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866648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吡噻菌胺的防治棉花铃病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农药组合物包括活性成分和农药助剂,所述活性成分按重量份计,包括吡草醚0.1~5份、吡噻菌胺2.5~20份和高脂膜5~250份。本发明提供的农药组合物性能优良,防病效果优异;大田实验表明:本发明所述农药组合物以30~60g/公顷的活性成分用量施用后,对棉花铃病的防效可以达到60%以上;与相同施用量且浓度高的活性成分单剂相比防效提高。将本发明提供的农药组合物应用于棉花铃病的防治,能有效减少药剂的使用量,利于环境保护。
1.一种防治棉花铃病的农药组合物,包括活性成分和农药助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成分按重量份计,包括吡草醚0.1~5份、吡噻菌胺2.5~20份和高脂膜5~25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成分按重量份计,包括吡草醚0.5~1份、吡噻菌胺5~15份和高脂膜25~5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农药助剂包括润湿剂、分散剂、载体、稳定剂、防结块剂、消泡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农药助剂还包括稀释剂和/或填充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成分的总重量占所述农药组合物总重量的30~7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成分的总重量与所述农药助剂的总重量的比例为1:(0.5~2)。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农药组合物的剂型选自胶剂、颗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乳化剂、乳油或水剂。 8.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农药组合物在防治棉花铃病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成分的有效用量为20~75g/公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吡噻菌胺的防治棉花铃病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棉花铃病(Cotton Boll Rot)是棉花棉铃上发生的病害的统称,主要包括疫病、红腐、炭疽、角斑、黑果、红粉等病害,是我国棉花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一般在8月份开始在棉株下部棉铃开始发生,前期以疫病为主,疫病的发生发展不但可直接为害棉铃,同时还为其他病原菌的入侵打开通道,可造成僵瓣、腐烂的等症状,严重影响棉花品质和产量。铃病大发生年份烂铃株率可达100%,单株烂铃可达5个以上,是目前棉花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吡草醚(Pyraflufen-ethyl),化学名称:2-氯-5-(4-氯-5-二氟甲氧基-1-甲基吡唑-3-基)-4-氟苯氧基乙酸乙酯,是一种苯基吡唑类苗后除草剂。该药剂茎叶处理后,其可被迅速吸收到植物组织中,使植物迅速坏死,或在阳光照射下使茎叶脱水干枯,具有良好的脱叶效果。
吡噻菌胺(Penthiopyrad),化学名称为(RS)-N-[2-(1,3-二甲基丁基)-3-噻酚基]-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为日本三井化学公司研发的新颖酰胺类杀菌剂,其与现有的羧酰胺类杀菌剂有不同的杀菌谱,对锈病、菌核病有优异的活性,对灰霉病、白粉病和苹果黑星病等也显示出较好的杀菌活性,对作物和环境安全。
高脂膜(palmityl alcohol-lauryal alcohol)是一种高级脂肪酸制成的成膜物,喷洒于作物表面能自动扩散、展布形成一层很薄的单分子脂肪醇膜,能有效控制植株发病部分的扩展为害,有效期长,且病菌不会产生抗药性,本身无毒,对人、植物、鱼类无害、无毒,是一种“无公害”农药。
