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866648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在茶叶烘干提香工艺中使用的茶叶烘干机,具有可提高加热效率的特点。该茶叶烘干机,包括机架以及设置在机架上具有入风口与出风口的烘箱,在烘箱的入风口处连接具有出风口与入风口的热风设备,在热风设备的入风口处设置有风机,热风设备的出风口与烘箱的入风口相通,在热风设备内设置有加热装置,在烘箱的出风口处设置具有入口与出口的换热腔,换热腔内设置有换热管,换热腔的出口通过管道与风机的入口相通。由于换热腔的设置,可利用烘箱排出的热空气对换热腔内的冷空气进行加热,从而大大提高热源的利用率,也就提高了茶叶的加热和干燥效率,大大节约了能源,达到更充分利用热源的目的,尤其适合在茶叶烘干作业中推广应用。
1.茶叶烘干机,包括机架(1)以及设置在机架(1)上具有入风口与出风口的烘箱(2),在烘箱(2)的入风口处连接具有出风口与入风口的热风设备(4),在热风设备(4)的入风口处设置有风机(7),热风设备(4)的出风口与烘箱(2)的入风口相通,在热风设备(4)内设置有加热装置,其特征是:在烘箱(2)的出风口处设置具有入口与出口的换热腔(3),换热腔(3)内设置有换热管(5),换热腔(3)的出口通过管道与风机(7)的入口相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叶烘干机,其特征是:所述设置在换热腔(3)的出口与风机(7)的入口之间的管道包括风路管道(8)与设置在烘箱(2)内腔的预热管路(6),所述预热管路(6)、风路管道(8)顺序布置在换热腔(3)的出口与风机(7)的入口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茶叶烘干机,其特征是:所述预热管路(6)设置在烘箱(2)内腔顶部。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茶叶烘干机,其特征是:所述换热管(5)分层交错布置在换热腔(3)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茶叶烘干机,其特征是:所述设置在热风设备(4)内的加热装置包括至少一组加热器(9)以及至少一组与交流电源连接的电磁感应线圈(17)。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茶叶烘干机,其特征是:加热器(9)具有多组,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7)设置在加热器(9)内部,且每个加热器(9)内部设置有多组电磁感应线圈(17)。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茶叶烘干机,其特征是:在加热器(9)外壁布置有多组散热片(10)。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茶叶烘干机,其特征是:在烘箱(2)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热敏传感器(12),热敏传感器(12)电连接有控制器(13),控制器(13)与电磁感应线圈(17)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茶叶烘干机,其特征是:烘箱(2)一侧设置有进料斗(14),烘箱(2)底部设置有出料斗(15),烘箱(2)内设置有多层输送链板(16),输送链板(16)连接有传动装置(11)。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茶叶烘干机,其特征是:在烘箱(2)的外壁上包覆有保温隔热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烘干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在茶叶烘干提香工艺中使用的茶叶烘干机。
背景技术
干燥是毛茶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几大关键工序之一,干燥的主要目的是散失茶叶 水分、茶叶定型以及增加茶叶香气等,干燥的好坏,直接影响毛茶的品质。不同茶类干燥使 用的干燥设备和方法均不一样,如传统的红条茶采用烘焙干燥,有烘笼烘焙和烘干机烘焙等; 传统的黑茶干燥则采用七星灶烘焙;传统的岩茶烘焙过程十分细致,有分手工烘焙和机械烘 焙等。但不管制作何种茶类,采用哪种干燥设备和方法,温度是影响烘干质量的主要因素, 温度是化学反应的条件,干燥过程中,热化作用占主导地位,它对茶叶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 重要作用。干燥不仅仅是茶叶失水的过程、茶叶定型的过程,更是茶叶更多化学成分形成和 良好的香气成分形成的关键过程。
鲜叶中芳香物质种类很少,只有80种左右,并无香气,只有一股浓烈的青草气,经过加 工后的干茶已鉴定的芳香物质达700余种。茶叶的香气物质主要是在茶叶烘干和提香工艺中 形成,正常品质的绿茶具有清香或熟栗香,火温高的茶叶具有甜香或焦糖香。日光晒干的茶 叶,往往有一股难闻的“日晒气味”;正常品质的红茶具有熟苹果香或桔子香,有的具有花 香,一旦烘焙等制茶技术掌握不当,会出现不正常的香味。茶叶烘干温度过高,易产生烟焦 气味;温度过低,无法除尽茶叶的青草气。因此茶叶烘焙过程中的温度控制稳定准确是良好 香气形成的基础。现有茶叶烘干机加热能源一般采用木材、煤、柴油等,对环境影响较大。 并且用热风炉将冷空气加热至设定温度后吹入烘箱内,热风对茶叶烘干后直接排出烘箱,能 源浪费较大,而且烘干温度无法准确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提高加热效率的茶叶烘干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茶叶烘干机,包括机架以及设置在机 架上具有入风口与出风口的烘箱,在烘箱的入风口处连接具有出风口与入风口的热风设备, 在热风设备的入风口处设置有风机,热风设备的出风口与烘箱的入风口相通,在热风设备内 设置有加热装置,在烘箱的出风口处设置具有入口与出口的换热腔,换热腔内设置有换热管, 换热腔的出口通过管道与风机的入口相通。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设置在换热腔的出口与风机的入口之间的管道包括风路管道与 设置在烘箱内腔的预热管路,所述预热管路、风路管道顺序布置在换热腔的出口与风机的入 口之间。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预热管路设置在烘箱内腔顶部。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换热管分层交错布置在换热腔内。
