合投喂,使培育池枝角类幼体和轮虫的饵料密度分别达到1-2个/ml和3-4个/ml。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长鳍吻鮈苗种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激活剂的制备方法如下:激活剂有效成分包括低聚壳聚糖,烟酸,叶酸,泛酸钙,生物素,青蒿素以及免疫调节剂,各有效成分的浓度分别为5-15mg/L、5-15mg/L、10-20mg/L、15-25mg/L、15-25mg/L、20-30mg/L以及5-15mg/L,并以质量浓度为2%-3%的食盐水为原液进行配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长鳍吻鮈苗种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激活剂的制备方法如下:激活剂有效成分包括低聚壳聚糖,烟酸,叶酸,泛酸钙,生物素,青蒿素以及免疫调节剂,各有效成分的浓度分别为10mg/L、10mg/L、15mg/L、20mg/L、20mg/L、25mg/L以及10mg/L,并以质量浓度为2%的食盐水为原液进行配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长鳍吻鮈苗种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泵曝气增氧方案是根据早期仔鱼活力、器官发育以及游泳能力而设计的,具体方式如下:(1)2-5日龄为仔鱼垂游阶段,在该阶段鱼苗要完成鳔充气,为增强鱼苗活力,促进鱼苗器官发育,培育过程应适当增加曝气量,每天按8:00、15:00、21:00时间开启气泵3次,每次曝气持续时间30min;(2)6-8日龄为仔鱼开口的关键时期,为避免曝气形成的紊乱流影响鱼苗开口效果,每天仅在21:00开启气泵1次,曝气持续时间15min;(3)9-15日龄为仔鱼平游期,鱼苗耗氧量逐步增大,每天按8:00、21:00时间开启2次,每次曝气持续时间30min。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鳍吻鮈苗种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16-120日龄的晚期仔鱼-稚幼鱼期采用抚育桶温控微流水模式,具体如下:该阶段开启鱼池进水,进水量约为50-80L/h,养殖源水需要经过预处理;培育池内透明度保持30-40cm,培苗水温由20℃逐步提升至25-28℃并维持稳定,该阶段培育全过程培育车间应保持密闭,控制室内温度为28±3℃,30日龄前培苗密度控制在200-300尾/桶,至90日龄培苗密度控制在100-150尾/桶;16-30日龄鱼苗饵料以养殖源水内的浮游微蚤的枝角类、桡足类为主,饵料密度维持在2-3个/ml,30-120日龄鱼苗除浮游微蚤饵料源外,还要补充投喂剁碎的水蚯蚓,投饵率为1%-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长鳍吻鮈苗种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源水预处理包括水质培育和温度调控两个步骤,具体如下:水质培育:蓄水池进水后先按照2g/m的剂量施用肥水渔药满水活,3-4天后待池水呈现微绿色开始施用经活化处理的芽孢杆菌和植物多糖,施用的剂量浓度分别为0.1g/m和0.02g/m,每隔1天施用1次,直至水色渐浓呈现黄绿色,透明度达到30cm左右为止;水质培育5-7天后开始对浮游动物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待水体中浮游微蚤密度达到0.5-1个/ml后,开始按照2-3g/m的剂量浓度施用活性生物蛋白利饵多进行生物饵料扩增培育,随着苗种培育过程对源水的消耗应及时向蓄水池注入新水,同时根据需要适量补充营养源以维持水质稳定;温度调控:经水质培育后达标的源水在进入培育池前还应进行温度调控处理,具体是以16-25日龄为升温期,每天升温0.5℃,待培育池水温达到25-28℃区间范围后维持稳定,日温差控制在1℃以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鳍吻鮈苗种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120日龄以上幼鱼即可转为玻纤缸仿生态混养培育模式,混养鱼种包括达氏鲟、小体鲟、胭脂鱼幼鱼中的一种或多种,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培苗玻纤缸直径为2.0-4.0m,水深50-80cm,培苗密度为500-800尾/m,培育过程投喂升索微颗粒饲料,饲料粒径1.0-1.5mm,每日按9:00、15:00投喂2次,投饵率为2-3%,养殖池日换水量达到5-8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长鳍吻鮈苗种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混养培育模式中,混养鱼种为小体鲟、胭脂鱼,其中小体鲟:胭脂鱼:长鳍吻鮈数量比为1:2:5。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鱼种培育方法,尤其是一种珍稀特有鱼类长鳍吻鮈苗种室内培育方 法。