目前,现有研究对棉花铃病的防治药剂主要有0.5%的波尔多液、70%的代森锰锌、50%的多菌灵、50%的福美双等。一方面,常用的防治药剂由于长期施用使得病原微生物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需要加大剂量施用;另一方面,农药施用剂量过大又存在农药滥用和污染等环境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棉花铃病防治中存在的农药防效低、用量大的问题,提供一种用量小,防效好的防治棉花铃病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治棉花铃病的农药组合物,包括活性成分和农药助剂,所述活性成分按重量份计,包括吡草醚0.1~5份、吡噻菌胺2.5~20份和高脂膜5~250份。
优选的,所述活性成分按重量份计,包括吡草醚0.5~1份、吡噻菌胺5~15份和高脂膜25~50份。
优选的,所述农药助剂包括润湿剂、分散剂、载体、稳定剂、防结块剂、消泡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农药助剂还包括稀释剂和/或填充剂。
优选的,所述活性成分的总重量占所述农药组合物总重量的30~70%。
优选的,所述活性成分的总重量与所述农药助剂的总重量的比例为1:(0.5~2)。
优选的,所述农药组合物的剂型选自胶剂、颗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乳化剂、乳油或水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农药组合物在防治棉花铃病中的应用,所述活性成分的有效用量为≥20g/公顷。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治棉花铃病的农药组合物,该组合物中的吡草醚成分具有脱叶效果,能改善棉花植株中下部棉铃生长环境,使之不利于致病菌侵染和生长;吡噻菌胺成分能有效防治铃病的发生;高脂膜能有效控制病斑扩展,降低棉铃被其他弱致病性病原菌侵染的几率。三者复配后能够通过调整棉铃外部环境、抑制棉花铃病的病原菌活性以及侵染几率,有效防治棉花铃病的发生、传播。大田实验表明,本发明所述农药组合物以30~60g/公顷的活性成分用量施用后,对棉花铃病的防效可以达到60%以上。与相同施用量且浓度高的活性成分单剂相比防效提高。
本发明对吡噻菌胺和高脂膜进行了室内协同增效试验,结果表明:吡噻菌胺和高脂膜复配后共毒系数达到130.18,协同增效作用明显。
本发明提供的农药组合物通过减少棉铃疫病发生几率、控制已经发病的病斑扩展,在棉铃发病初期有效控制疫病发生、发展,减少棉铃被其他弱致病性病菌侵染的几率,从而有效控制棉铃红腐病、红粉病等其它铃期病害的发生。将本发明提供的农药组合物应用于棉花铃病的防治,能有效减少药剂的使用量,利于环境保护。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治棉花铃病的农药组合物,包括活性成分和农药助剂。
在本发明中,所述活性成分包括吡草醚、吡噻菌胺和高脂膜。按重量份计,所述吡草醚的用量优选为0.1~5份,更优选为0.5~1份;所述吡噻菌胺的用量优选为2.5~20份,更优选为5~15份,最优选为10份;所述高脂膜的用量为优选为5~250份,更优选为25~50份,进一步优选为35~40份。
在本发明中,所述吡噻菌胺主要起到杀菌作用,所述高脂膜能够在植株表面成膜,减少棉铃被其他弱致病性病菌侵染的几率,从而有效地控制棉铃红腐病、红粉病的铃期病害早期的发生和发展。吡噻菌胺与高脂膜复配后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通过抑菌作用的增强能够有效地控制已经感染了棉花的植物病原菌病斑的扩大,防止疫病进一步发展。在本发明中,所述吡噻菌胺和高脂膜的复配重量比优选为1:(10~30),更优选为1:(15~25),最优选为1:19。
在本发明中,所述吡草醚主要起到脱叶作用,喷施于棉花棉铃表面、中下部叶片或地面等位置后,能够使棉花植株中下部叶片迅速脱落,进而增强通风,降低环境湿度,改善棉花植株中下部的棉铃生长环境,抑制致病微生物的侵染和生长。本发明将吡草醚、吡噻菌胺和高脂膜三者复配,能够通过调整棉铃外部环境、抑制棉花铃病的病原菌活性以及侵染几率,有效防治棉花铃病的发生、传播。
本发明对吡草醚、吡噻菌胺和高脂膜的来源没有特别限定,本领域常规市售产品均可使用。