进一步的是,所述设置在热风设备内的加热装置包括至少一组加热器以及至少一组与交 流电源连接的电磁感应线圈。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加热器具有多组,所述电磁感应线圈设置在加热器内部,且每个加 热器内部设置有多组电磁感应线圈。
进一步的是,在加热器外壁布置有多组散热片。
进一步的是,在烘箱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热敏传感器,热敏传感器电连接有控制器,控制 器与电磁感应线圈电连接。
进一步的是,烘箱一侧设置有进料斗,烘箱底部设置有出料斗,烘箱内设置有多层输送 链板,输送链板连接有传动装置。
进一步的是,在烘箱的外壁上包覆有保温隔热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换热腔的设置,可利用烘箱排出的热空气对换热腔内的 冷空气进行加热,从而大大提高热源的利用率,也就提高了茶叶的加热和干燥效率,大大节约 了能源;另外,将预热管路设置在烘箱内,可利用烘箱内的余热对预热管路内的低温空气进 行换热,达到更充分利用热源的目的,尤其适合在茶叶烘干作业中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换热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侧视图。
图中标记为:机架1、烘箱2、换热腔3、热风设备4、换热管5、预热管路6、风机7、 风路管道8、加热器9、散热片10、传动装置11、热敏传感器12、控制器13、进料斗14、 出料斗15、输送链板16、电磁感应线圈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茶叶烘干机,包括机架1以及设置在机架1上具有入 风口与出风口的烘箱2,在烘箱2的入风口处连接具有出风口与入风口的热风设备4,在热风 设备4的入风口处设置有风机7,热风设备4的出风口与烘箱2的入风口相通,在热风设备4 内设置有加热装置,在烘箱2的出风口处设置具有入口与出口的换热腔3,换热腔3内设置 有换热管5,换热腔3的出口通过管道与风机7的入口相通。工作时,冷空气在风机7作用 下首先进入换热腔3,在换热腔3内与烘箱2出风口排出的热空气进行热交换,吸收余热后 再通过管道到风机7的入口,然后通过风机7送入热风设备4内,该空气在热风设备4内被 热风设备4内的加热装置再次加热后送入到烘箱2内对茶叶烘干。由于换热腔3的设置,可 利用烘箱2排出的热空气对换热腔3内的冷空气进行加热,从而大大提高热源的利用率,也 就提高了茶叶的加热和干燥效率,大大节约了能源。
为了能进一步提高热源的利用率,所述设置在换热腔3的出口与风机7的入口之间的管 道包括风路管道8与设置在烘箱2内腔的预热管路6,所述预热管路6、风路管道8顺序布置 在换热腔3的出口与风机7的入口之间。将预热管路6设置在烘箱2内腔,可利用烘箱2内 的余热对预热管路6内的低温空气进行换热,达到更充分利用热源的目的。在该实施方式中, 最好将预热管路6设置在烘箱2内腔顶部。可利用温度在烘箱2内的向上流动性,能有效避 免对茶叶的烘干温度形成影响。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换热腔3内的换热管5布置方式可以有多种,如可将换热管5均 布为一排进行换热,但为了使换热更充分,所述换热管5分层交错布置在换热腔3内。如图 3与图4所示,使得烘箱2排出的热空气与换热管5充分接触,达到较好的换热效果。另外, 换热管5的材质可以选普通钢管,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换热管5材质最好采用换热能力较强 的铝管制作。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热风设备4的加热装置可以采用电加热、远红外加热等方式实现,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设置在热风设备4内的加热装置包括至少一组加热器9以及至少一组与 交流电源连接的电磁感应线圈17。当风机7将冷风吹入到热风设备4内后,使电磁感应线圈 17的电路接通,电磁感应线圈17产生高速变化磁场,当磁场内的磁力线通过加热器9时, 在加热器9内产生强大的涡流,而加热器9本身处于短路状态,因此涡流在加热器9自身电 阻的作用下会使加热器9自行高速发热,从而实现了电能与热能的转换,形成对热风设备4 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的目的。经过加热的空气在风机7的作用下经热风设备4的出风口进入烘 箱2内对茶叶进行烘干。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热器9与电磁感应线圈17可仅设置一组;另外,加热器9与电磁 感应线圈17设置在热风设备4内即可,只要能使能使电磁感应线圈17产生的磁力线通过加 热器9即可,作为优选方式,加热器9具有多组,所述电磁感应线圈17设置在加热器9内部, 且每个加热器9内部设置有多组电磁感应线圈17。使得可对加热器9进行双向加热,使结构 更为可靠,热效率更高,对热风设备4内结构空间的利用更为合理。而为了使加热器9产生 的热量能充分散入到热风设备4内,如图2所示,在加热器9外壁还布置有多组散热片10。
为准确控制烘箱2内的热风温度,在烘箱2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热敏传感器12,热敏传感 器12电连接有控制器13,控制器13与电磁感应线圈17电连接。通过该热敏传感器12实时 检测烘箱2内热风的温度,然后通过控制器13达到闭合或断开电磁感应线圈17的电能输入, 以达到控制烘箱2内的热风温度。
为便于茶叶的烘干操作,烘箱2一侧设置有进料斗14,烘箱2底部设置有出料斗15,烘 箱2内设置有多层输送链板16,输送链板16连接有传动装置11。茶叶从进料斗14进入烘箱 2内的输送链板16上,输送链板16在传动装置11的作用下运动,茶叶经烘干后从出料斗15 出料。
为防止烘箱2内的热量散失,在烘箱2的外壁上包覆有保温隔热层,从而可有效防止烘 箱2内热量的散失,提高对茶叶的烘干处理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茶叶烘干机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wlzph.com.cn/zp/1720070934a517498.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