背景技术

长鳍吻鮈(RhinogobioventralisSauvageetDabry),属鲤形目(CyPriniforme)、 鲤科(CyPrinidae)、鮈亚科(Gobioninae)、吻鮈属(RhinogobioBleeker),俗称洋 鱼、土耗子,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是长江上游特有 的小型底栖鱼类。长鳍吻鮈适应流水生境,以淡水壳菜等流水底栖动物为食。在急流水中 产卵,是一种产漂流性卵的河道洄游性鱼类,其整个生活史均在河道中完成,对流水生境 具有高度依赖性。然而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水质污染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原因,长鳍吻 鮈资源量急剧下降,从受威胁程度、遗传多样性、价值等方面定量评估长鳍吻鮈已达室内 急切保护状态。

为保护和增殖野生长鳍吻鮈资源,促进水电开发与水生生物保护工作协调发展, 2012年开始中华鲟研究所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资助下针对性的开展了长江上游珍稀 特有鱼类长鳍吻鮈的驯养繁殖研究工作。2013-2014年课题组建立并筛选了适合野生长鳍 吻鮈的人工驯养模式,培育获得了性成熟亲鱼。2014年在国内首次实现了长鳍吻鮈人工 繁殖。然而鱼苗培育过程中存在应激反应强烈、病害频发以及生长缓慢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尤其是小瓜虫病一旦爆发往往会直接导致鱼苗培育工作彻底失败。鉴于此,当前亟需在系 统研究长鳍吻鮈仔、稚、幼鱼生长发育特点和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一种效 果显著、适合规模化生产的长鳍吻鮈苗种培育方法,既显著提高鱼苗抗应激能力,同时又 能够有效增强小瓜虫病的防控能力,解决制约苗种培育阶段的技术性难题,实现该项应用 技术的规模化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长鳍吻鮈苗室内种培育方法,可以解决长鳍吻鮈鱼苗在人工培育条 件下应激反应强烈、小瓜虫病频繁爆发以及生长缓慢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在系统研究长鳍 吻鮈仔稚幼鱼生长发育特点和生理生态学特性基础上,本发明根据长鳍吻鮈苗种对病原微 生物(小瓜虫)的敏感性将整个苗种培育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抚育桶微曝气培育模式 (2-15日龄)、抚育桶控温微流水培育模式(16-120日龄)以及玻纤缸仿生态混养模式 (120日龄以上)。针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瓶颈性技术难题分别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 措施:如针对早期仔鱼开口阶段应激反应强烈、活力较差的问题,本发明研究开发了特异 性激活剂,通过对鱼苗进行周期性浸泡增强早期仔鱼的抗逆能力和免疫机能,显著提高了 鱼苗在开口阶段的成活率水平;15日龄以上鱼苗进入小瓜虫病爆发的高危期,本发明研 究开发了温控微流水培育模式,该种模式是在深入分析小瓜虫病爆发的环境因子影响机理 基础上,对关键性水质环境因子(浮游生物群落、水温)进行人为调控,达到有效的病害 防控目的。该模式是将池塘养殖的水质调控技术应用到室内微流水养殖模式中,实现了池 塘养殖与微流水养殖模式结合,有效解决了长鳍吻鮈这种适应流水生境底栖性鱼类在人工 养殖条件下小瓜虫病频繁爆发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长鳍吻鮈苗种室内培育方法,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根据长鳍吻鮈仔、稚、幼鱼不同发育期的生理生态学特点及对主要 病原微生物(小瓜虫)的敏感性划分为3个培育阶段,分别为抚育桶微曝气培育、抚育桶 温控微流水培育以及玻纤缸仿生态混养,该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抚育桶微曝气培育:早期仔鱼(2-15日龄)应采用抚育桶微曝气模式培育,该 阶段培育全过程不添加外源水,每天定时开启气泵曝气增氧;

(2)抚育桶温控微流水培育:晚期仔鱼-稚幼鱼(16-120日龄)应采用抚育桶温控微 流水培育模式,培苗池持续适量进水,养殖源水需要经过水质和温度调控处理,水温变化 范围为25-28℃;

(3)玻纤缸仿生态混养:幼鱼(120日龄以上)应采用玻纤缸仿生态混养模式,常 流水培育,培苗池水交换量显著高于微流水模式,养殖源水为经沉淀、消毒处理自然水域 江水,培育过程与其他鱼类苗种混合养殖。

上述步骤(1)、(2)和(3)三个不同的苗种培育阶段均在室内开展,且要求培苗 车间具备完全的密封条件,以满足苗种培育过程中环境气温的控制需求;