在本发明中,所述农药助剂包括湿润剂、分散剂、载体、稳定剂、防结块剂和消泡剂中的一种或多种,具体根据所要制备的剂型不同进行选择。在本发明中,所述润湿剂优选自十六烷基甜菜碱、二壬基磷酸钠、十二烷基氨基丙酸、十二烷基硫酸钠和油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分散剂优选自N-甲基脂肪酰基牛磺酸盐、烷基磷酸酯、GY-D06和Emulphor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载体优选自硅藻土、凹凸棒石黏土、膨润土、海泡石和沸石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稳定剂优选自烷基磷酸酯、甘油单硬脂酸酯和N-大豆油基三亚甲基二胺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防结块剂优选自亚铁氰化钾、硅铝酸钠和二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消泡剂优选自DF-830、DF-831和DF-832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对各农药助剂之间的用量无特殊限定,根据农药制剂的需要进行试验确定。
在本发明中,所述农药组合物优选还包括填充剂和/或稀释剂。在本发明中,所述填充剂包括但不限于微晶纤维素、预胶化淀粉、羟丙纤维素和聚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稀释剂包括但不限于乳糖、淀粉、糊精、无机盐类稀释剂以及甘露醇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所述填充剂和/或稀释剂主要起到稀释有效物质含量的作用,对有效物质的活性等无影响。
在本发明中,所述活性成分总重量优选占所述农药组合物总重量的30~70%,更优选为45~55%。所述活性成分总重量与所述农药助剂总重量的比例优选为1:(0.5~2),更优选为1:(0.8~1.2)。
本发明所述农药组合物的剂型选自胶剂、颗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乳化剂、乳油或水剂;优选为粉剂。本发明对各剂型的制备方法没有特殊限定,按照已知的剂型制备方法加入活性成分和农药助剂,制成相应剂型即可。
具体的,当本发明所述农药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时,按照质量比取所述活性成分和所述农药助剂,然后将上述组分分别粉碎、研磨后混合,即得所述农药组合物的可湿性粉剂。所述粉碎的粒度优选为200~400目,更优选为325目;所述研磨后的粒径优选为0.04~0.05mm,更优选为0.044mm。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农药组合物在棉花铃病防治中的应用。
本发明优选将所述农药组合物溶于水中,喷施于棉花棉铃表面、植物根系、植物中下部。在本发明中,所述活性成分的有效用量优选为20~75g/公顷,更优选为25~60g/公顷。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本发明所述农药组合物作为红粉病、棉铃红腐病等棉铃病害的防治药物进行应用。
下面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按照重量份计,取1份吡草醚、10份吡噻菌胺、25份高脂膜、5份烷基磷酸酯、2份油酸钠、5份白炭黑和52份高岭土,将上述物质分别粉碎至325目,再以研磨机研磨至0.044mm的粒度,混合后即得防治棉花铃病的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2
按照重量份计,取0.5份吡草醚、5份吡噻菌胺、25份高脂膜、5份N-甲基脂肪酰基牛磺酸盐、2份二壬基磷酸钠、5份白炭黑和57.5份高岭土,将上述物质分别粉碎至325目,再以研磨机研磨至0.044mm的粒度,混合后即得防治棉花铃病的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3
按照重量份计,取0.5份吡草醚、10份吡噻菌胺、50份高脂膜、5份GY-D06、2份十二烷基硫酸铵、5份白炭黑和27.5份高岭土,将上述物质分别粉碎至325目,再以研磨机研磨至0.044mm的粒度,混合后即得防治棉花铃病的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4
按照重量份计,取1份吡草醚、10份吡噻菌胺、25份高脂膜、6份二甲苯、7份环己酮、12份助表面活性剂、20份表面活性剂,自来水补足至100,混合后即得到36%含吡噻菌胺的微乳剂。
实施例5
按照重量份计,取1份吡草醚、10份吡噻菌胺、25份高脂膜、2.5份752、1份EFW、0.2份黄原胶、5份乙二醇,去离子水补足至100,混合后即得到28%含吡噻菌胺的悬浮剂。
实施例6
为验证吡噻菌胺和高脂膜的室内防治效果,对吡噻菌胺和高脂膜进行室内协同增效试验,过程如下:
1、大田采集棉花相同铃位、大小相近的棉铃,用清水洗净后擦干,用75%酒精进行表面消毒后待用;
2、培养皿内培养的棉铃疫霉致病菌苎麻疫霉,选择菌落生长位置相同的部位打孔,制成0.5cm的菌碟待用;
3、在表面消毒的棉铃中部用接菌针打孔,打孔的大小和深度保持一致,每个点打孔一个,将制成的菌碟倒扣在棉铃打孔的部位上后,用沾无菌水的无菌棉包裹棉铃柄保湿,放入灭菌的玻璃饭盒内,人工气候箱30℃条件下培养。
