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866648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组合及其应用,所述药剂组合采用将戊唑醇和水杨菌胺进行复配,并将其制备成水悬浮剂,将其用于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通过使用药剂组合,相对于单剂来说,杀菌谱广、高效,且能有效的降低使用成本,降低病菌抗药性。

1.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分为戊唑醇与水杨菌胺的复配组合物,二者的重量比为1:4~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二者的重量比为1:1~4: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二者的重量比为4:1。 4.一种水悬浮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悬浮剂包含5%~60%的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杀菌组合物、润湿剂0.2~5wt%、乳化分散剂2%~10%,增稠剂0.1%~3%,防冻剂3%~5%,消泡剂0.4%~5%,其余用水补足100%,所述%为重量百分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悬浮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湿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及拉开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乳化分散剂为亚甲基双萘磺酸钠、木质素磺酸钠、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多芳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所述增稠剂为黄原酸胶、海藻酸钠、瓜尔豆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中的一种或混合物;所述防冻剂为乙二醇;所述消泡剂为正辛醇。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悬浮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用量为20~50%。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悬浮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用量为40%。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用途。 9.根据权利要求4至7任一所述的水悬浮剂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组合,更特别涉及将药剂组合配制成悬浮剂,用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技术背景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该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等病原真菌引起,导致小麦穗枯,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同时,病菌在侵染过程中,可产生对人体和动物有害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NOD)单端孢霉烯醇(Trichothecenes)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elanone)等真菌毒素,污染谷粒,严重影响小麦使用价值。

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目前主要通过抗品品种的选择和化学药剂防治。但在实际生产应用中,抗小麦赤霉病的品种极其缺乏,公认的仅为苏麦3号和忘水白两个品种,且这两个品种农艺性状差,难以被种植户所接受。目前在抗小麦赤霉病的品种选育方面,多集中在新抗源的筛选及苏麦3号和其它品种的杂交和聚合上,但仍处于研究阶段,离生产实际应用尚远。

对于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治,可供选择的药剂较少,其中戊唑醇是主要使用的药剂之一。但长期大规模使用后,易造成赤霉病菌对戊唑醇产生抗药性。开展戊唑醇与其它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复配是延缓抗药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已知的复配药剂中,戊唑醇多与多菌灵、福美双等一些老药剂进行复配,长期应用易于导致小麦赤霉病菌产生多抗性,急需寻找新的药剂与戊唑醇进行复配,以降低多抗性产生的风险。

水杨菌胺为广谱的杀真菌剂,对包括镰刀菌在内的多种真菌具有极强的抑制效果,且毒性极低,适宜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目前,尚未发现将戊唑醇与水杨菌胺进行复配用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将戊唑醇和水杨菌胺进行复配,并将其制备成水悬浮剂,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

基于这一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分为戊唑醇与水杨菌胺的复配组合物,二者的重量比为1:4~4:1。

优选地,二者的重量比为1:1~4:1;更优选地,二者的重量比为4:1。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涉及一种水悬浮剂,其特征在于包含5%~60%的上述杀菌组合物和助剂,助剂为润湿剂0.2~5wt%、乳化分散剂2%~10%,增稠剂0.1%~3%,防冻剂3%~5%,消泡剂0.4%~5%,其余用水补足100%,所述%为重量百分比。

所述润湿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及拉开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所述乳化分散剂为亚甲基双萘磺酸钠、木质素磺酸钠、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多芳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

所述增稠剂为黄原酸胶、海藻酸钠、瓜尔豆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中的一种或混合物。

所述防冻剂为乙二醇。

所述消泡剂为正辛醇。

优选地,杀菌组合物的用量为20~50%;更优选地,杀菌组合物的用量为40%。

除非另有说明,本说明书中的“%”均为“重量百分比”。

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涉及将上述杀菌组合物或水悬浮剂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用途。

本申请水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将计量好的各成分按比例投入乳化剪切机中;高速剪切30分钟,即可得到该产品,稀释后喷雾使用。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或水悬浮剂所用有效成分为低毒药剂,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安全,对人畜无害,适合在小麦上使用,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同时,使用混配剂型,相对于单剂来说,杀菌谱广、高效,且能有效的降低使用成本,降低病菌抗药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例。

制备实施例

实施例1:

戊唑醇8wt%;水杨菌胺32wt%;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wt%,亚甲基双萘磺酸钠3wt%;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5wt%;黄原胶0.5wt%;乙二醇3%;正辛醇3wt%;余量用水补足。

实施例2:

戊唑醇10wt%;水杨菌胺30wt%;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wt%,亚甲基双萘磺酸钠3wt%;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5wt%;黄原胶0.5wt%;乙二醇3%;正辛醇3wt%;余量用水补足。

实施例3:

戊唑醇13wt%;水杨菌胺27wt%;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wt%,亚甲基双萘磺酸钠3wt%;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5wt%;黄原胶0.5wt%;乙二醇3%;正辛醇3wt%;余量用水补足。

实施例4:

戊唑醇20wt%;水杨菌胺20wt%;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wt%,亚甲基双萘磺酸钠3wt%;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5wt%;黄原胶0.5wt%;乙二醇3%;正辛醇3wt%;余量用水补足。

实施例5:

戊唑醇27wt%;水杨菌胺13wt%;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wt%,亚甲基双萘磺酸钠3wt%;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5wt%;黄原胶0.5wt%;乙二醇3%;正辛醇3wt%;余量用水补足。

实施例6:

戊唑醇30wt%;水杨菌胺10wt%;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wt%,亚甲基双萘磺酸钠3wt%;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5wt%;黄原胶0.5wt%;乙二醇3%;正辛醇3wt%;余量用水补足。

实施例7:

戊唑醇32wt%;水杨菌胺8wt%;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wt%,亚甲基双萘磺酸钠3wt%;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5wt%;黄原胶0.5wt%;乙二醇3%;正辛醇3wt%;余量用水补足。

实施例8:

戊唑醇8wt%;水杨菌胺2wt%;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wt%,亚甲基双萘磺酸钠3wt%;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5wt%;黄原胶0.5wt%;乙二醇3%;正辛醇3wt%;余量用水补足。

实施例9:

戊唑醇16wt%;水杨菌胺4wt%;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wt%,亚甲基双萘磺酸钠3wt%;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5wt%;黄原胶0.5wt%;乙二醇3%;正辛醇3wt%;余量用水补足。

实施例10:

戊唑醇40wt%;水杨菌胺10wt%;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wt%,亚甲基双萘磺酸钠3wt%;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5wt%;黄原胶0.5wt%;乙二醇3%;正辛醇3wt%;余量用水补足。

实施例11:

戊唑醇48wt%;水杨菌胺12wt%;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wt%,亚甲基双萘磺酸钠3wt%;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5wt%;黄原胶0.5wt%;乙二醇3%;正辛醇3wt%;余量用水补足。

一、生物实施例

1、室内杀菌活性测定

1.1药剂毒力测定

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采用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供试单剂对小麦赤霉病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将不同浓度的药液与融化的PDA培养基混合,制成相应浓度梯度的含药培养基平板,以不添加药液的PDA平板为空白对照,各浓度重复3次。

用打孔器打取小麦赤霉病菌(直径4mm)的菌饼,接种到不同浓度的含药PDA平板中央。置于27℃恒温箱内培养至空白对照菌落直径达到培养皿的2/3时,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出各自的抑制率。

将生长抑菌率换成抑制机率值并作为纵坐标,药剂质量浓度转化为对数值作为横坐标,根据抑菌率进行机率值(y)与质量浓度对数(x)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求毒力回归方程,计算EC50值及相关系数r等。

1.2水杨菌胺和戊唑醇的复配作用研究

将水杨菌胺和戊唑醇进行复配:将两种原药按有效成分配制成4:1,3:1,2:1,1:1,1:2,1:3,1:4共7个配比(质量比)。上述配方分别按药剂毒力测定方法进行毒力测定。

对混剂联合作用进行评价,以EC50值为基础,通过计算混剂共毒系数评价混剂联合作用类型。

CTC≥120为增效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80为拮抗作用。

2.试验结果

2.1药剂毒力测定结果

表1 2种农药原药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为2.9198μg/mL;水杨菌胺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为21.1244μg/mL。

表2戊唑醇与水杨菌胺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2可知,戊唑醇和水杨菌胺复配的所有比例均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但不同复配比例增效系数有所差异。其中,戊唑醇和水杨菌胺的复配比例为4:1时,共毒系数最高,为161.56。

二、大田实验

1.试验方法

在小麦扬花期进行田间喷雾施药,各实施例稀释3000倍液使用,试验每处理4次重复。以50%多菌灵WP稀释1000倍液为药剂对照,以清水作为空白对照。在小麦乳熟期调查小麦赤霉病病发病情况。每小区对角线5点调查,每点调查调查100株。采用分级计数法,按照病情分级标准对每穗病情进行统计。同时观察施药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分级方法:

0级:无病

1级:病小穗占全部的1/4以下。

2级:病小穗占全部的1/4~1/2。

3级:病小穗占全部的1/2~3/4。

4级:病小穗占全部的3/4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

式中:CK——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

PT——药剂处理区病情指数;

2.试验结果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实施例对小麦赤霉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作用。其中,当戊唑醇和水杨菌胺有效成分为40wt%,在两者配比为4:1时(实施例7),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最好,高于其它配比(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实施 例5和实施例6和对照药剂处理),且对小麦生长无明显的影响。当有效成分含量低于40wt%时(实施例8和实施例9),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明显下降;当有效成分含量高于40wt%时(实施例10和实施例11),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无明显改变。由此可以看出,当戊唑醇和水杨菌胺有效成分为40wt%,且两者配比为4:1为最佳有效成分含量和配比,对小麦赤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表3不同实施例处理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效果

本发明的一种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已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发明的内容适当改变原料、工艺条件等环节来实现相应的其它目的,其相关改变都没有脱离本发明的内容,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本文标签: 赤霉病组合药剂小麦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