步骤(1)中,抚育桶微曝气培育模式包括2个技术环节,分别为仔鱼抗应激性训练; 仔鱼培育管理。

仔鱼抗应激性训练:首先,将2日龄仔鱼集中转入塑料盆内,密度以30000-50000尾 /m2为宜,放置气石一枚,持续曝气使盆内水体呈均匀翻滚状态;然后,分3次向盆内加 入激活剂,并逐步提高浓度,分别达到1mg/L、3mg/L、5mg/L并各自维持一定时间,在 3种不同浓度激活剂溶液中鱼苗浸泡时间分别为30min、15min和10min;

仔鱼培育:培育池为直径70cm,高100cm的圆形塑料桶,桶底部侧方设置溢排管, 每个养殖桶布设气石1枚,水深约65cm,载水量250L左右。经抗应激性训练后的2日 龄鱼苗即可转入培育池进行早期培育,布苗密度500尾/桶,水温18-20℃,日温差控制在 1℃以内。该阶段培育过程不添加外源水,每天按照特定方案要求定时开启气泵曝气增氧。 4-6日龄鱼苗卵黄囊基本耗尽,仔鱼转入平游期,此时开始投喂开口饵料—轮虫,日投喂 3次(7:00、14:00、20:00),保证培育池内饵料密度维持在5-8个/ml;7-15日龄随着 鱼苗口裂逐渐增大,开始使用枝角类幼体和轮虫混合投喂,培育池内饵料密度分别达到 1-2个/ml和3-4个/ml;苗种培育期间每天定时清理死苗,确保培育池内水质指标优良;

所述激活剂的制备方法如下:激活剂有效成分包括低聚壳聚糖,烟酸,叶酸,泛酸 钙,生物素,青蒿素以及免疫调节剂,各有效成分的浓度分别为5-15mg/L、5-15mg/L、 10-20mg/L、15-25mg/L、15-25mg/L、20-30mg/L以及5-15mg/L,并以质量浓度为2%-3% 的食盐水为原液进行配制。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激活剂的制备方法如下:激活剂有效成分主要包括低聚壳聚糖、 烟酸、叶酸、泛酸钙、生物素、青蒿素以及免疫调节剂,以2%-3%的食盐水为原液进行 配制,各有效成分的浓度分别为10mg/L、10mg/L、15mg/L、20mg/L、20mg/L、25mg/L 以及10mg/L;

所述的气泵曝气增氧方案是根据早期仔鱼活力、器官发育以及游泳能力而设计的。 具体方式如下:(1)2-5日龄为仔鱼垂游阶段,在该阶段鱼苗要完成鳔充气,为增强鱼 苗活力,促进鱼苗器官发育,培育过程应适当增加曝气量。每天气泵开启3次(8:00、15:00、 21:00),每次曝气持续时间30min;(2)6-8日龄为仔鱼开口的关键时期,为避免曝气 形成的紊乱流影响鱼苗开口效果,每天仅在夜间开启气泵1次(21:00),曝气持续时间 15min;(3)9-15日龄为仔鱼平游期,鱼苗耗氧量逐步增大,每天开启2次(8:00、21: 00),每次曝气持续时间30min;

步骤(2)中,15日龄以上仔鱼进入小瓜虫病爆发的高危期,为有效防控小瓜虫病爆 发,晚期仔鱼-稚幼鱼期(16-120日龄)设计采用抚育桶温控微流水模式。该模式区别与 传统流水培育的主要特点是要对养殖源水进行水质和温度调控预处理。

具体培苗操作如下:培苗池同抚育桶微曝气模式,该阶段需要开启鱼池进水,进水量 约为50-80L/h,养殖源水需要经过水质培育和温度调控预处理;培育池内透明度保持 30-40cm,培苗水温由20℃逐步提升至25-28℃并维持稳定,此外,为满足培育池控温需 求,该阶段培育全过程培育车间应保持密闭,同时使用柜机空调进行环境温度控制,确保 气温达到28℃左右;30日龄前培苗密度控制在200-300尾/桶,随着鱼苗生长应逐步降低 养殖密度,根据规格差异及时进行筛选稀分,至90日龄培苗密度控制在100-150尾/桶; 16-30日龄鱼苗饵料以养殖源水内的浮游微蚤(枝角类、桡足类)为主,饵料密度维持在 2-3个/ml,30-120日龄鱼苗除浮游微蚤饵料源外,还要适量补充投喂剁碎的水蚯蚓,投饵 率约为1-2%。培苗期间根据需要调控进水量确保各项水质指标达到养殖安全用水要求;

