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866648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乌龙红的生产方法。晴天时该乌龙红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采摘四叶一芽的乌龙茶种的茶青→晒青→摇青→晾青→揉捻→全发酵→机压→包揉(2~3遍)→烘焙→成品;阴雨天时该乌龙红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采摘四叶一芽的乌龙茶种的茶青→晾青→摇青→二次晾青→揉捻→全发酵→机压→包揉(2~3遍)→烘焙→成品。本发明以一芽四叶的乌龙茶种的茶青为原料,制得的成品红茶成型均匀,有效地提高了单位面积茶树的产量以及茶青的利用率;另外,通过本发明的生产方法在不同天气情况下生产的成品红茶口味相差较小;最后,本发明的生产方法制备的红茶适于90-100℃的高温冲泡,成品茶的韵味和现有的红茶相差甚小。

1.一种晴天时乌龙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晴天时该乌龙红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采摘四叶一芽的乌龙茶种的茶青→晒青→摇青→晾青→揉捻→全发酵→机压→包揉→烘焙→成品;所述机压是将已经全发酵的茶叶在压茶机作用下进行压制,机压压力控制在100~150MPa。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晴天时乌龙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摇青的时间为10-20分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晴天时乌龙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焙分为三个阶段,先将温度控制在60-70℃,烘焙40-60分钟,然后将温度控制在90-100℃,烘焙60-90分钟,接着再将温度控制在100-120℃,烘焙150-200分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晴天时乌龙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发酵是将摇青后的茶叶装入发酵专用竹筐内置于发酵室内,室温保持30-35℃,发酵时间为10-15h,其间翻动两次,至90%以上的发酵叶转为红褐色,青草味消失而有茶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晴天时乌龙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揉捻步骤包括:将全发酵后的鲜叶投放到揉捻机内,压力遵循轻—重—轻,其间解散团块一次,揉至茶条紧卷,茶汁挤出,手捏成团不易松散时即可,松压下机,揉捻适度的茶条破碎率在60%~80%。 6.一种阴雨天时乌龙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阴雨天时该乌龙红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采摘四叶一芽的乌龙茶种的茶青→晾青→摇青→二次晾青→揉捻→全发酵→机压→包揉→烘焙→成品;所述机压是将已经全发酵的茶叶在压茶机作用下进行压制,机压压力控制在100~150MPa。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阴雨天时乌龙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摇青的时间为10-20分钟。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阴雨天时乌龙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焙分为三个阶段,先将温度控制在60-70℃,烘焙40-60分钟,然后将温度控制在90-100℃,烘焙60-90分钟,接着再将温度控制在100-120℃,烘焙150-200分钟。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阴雨天时乌龙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发酵是将摇青后的茶叶装入发酵专用竹筐内置于发酵室内,室温保持30-35℃,发酵时间为10-15h,其间翻动两次,至90%以上的发酵叶转为红褐色,青草味消失而有茶香。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阴雨天时乌龙红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揉捻步骤包括:将全发酵后的鲜叶投放到揉捻机内,压力遵循轻—重—轻,其间解散团块一次,揉至茶条紧卷,茶汁挤出,手捏成团不易松散时即可,松压下机,揉捻适度的茶条破碎率在60%~8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叶的生产方法,特别是指一种乌龙红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茶的发源地,茶叶是我国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传统农作物之一,随着茶叶在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了解到茶叶具有较好地营养与保健功能。

根据茶叶制造过程不同,以铁观音为代表的乌龙茶为半发酵茶、红茶为全发酵茶叶。铁观音、红茶的采制工艺:

铁观音:采摘标准为驻芽2~3叶,顶叶中开面,4~5分成熟;工艺流程为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干燥。铁观音茶叶的发酵度约为20~60%,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类。

红茶:采摘标准为一芽2~3叶;工艺流程为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红茶的制作过程不经杀青,而是直接揉捻、揉切,然后进行完整发酵,发酵度达80~90%的全发酵茶。