4、本次试验共分为三组,每一组又分为6小组,每小组设置三个平行样品,分别为:
第一组:吡噻菌胺组,1~6小组中吡噻菌胺的处理浓度依次为1ppm、5ppm、25ppm、125ppm、625ppm以及空白对照组1;
第二组:高脂膜组,1~6小组中高脂膜的处理浓度依次为1ppm、5ppm、25ppm、125ppm、625ppm以及空白对照组2;
第三组:吡噻菌胺与高脂膜复配组,1~6小组中吡噻菌胺、高脂膜复配组处理浓度依次为1ppm、5ppm、25ppm、125ppm、625ppm以及空白对照组3。
5、每日观察棉铃的发病情况,10天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斑直径大小,计算各处理的抑制率,结果经SPSS 20软件处理,求出药剂对病斑的抑制毒理方程及IC50,同时计算混剂的相互作用。
抑制率(%)=((对照棉铃病斑直径-菌碟直径)-(喷药棉铃病斑直径-菌碟直径))/(喷药棉铃病斑直径-菌碟直径)×100%
共毒系数(%)=(1/IC50(A+B))/((1/IC50(A))×A%+(1/IC50(B))×B%)
试验结果详见表1。
表1.吡噻菌胺和高脂膜复配物对棉花铃病室内防治效果
由表1的结果可知,在本发明的用量范围内,所述吡噻菌胺和高脂膜复配后共毒系数达到了130.18,增效作用明显,复配显著好于单剂,即所述吡噻菌胺与高脂膜具有协同作用,进而实现对棉花铃病的有效防治以及降低农药用量、节约成本的问题。
对比例1
2%吡草醚微乳剂悬浮剂(山东先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对比例2
20%吡噻菌胺悬浮剂(自制)。
对比例3
市售新高脂膜粉剂(陕西省渭南高新区促花王科技有限公司)。
实施例7
本次试验对本发明所述农药组合物的田间药效进行试验。
试验地点:选择试验棉田前茬为棉花,肥力较高,排灌条件良好,棉田杂草较少,四周环境均为棉花,棉田所用除草剂为播前氟乐灵(Trifluralin)混土。
试验栽培管理条件:供试作物为春播棉花,棉花栽培管理水平较高,可保证棉花正常生长发育。每亩种植密度为2000-2500株。
施药方式:在棉花烂铃病大发生前10-15天(约8月上旬)施药一次,采用人工背负式利农牌喷雾器喷雾施药,喷片口径0.7mm,打足气,均匀喷雾于铃表、中下部叶片及地面,每亩实际用水量为60升(900升/公顷)。
调查方法及次数:设置12个实验小组,分为四组,每一组又分为3小组,每小组1亩,同时设置不施用药物的1亩试验田作为对照组。具体分组如下:
第一组:实施例1组,1~3小组中实施例1所述可湿性粉剂的施用的吡草醚、吡噻菌胺、高脂膜用量依次为30g/公顷、45g/公顷和60g/公顷;
第二组:实施例2组,1~3小组中实施例2所述可湿性粉剂的施用的吡草醚、吡噻菌胺、高脂膜用量依次为30g/公顷、45g/公顷和60g/公顷;
第三组:实施例3组,1~3小组中实施例3所述可湿性粉剂的施用的吡草醚、吡噻菌胺、高脂膜用量依次为30g/公顷、45g/公顷和60g/公顷;
第四组:对比例组,1~3小组依次为按照2%吡草醚微乳剂悬浮剂(对比例1)中的吡草醚用量3g/公顷施用、按照20%吡噻菌胺悬浮剂(对比例2)中的吡噻菌胺用量15g/公顷施用、按照新高脂膜粉剂150g/公顷(对比例3)的施用量施用。
每小组至少固定两行棉花(总数不少于40株),施药前调查所有烂铃数,并在施药后分别调查药后7、14及21天的烂铃总数。
防效计算:防效(%)=(对照平均单株烂铃数-处理平均单株烂铃数)/对照平均单株烂铃数×100。
试验结果详见表2。
表2:本发明所述农药组合物对棉花铃病的防治效果
注:不同字母之间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由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本发明将吡草醚、吡噻菌胺和高脂膜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棉花铃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对比例1~3),所述农药中的农药活性组合物中各组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污染也相对减少,从而减轻了环境负荷、降低了使用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一种含吡噻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wlzph.com.cn/zp/1720608747a527344.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