步骤(3)中源水预处理主要包括水质培育和温度调控两个步骤,经调控处理达标后 的养殖源水才能够供苗种培育车间使用,水质调控全程均在室内开展。

设施条件:源水处理设施由大型蓄水池和调温池组成,蓄水池载水量约100t,水深 1.5m;调温池载水量约5t,水深60cm,池底布设升温管路。为提高光照强度,源水调控 车间屋顶布置LED光源若干,保持24h均匀、适度的光照;

水质培育:鱼苗进入抚育桶温控微流水培育阶段前10-15天即需要开始着手源水培 育。具体方法如下:蓄水池进水后先按照2g/m3的剂量施用肥水渔药“满水活”,3-4天 后待池水呈现微绿色开始施用经活化处理的芽孢杆菌和植物多糖,施用的剂量浓度分别为 0.1g/m3和0.02g/m3,每隔1天施用1次,直至水色渐浓呈现黄绿色,透明度达到30cm左 右为止;水质培育5-7天后开始对浮游动物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待水体中浮游微蚤密度达 到0.5-1个/ml后,开始按照2-3g/m3的剂量浓度施用活性生物蛋白“利饵多”进行生物 饵料扩增培育。随着苗种培育过程对源水的消耗应及时向蓄水池注入新水,同时根据需要 适量补充营养源以维持水质稳定;

温度调控:经培育后达标(透明度30cm,黄绿色,浮游微蚤密度2-3个/ml)的源水 在进入培育池前还应进行温度调控处理。具体处理方案如下:在抚育桶微曝气培育阶段养 殖水温为20℃左右,温控培育模式目标水温应达到25-28℃。因此,调温池升温采取循序 渐进方式,16-25日龄为升温期,每天升温0.5℃,待培育池水温达到25-28℃区间范围后 维持稳定,日温差控制在1℃以内。

所述的步骤(3)中,4月龄以上大规格幼鱼即可转为玻纤缸仿生态混养培育模式, 与长鳍吻鮈幼鱼混养的鱼苗要求规格、口径接近且生活栖息水层不同,形成立体分布养殖; 经试验比较筛选达氏鲟、小体鲟以及胭脂鱼幼鱼混养效果较好。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混养鱼种包括达氏鲟、小体鲟、胭脂鱼幼鱼中的一种或多种,具 体操作方法如下:培苗玻纤缸直径为2.0-4.0m,水深50-80cm,培苗密度为500-800尾/m2, 培育过程投喂升索微颗粒饲料,饲料粒径1.0-1.5mm,每日按9:00、15:00投喂2次,投 饵率为2-3%,养殖池日换水量达到5-8次。

混养培育模式中,混养鱼种为小体鲟、胭脂鱼,其中小体鲟:胭脂鱼:长鳍吻鮈数量 比为1:2:5。

本发明提供的长鳍吻鮈苗种室内培育方法,有效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在系统研究长鳍吻鮈仔、稚、幼鱼不同发育期生理生态学特点以及对主要 病原微生物(小瓜虫)敏感性差异的基础上将整个苗种培育过程划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 在不同发育期应用不同的模式进行苗种培育,针对性的解决各个阶段面临的技术难题;

2、针对长鳍吻鮈早期仔鱼对环境因子耐受力差、应激反应强烈等问题,本发明研究 开发了能够激发仔鱼活力,提高环境因子耐受力的激活剂,通过周期性浸泡增强早期仔鱼 的抗逆能力和免疫机能,显著提高了鱼苗在开口阶段的成活率水平;

3、针对长鳍吻鮈晚期仔鱼-稚幼鱼(16-120日龄)时期对病原微生物—小瓜虫较为敏 感的问题,本发明在深入研究小瓜虫病爆发的环境因子影响机理基础上,对关键性水质环 境因子(浮游生物群落、水温)进行了人为调控。创新性的将传统池塘水质调控技术应用 到室内微流水培育模式中,实现了池塘养殖与微流水养殖的结合与联动,同时辅以温度调 控对养殖源水进行预处理,克服了池塘养殖温度波动幅度大而容易引发病害的弊端,构建 了适合长鳍吻鮈这种适应流水生境底栖性鱼类的室内苗种培育模式。