由此可知,现有红茶或者乌龙茶的制茶工艺所采用的茶青多为一芽一至三叶。这是因为该茶青较为稚嫩,以现有的工艺技术制作茶叶较容易成型,成品茶叶更为均匀。茶青的第四叶由于比较老,它与顶芽及第一二叶的柔韧度差异较大,制作过程中很难把持两者的均匀处理,处理力度较大则容易损伤顶芽及第一二叶,而处理强度较小则不能使第四叶达到相应处理要求,为此,现有的制茶工艺多不采用第四叶作为茶青原料。

另外,茶叶的生产者包括企业和个体户。个体户生产茶叶由于财力的制约而多会受到天气的限制,现有的茶叶制作工艺多不能有效改善该现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乌龙红的生产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一芽四叶的茶青为原料进行茶叶生产时,难以平衡处理顶芽和第四叶,成品茶成型难;个体户在简洁环境下进行生产时对天气的依赖性较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晴天时乌龙红的生产方法,晴天时该乌龙红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采摘四叶一芽的乌龙茶种的茶青→晒青→摇青→晾青→揉捻→全发酵→机压→包揉→烘焙→成品;所述机压是将已经全发酵的茶叶在压茶机作用下进行压制,机压压力控制在100~150MPa,机压次数为1~4次;包揉的次数为2~4次。

一种阴雨天时乌龙红的生产方法,阴雨天时该乌龙红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采摘四叶一芽的乌龙茶种的茶青→晾青→摇青→二次晾青→揉捻→全发酵→机压→包揉→烘焙→成品;所述机压是将已经全发酵的茶叶在压茶机作用下进行压制,机压压力控制在100~150MPa,机压次数为1~4次;包揉的次数为2~4次。

更为具体地:

上述摇青的时间为10-20分钟。二次晾青是时间为8~10小时。

上述烘焙分为三个阶段,先将温度控制在60-70℃,烘焙40-60分钟,然后将温度控制在90-100℃,烘焙60-90分钟,接着再将温度控制在100-120℃,烘焙150-200分钟。

上述全发酵是将摇青后的茶叶装入发酵专用竹筐内置于发酵室内,室温保持30-35℃,发酵时间为10-15h,其间翻动两次,至90%以上的发酵叶转为红褐色,青草味消失而有茶香。

上述揉捻步骤包括:将全发酵后的鲜叶投放到揉捻机内,压力遵循轻—重—轻,其间解散团块一次,揉至茶条紧卷,茶汁挤出,手捏成团不易松散时即可,松压下机,揉捻适度的茶条破碎率在60%~80%。

由上述对本发明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以一芽四叶的乌龙茶种的茶青为原料,通过本发明的生产方法制得的成品红茶成型均匀,老叶和新叶可以同步发酵,且发酵后老叶和新叶可以同时达到相应的指标,有效地提高了单位面积茶树的产量以及茶青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另外,本发明是根据天气情况配置相应的生产方法,有效降低了生产者对天气的依赖性;此外,通过本发明的生产方法在不同天气情况下生产的成品红茶口味相差较小;最后,通过本发明的生产方法制备的红茶适于90-100℃的高温冲泡,且更耐冲泡,成品茶的韵味和现有的红茶相差甚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生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

参照图1,一种晴天时乌龙红的生产方法,晴天时该乌龙红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采摘四叶一芽的乌龙茶种的茶青→晒青→摇青→晾青→揉捻→全发酵→机压→包揉(2~3遍)→烘焙→成品。按照该工艺制得的乌龙红的形状为球形,若需要制备条形乌龙红,则该生产方法中的茶青经全发酵之后直接进行烘焙即可。

晒青是先在晒青场上预铺笳苈或茶巾布,接着将茶青铺于笳苈或茶巾布上,并控制摊叶厚度介于2-3cm之间,在阳光下晒青30-40分钟;晒青的时间为晴天的早上8-11点或下午3-5点,且在晒青过程中至少将茶青翻动一次。