4、在长鳍吻鮈幼鱼培育阶段,通过引入其他对小瓜虫病具有显著抗性鱼类的鱼苗进 行混合养殖,模拟了野外江河水域生物多样性高的特点,促进鱼苗对人工养殖环境的适应, 同时在配合饲料驯食阶段,通过混养鱼类的带动可以促进长鳍吻鮈鱼苗摄食配合饲料,提 高驯食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室内苗种培育模式下长鳍吻鮈仔、稚、幼鱼生长发育情况;

图2为实施例1室内苗种培育长鳍吻鮈鱼苗生长情况,A为初孵仔鱼,全长6.5mm, B为78日龄幼鱼,全长54mm,体质量1.17g;C为92日龄幼鱼,全长64mm,体质量 2.16g;D为168日龄幼鱼,全长89mm,体质量3.90g。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应用实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受实例限 制。

实施例一

本方法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溪洛渡向家坝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实施应用,培 育试验苗种来源于放流站自行催产繁殖获得,繁殖所用亲鱼为经人工驯养成熟的野生鱼, 具体情况如下:

根据长鳍吻鮈仔、稚、幼鱼不同发育期的生理生态学特点及对主要病原微生物(小瓜 虫)的敏感性划分为3个培育阶段,分别为抚育桶微曝气培育、抚育桶温控微流水培育以 及玻纤缸仿生态混养,该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抚育桶微曝气培育:早期仔鱼(2-15日龄)应采用抚育桶微曝气模式培育,该阶 段培育全过程不添加外源水,每天定时开启气泵曝气增氧;

2)抚育桶温控微流水培育:晚期仔鱼-稚幼鱼(16-120日龄)应采用抚育桶温控微流 水培育模式,培苗池持续适量进水,养殖源水需要经过水质和温度调控处理,水温变化范 围为25-28℃;

3)玻纤缸仿生态混养:幼鱼(120日龄以上)应采用玻纤缸仿生态混养模式,常流 水培育,培苗池水交换量显著高于微流水模式,养殖源水为经沉淀、消毒处理自然水域江 水,培育过程与其他鱼类苗种混合养殖。

上述步骤1)、2)和3)三个不同的苗种培育阶段均在室内开展,且要求培苗车间具 备完全的密封条件,以满足苗种培育过程中环境气温的控制需求;

步骤1)抚育桶微曝气培育模式包括2个技术环节,分别为(1)仔鱼抗应激性训练; (2)仔鱼培育管理。

(1)仔鱼抗应激性训练:首先,将2日龄仔鱼集中转入塑料盆内,密度以30000-50000 尾/m2为宜,放置气石一枚,持续曝气使盆内水体呈均匀翻滚状态;然后,分3次向盆内 加入激活剂,并逐步提高浓度,分别达到1mg/L、3mg/L、5mg/L并各自维持一定时间, 在3种不同浓度激活剂溶液中鱼苗浸泡时间分别为30min、15min和10min;激活剂的制 备方法如下:激活剂有效成分主要包括低聚壳聚糖、烟酸、叶酸、泛酸钙、生物素、青蒿 素以及免疫调节剂,以2%-3%的食盐水为原液进行配制,各有效成分的浓度分别为 10mg/L、10mg/L、15mg/L、20mg/L、20mg/L、25mg/L以及10mg/L;

(2)仔鱼培育:培育池为直径70cm,高100cm的圆形塑料桶,桶底部侧方设置溢 排管,每个养殖桶布设气石1枚,水深约65cm,载水量250L左右。经抗应激性训练后 的2日龄鱼苗即可转入培育池进行早期培育,布苗密度500尾/桶,水温18-20℃,日温差 控制在1℃以内。该阶段培育过程不添加外源水,每天按照特定方案要求定时开启气泵曝 气增氧。具体方式如下:2-5日龄为仔鱼垂游阶段,在该阶段鱼苗要完成鳔充气,为增强 鱼苗活力,促进鱼苗器官发育,培育过程应适当增加曝气量。每天气泵开启3次(8:00、 15:00、21:00),每次曝气持续时间30min;6-8日龄为仔鱼开口的关键时期,为避免 曝气形成的紊乱流影响鱼苗开口效果,每天仅在夜间开启气泵1次(21:00),曝气持续 时间15min;9-15日龄为仔鱼平游期,鱼苗耗氧量逐步增大,每天开启2次(8:00、21: 00),每次曝气持续时间30min;4-6日龄鱼苗卵黄囊基本耗尽,仔鱼转入平游期,此时 开始投喂开口饵料—轮虫,日投喂3次(7:00、14:00、20:00),保证培育池内饵料密 度维持在5-8个/ml;7-15日龄随着鱼苗口裂逐渐增大,开始使用枝角类幼体和轮虫混合 投喂,培育池内饵料密度分别达到1-2个/ml和3-4个/ml;苗种培育期间每天定时清理死 苗,确保培育池内水质指标优良;

步骤2)中,15日龄以上仔鱼进入小瓜虫病爆发的高危期,为有效防控小瓜虫病爆发, 晚期仔鱼-稚幼鱼期(16-120日龄)设计采用抚育桶温控微流水模式。该模式区别与传统 流水培育的主要特点是要对养殖源水进行水质和温度调控预处理。

源水预处理主要包括水质培育和温度调控两个步骤,经调控处理达标后的养殖源水才 能够供苗种培育车间使用,水质调控全程均在室内开展。

设施条件:源水处理设施由大型蓄水池和调温池组成,蓄水池载水量约100t,水深 1.5m;调温池载水量约5t,水深60cm,池底布设升温管路。为提高光照强度,源水调控 车间屋顶布置LED光源若干,保持24h均匀、适度的光照;

水质培育:鱼苗进入抚育桶温控微流水培育阶段前10-15天即需要开始着手源水培 育。具体方法如下:蓄水池进水后先按照2g/m3的剂量施用肥水渔药“满水活”,3-4天 后待池水呈现微绿色开始施用经活化处理的芽孢杆菌和植物多糖,施用的剂量浓度分别为 0.1g/m3和0.02g/m3,每隔1天施用1次,直至水色渐浓呈现黄绿色,透明度达到30cm左 右为止;水质培育5-7天后开始对浮游动物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待水体中浮游微蚤密度达 到0.5-1个/ml后,开始按照2-3g/m3的剂量浓度施用活性生物蛋白“利饵多”进行生物 饵料扩增培育。随着苗种培育过程对源水的消耗应及时向蓄水池注入新水,同时根据需要 适量补充营养源以维持水质稳定;

温度调控:经培育后达标(透明度30cm,黄绿色,浮游微蚤密度2-3个/ml)的源水 在进入培育池前还应进行温度调控处理。具体处理方案如下:在抚育桶微曝气培育阶段养 殖水温为20℃左右,温控培育模式目标水温应达到25-28℃。因此,调温池升温采取循序 渐进方式,16-25日龄为升温期,每天升温0.5℃,待培育池水温达到25-28℃区间范围后 维持稳定,日温差控制在1℃以内。

抚育桶温控微流水培育具体操作如下:培苗池同抚育桶微曝气模式,该阶段需要开启 鱼池进水,进水量约为50-80L/h,养殖源水需要经过水质培育和温度调控预处理;培育池 内透明度保持30-40cm,培苗水温由20℃逐步提升至25-28℃并维持稳定,此外,为满足 培育池控温需求,该阶段培育全过程培育车间应保持密闭,同时使用柜机空调进行环境温 度控制,确保气温达到28℃左右;30日龄前培苗密度控制在200-300尾/桶,随着鱼苗生 长应逐步降低养殖密度,根据规格差异及时进行筛选稀分,至90日龄培苗密度控制在 100-150尾/桶;16-30日龄鱼苗饵料以养殖源水内的浮游微蚤(枝角类、桡足类)为主, 饵料密度维持在2-3个/ml,30-120日龄鱼苗除浮游微蚤饵料源外,还要适量补充投喂剁 碎的水蚯蚓,投饵率约为1-2%。培苗期间根据需要调控进水量确保各项水质指标达到养 殖安全用水要求;

步骤3)中,4月龄以上大规格幼鱼即可转为玻纤缸仿生态混养培育模式,与长鳍吻 鮈幼鱼混养的鱼苗要求规格、口径接近且生活栖息水层不同,形成立体分布养殖;经试验 比较筛选达氏鲟、小体鲟以及胭脂鱼幼鱼混养效果较好。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培苗玻纤缸直径为2.0-4.0m,水深60cm左右,培苗密度为500-800 尾/m2,其中小体鲟:胭脂鱼:长鳍吻鮈数量比为1:2:5,培育过程投喂升索微颗粒饲料,饲 料粒径1.0-1.5mm,日投喂2次(9:00、15:00),投饵率为2-3%。养殖池日换水量达到 5-8次为宜。