摇青的时间为18分钟。

上述揉捻步骤包括:将全发酵后的鲜叶投放到揉捻机内,压力遵循轻—重—轻,其间解散团块一次,揉至茶条紧卷,茶汁挤出,手捏成团不易松散时即可,松压下机,揉捻适度的茶条破碎率在70%。

上述全发酵是将摇青后的茶叶装入发酵专用竹筐内置于发酵室内,室温保持30-35℃,发酵时间为14h,其间翻动两次,至90%以上的发酵叶转为红褐色,青草味消失而有茶香。

上述机压是将已经全发酵的茶叶在压茶机作用下进行压制,没有压茶机时也可以使用重物加压的方法替代。机压压力控制在130MPa,机压次数为2次。通过机压以及包揉(2~3遍)的两个步骤的加强处理,使得茶青第四叶(老叶)的柔性得到有效提高,以便于第四叶与顶芽及第一至三叶的成型更为均匀。

上述烘焙分为三个阶段,先将温度控制在63-68℃,烘焙45分钟,然后将温度控制在95-100℃,烘焙75分钟,接着再将温度控制在115-120℃,烘焙190分钟。

实施方式二

参照图1,一种晴天时乌龙红的生产方法,晴天时该乌龙红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采摘四叶一芽的乌龙茶种的茶青→晒青→摇青→晾青→揉捻→全发酵→机压→包揉(2~3遍)→烘焙→成品。

晒青是先在晒青场上预铺笳苈或茶巾布,接着将茶青铺于笳苈或茶巾布上,并控制摊叶厚度介于2-3cm之间,在阳光下晒青30-40分钟;晒青的时间为晴天的早上8-11点或下午3-5点,且在晒青过程中至少将茶青翻动一次。

摇青的时间为20分钟。

上述揉捻步骤包括:将全发酵后的鲜叶投放到揉捻机内,压力遵循轻—重—轻,其间解散团块一次,揉至茶条紧卷,茶汁挤出,手捏成团不易松散时即可,松压下机,揉捻适度的茶条破碎率在80%。

上述全发酵是将摇青后的茶叶装入发酵专用竹筐内置于发酵室内,室温保持30-35℃,发酵时间为10h,其间翻动两次,至90%以上的发酵叶转为红褐色,青草味消失而有茶香。

上述机压是将已经全发酵的茶叶在压茶机作用下进行压制,没有压茶机时也可以使用重物加压的方法替代。机压压力控制在150MPa,机压次数为1次。

上述烘焙分为三个阶段,先将温度控制在68-70℃,烘焙40分钟,然后将温度控制在90-95℃,烘焙90分钟,接着再将温度控制在100-115℃,烘焙200分钟。

实施方式三

参照图1,一种晴天时乌龙红的生产方法,晴天时该乌龙红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采摘四叶一芽的乌龙茶种的茶青→晒青→摇青→晾青→揉捻→全发酵→机压→包揉(2~3遍)→烘焙→成品。

晒青是先在晒青场上预铺笳苈或茶巾布,接着将茶青铺于笳苈或茶巾布上,并控制摊叶厚度介于2-3cm之间,在阳光下晒青30-40分钟;晒青的时间为晴天的早上8-11点或下午3-5点,且在晒青过程中至少将茶青翻动一次。

摇青的时间为10分钟。

上述揉捻步骤包括:将全发酵后的鲜叶投放到揉捻机内,压力遵循轻—重—轻,其间解散团块一次,揉至茶条紧卷,茶汁挤出,手捏成团不易松散时即可,松压下机,揉捻适度的茶条破碎率在60%。

上述全发酵是将摇青后的茶叶装入发酵专用竹筐内置于发酵室内,室温保持30-35℃,发酵时间为15h,其间翻动两次,至90%以上的发酵叶转为红褐色,青草味消失而有茶香。

上述机压是将已经全发酵的茶叶在压茶机作用下进行压制,没有压茶机时也可以使用重物加压的方法替代。机压压力控制在100MPa,机压次数为4次。

上述烘焙分为三个阶段,先将温度控制在60-63℃,烘焙60分钟,然后将温度控制在98-100℃,烘焙60分钟,接着再将温度控制在115-120℃,烘焙150分钟。