长鳍吻鮈苗种室内培育技术应用效果

培育试验结果表明:该种室内培苗方法较传统流水养殖在苗种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方面 均有显著提高。应用本发明方法培育长鳍吻鮈鱼苗,15日龄鱼苗成活率可达到70%-80%; 培育至幼鱼阶段,120日龄鱼苗成活率约为45%-60%,180日龄以上鱼苗成活率为 30%-40%;在生长发育方面,长鳍吻鮈初孵仔鱼全长(6.57±0.42)mm,抚育桶微曝气培 育阶段(2-15日龄)鱼苗尚处于开口摄食的早期,生长相对缓慢,9日龄鱼苗全长 (10.73±0.40)mm;转入抚育桶温控微流水培育模式后,鱼苗摄食量显著增加,鱼苗生 长速度加快,30日龄鱼苗全长达到(21.23±0.70)mm;30日龄以上鱼苗消化系统已发 育完全,培育过程中补充投喂水蚯蚓作为饵料,鱼苗进入快速生长期,78日龄鱼苗全长 (54.15±0.55)mm,已经达到规划设计的增殖放流规格(50mm以上),在室内苗种培 育模式下长鳍吻鮈仔、稚、幼鱼各阶段生长情况详见图1。

实施例二

根据长鳍吻鮈仔、稚、幼鱼不同发育期的生理生态学特点及对主要病原微生物(小瓜 虫)的敏感性划分为3个培育阶段,分别为抚育桶微曝气培育、抚育桶温控微流水培育以 及玻纤缸仿生态混养,该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抚育桶微曝气培育:早期仔鱼(2-15日龄)应采用抚育桶微曝气模式培育,该阶 段培育全过程不添加外源水,每天定时开启气泵曝气增氧;

2)抚育桶温控微流水培育:晚期仔鱼-稚幼鱼(16-120日龄)应采用抚育桶温控微流 水培育模式,培苗池持续适量进水,养殖源水需要经过水质和温度调控处理,水温变化范 围为25-28℃;

3)玻纤缸仿生态混养:幼鱼(120日龄以上)应采用玻纤缸仿生态混养模式,常流 水培育,培苗池水交换量显著高于微流水模式,养殖源水为经沉淀、消毒处理自然水域江 水,培育过程与其他鱼类苗种混合养殖。

上述步骤1)、2)和3)三个不同的苗种培育阶段均在室内开展,且要求培苗车间具 备完全的密封条件,以满足苗种培育过程中环境气温的控制需求;

步骤1)抚育桶微曝气培育模式包括2个技术环节,分别为(1)仔鱼抗应激性训练; (2)仔鱼培育管理。

(1)仔鱼抗应激性训练:首先,将2日龄仔鱼集中转入塑料盆内,密度以30000-50000 尾/m2为宜,放置气石一枚,持续曝气使盆内水体呈均匀翻滚状态;然后,分3次向盆内 加入激活剂,并逐步提高浓度,分别达到2mg/L、4mg/L、6mg/L并各自维持一定时间, 在3种不同浓度激活剂溶液中鱼苗浸泡时间分别为25min、10min和3min;激活剂的制备 方法如下:激活剂有效成分主要包括低聚壳聚糖、烟酸、叶酸、泛酸钙、生物素、青蒿素 以及免疫调节剂,以2%-3%的食盐水为原液进行配制,各有效成分的浓度分别为10mg/L、 10mg/L、15mg/L、20mg/L、20mg/L、25mg/L以及10mg/L;

(2)仔鱼培育:培育池为直径70cm,高100cm的圆形塑料桶,桶底部侧方设置溢 排管,每个养殖桶布设气石1枚,水深约65cm,载水量250L左右。经抗应激性训练后 的2日龄鱼苗即可转入培育池进行早期培育,布苗密度500尾/桶,水温18-20℃,日温差 控制在1℃以内。该阶段培育过程不添加外源水,每天按照特定方案要求定时开启气泵曝 气增氧。具体方式如下:2-5日龄为仔鱼垂游阶段,在该阶段鱼苗要完成鳔充气,为增强 鱼苗活力,促进鱼苗器官发育,培育过程应适当增加曝气量。每天气泵开启3次(8:00、 15:00、21:00),每次曝气持续时间30min;6-8日龄为仔鱼开口的关键时期,为避免 曝气形成的紊乱流影响鱼苗开口效果,每天仅在夜间开启气泵1次(21:00),曝气持续 时间15min;9-15日龄为仔鱼平游期,鱼苗耗氧量逐步增大,每天开启2次(8:00、21: 00),每次曝气持续时间30min;4-6日龄鱼苗卵黄囊基本耗尽,仔鱼转入平游期,此时 开始投喂开口饵料—轮虫,日投喂3次(7:00、14:00、20:00),保证培育池内饵料密 度维持在5-8个/ml;7-15日龄随着鱼苗口裂逐渐增大,开始使用枝角类幼体和轮虫混合 投喂,培育池内饵料密度分别达到1-2个/ml和3-4个/ml;苗种培育期间每天定时清理死 苗,确保培育池内水质指标优良;

步骤2)中,15日龄以上仔鱼进入小瓜虫病爆发的高危期,为有效防控小瓜虫病爆发, 晚期仔鱼-稚幼鱼期(16-120日龄)设计采用抚育桶温控微流水模式。该模式区别与传统 流水培育的主要特点是要对养殖源水进行水质和温度调控预处理。

源水预处理主要包括水质培育和温度调控两个步骤,经调控处理达标后的养殖源水才 能够供苗种培育车间使用,水质调控全程均在室内开展。

设施条件:源水处理设施由大型蓄水池和调温池组成,蓄水池载水量约100t,水深 1.5m;调温池载水量约5t,水深60cm,池底布设升温管路。为提高光照强度,源水调控 车间屋顶布置LED光源若干,保持24h均匀、适度的光照;

水质培育:鱼苗进入抚育桶温控微流水培育阶段前10-15天即需要开始着手源水培 育。具体方法如下:蓄水池进水后先按照2g/m3的剂量施用肥水渔药“满水活”,3-4天 后待池水呈现微绿色开始施用经活化处理的芽孢杆菌和植物多糖,施用的剂量浓度分别为 0.1g/m3和0.02g/m3,每隔1天施用1次,直至水色渐浓呈现黄绿色,透明度达到30cm左 右为止;水质培育5-7天后开始对浮游动物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待水体中浮游微蚤密度达 到0.5-1个/ml后,开始按照2-3g/m3的剂量浓度施用活性生物蛋白“利饵多”进行生物 饵料扩增培育。随着苗种培育过程对源水的消耗应及时向蓄水池注入新水,同时根据需要 适量补充营养源以维持水质稳定;

温度调控:经培育后达标(透明度30cm,黄绿色,浮游微蚤密度2-3个/ml)的源水 在进入培育池前还应进行温度调控处理。具体处理方案如下:在抚育桶微曝气培育阶段养 殖水温为20℃左右,温控培育模式目标水温应达到25-28℃。因此,调温池升温采取循序 渐进方式,16-25日龄为升温期,每天升温0.5℃,待培育池水温达到25-28℃区间范围后 维持稳定,日温差控制在1℃以内。

抚育桶温控微流水培育具体操作如下:培苗池同抚育桶微曝气模式,该阶段需要开启 鱼池进水,进水量约为50-80L/h,养殖源水需要经过水质培育和温度调控预处理;培育池 内透明度保持30-40cm,培苗水温由20℃逐步提升至25-28℃并维持稳定,此外,为满足 培育池控温需求,该阶段培育全过程培育车间应保持密闭,同时使用柜机空调进行环境温 度控制,确保气温达到28℃左右;30日龄前培苗密度控制在200-300尾/桶,随着鱼苗生 长应逐步降低养殖密度,根据规格差异及时进行筛选稀分,至90日龄培苗密度控制在 100-150尾/桶;16-30日龄鱼苗饵料以养殖源水内的浮游微蚤(枝角类、桡足类)为主, 饵料密度维持在2-3个/ml,30-120日龄鱼苗除浮游微蚤饵料源外,还要适量补充投喂剁 碎的水蚯蚓,投饵率约为1-2%。培苗期间根据需要调控进水量确保各项水质指标达到养 殖安全用水要求;

步骤3)中,4月龄以上大规格幼鱼即可转为玻纤缸仿生态混养培育模式,与长鳍吻 鮈幼鱼混养的鱼苗要求规格、口径接近且生活栖息水层不同,形成立体分布养殖;经试验 比较筛选达氏鲟、小体鲟以及胭脂鱼幼鱼混养效果较好。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培苗玻纤缸直径为2.0-4.0m,水深60cm左右,培苗密度为500-800 尾/m2,其中达氏鲟:胭脂鱼:长鳍吻鮈数量比为2:3:5,培育过程投喂升索微颗粒饲 料,饲料粒径1.0-1.5mm,日投喂2次(9:00、15:00),投饵率为2-3%。养殖池日换水 量达到5-8次为宜。

本文标签: 苗种室内方法长鳍吻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