实施方式四

参照图1,一种阴雨天时乌龙红的生产方法,阴雨天时该乌龙红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采摘四叶一芽的乌龙茶种的茶青→晾青→摇青→二次晾青→揉捻→全发酵→机压→包揉(2~3遍)→烘焙→成品。按照该工艺制得的乌龙红的形状为球形,若需要制备条形乌龙红,则该生产方法中的茶青经全发酵之后直接进行烘焙即可。

上述摇青的时间为15分钟。二次晾青是时间为9.5小时。

上述揉捻步骤包括:将全发酵后的鲜叶投放到揉捻机内,压力遵循轻—重—轻,其间解散团块一次,揉至茶条紧卷,茶汁挤出,手捏成团不易松散时即可,松压下机,揉捻适度的茶条破碎率在75%。

上述全发酵是将摇青后的茶叶装入发酵专用竹筐内置于发酵室内,室温保持30-35℃,发酵时间为13h,其间翻动两次,至90%以上的发酵叶转为红褐色,青草味消失而有茶香。

上述机压是将已经全发酵的茶叶在压茶机作用下进行压制。机压压力控制在135MPa,机压次数为2次。

上述烘焙分为三个阶段,先将温度控制在63-68℃,烘焙50分钟,然后将温度控制在92-98℃,烘焙75分钟,接着再将温度控制在115-120℃,烘焙165分钟。

实施方式五

参照图1,一种阴雨天时乌龙红的生产方法,阴雨天时该乌龙红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采摘四叶一芽的乌龙茶种的茶青→晾青→摇青→二次晾青→揉捻→全发酵→机压→包揉(2~3遍)→烘焙→成品。

上述摇青的时间为10分钟。二次晾青是时间为8小时。

上述揉捻步骤包括:将全发酵后的鲜叶投放到揉捻机内,压力遵循轻—重—轻,其间解散团块一次,揉至茶条紧卷,茶汁挤出,手捏成团不易松散时即可,松压下机,揉捻适度的茶条破碎率在60%。

上述全发酵是将摇青后的茶叶装入发酵专用竹筐内置于发酵室内,室温保持30-35℃,发酵时间为15h,其间翻动两次,至90%以上的发酵叶转为红褐色,青草味消失而有茶香。

上述机压是将已经全发酵的茶叶在压茶机作用下进行压制。机压压力控制在150MPa,机压次数为1次。

上述烘焙分为三个阶段,先将温度控制在60-63℃,烘焙60分钟,然后将温度控制在95-100℃,烘焙60分钟,接着再将温度控制在100-105℃,烘焙200分钟。

实施方式六

参照图1,一种阴雨天时乌龙红的生产方法,阴雨天时该乌龙红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采摘四叶一芽的乌龙茶种的茶青→晾青→摇青→二次晾青→揉捻→全发酵→机压→包揉(2~3遍)→烘焙→成品。

上述摇青的时间为20分钟。

上述揉捻步骤包括:将全发酵后的鲜叶投放到揉捻机内,压力遵循轻—重—轻,其间解散团块一次,揉至茶条紧卷,茶汁挤出,手捏成团不易松散时即可,松压下机,揉捻适度的茶条破碎率在80%。

上述全发酵是将摇青后的茶叶装入发酵专用竹筐内置于发酵室内,室温保持30-35℃,发酵时间为10h,其间翻动两次,至90%以上的发酵叶转为红褐色,青草味消失而有茶香。

上述机压是将已经全发酵的茶叶在压茶机作用下进行压制。机压压力控制在100MPa,机压次数为4次。

上述烘焙分为三个阶段,先将温度控制在68-70℃,烘焙40分钟,然后将温度控制在90-95℃,烘焙90分钟,接着再将温度控制在115-120℃,烘焙150分钟。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发明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发明保护范围的行为。

本文标签: 乌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