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866648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育秧基质消毒液,有效成分由腐殖酸钠、烯丙苯噻唑和噁霉灵按照重量比例20‑30:1‑2:3‑4组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将噁霉灵、烯丙苯噻唑、腐殖酸按特定的比例混配对立枯病菌的抑制增效作用明显,不仅防控效果好,且有利于减少农药施用量和降低农药成本。
1.一种水稻育秧基质消毒液,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由腐殖酸钠、烯丙苯噻唑和噁霉灵按照重量比例20-30:1-2:3-4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育秧基质消毒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噁霉灵、烯丙苯噻唑和腐殖酸的重量比例为30:1:4。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水稻育秧基质消毒液。
背景技术
我国稻区生态条件各异,耕作制度复杂,育秧方式也多种多样。按照水分管理方式,可分为水育秧、旱育秧和湿润育秧三大类,实际生产中多种管理方式常常交替使用,并无严格划分。旱育秧与传统育秧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节约成本、省水、省种、省秧田、省地膜、省工、省肥,增产效果显著,经济、社会及生态综合效益明显。与水育秧相比,旱育秧秧苗素质大大提高,具体表现为:秧苗素质好、出苗快、成苗率高,出叶慢,秧苗壮,根系发达、吸收功能强;抗逆能力强;返青快,分蘖力强;播栽期提前、成熟期提早;成穗率提高、穗大粒多。因此,旱育秧技术是当前水稻种植地区首选的育秧技术。
以旱育秧方式育秧,由于水气比例的变化,导致了秧苗根系环境的变化,原本水育秧的厌氧条件发生了转变,病虫害的种类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与水育秧相比,旱育秧根系细长,易造成伤口,透气良好的环境下病菌繁殖较快,更易造成幼苗染病。因此,旱育秧苗二化螟、三化螟病害及减轻,恶苗病、立枯病发病率成倍增加,尤其是立枯病极易爆发。
目前,还未有将恶霉灵、烯丙苯噻唑和腐植酸钠联合作为水稻育秧基质消毒液的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水稻育秧基质消毒液,不仅能有效地控制秧苗病害,提供秧苗期所需的营养元素,且能够达到省时省工的目的。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水稻育秧基质消毒液,有效成分由腐殖酸钠、烯丙苯噻唑和噁霉灵按照重量比例20-30:1-2:3-4组成。
作为最优方案,所述的噁霉灵、烯丙苯噻唑和腐殖酸的重量比例为30:1: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将噁霉灵、烯丙苯噻唑、腐殖酸按特定的比例混配对立枯病菌的抑制增效作用明显,不仅防控效果好,且有利于减少农药施用量和降低农药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所述的百分比除特殊声明外,均为重量百分比。
一、噁霉灵、烯丙苯噻唑和腐殖酸及复配剂对水稻立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经预试确定各药剂有效抑制浓度范围后,将噁霉灵、烯丙苯噻唑和腐殖酸及其混配剂按有效成分含量梯度系列稀释5个浓度,设清水对照。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进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药剂对水稻立枯病的毒力。72h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处理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
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机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求得毒力回归方程(y=a+bx),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剂的EC50值。
根据孙云沛法的共毒系数法(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供试药剂 配比 EC50(mg/L) 共毒系数(CTC) 噁霉灵(A) / 9.01 / 烯丙苯噻唑(B) / 1.57 / 腐殖酸(C) / 2.45 A:B:C 20:1:3 4.53 129.8 A:B:C 20:1:4 4.26 130.7 A:B:C 20:2:3 3.67 144.4 A:B:C 20:2:4 4.15 122.2 A:B:C 30:1:3 3.68 178.0 A:B:C 30:2:4 3.26 177.1 A:B:C 30:1:4 3.40 183.8 A:B:C 30:2:3 4.65 129.2 A:B:C 30:3:3 7.82 71.2
测定结果表明,噁霉灵、烯丙苯噻唑和腐殖酸的重量比例为30:3:3时,呈拮抗作用;其他重量比时,显示为增效作用,其中重量比例为30:1:4增效作用最明显。
二、应用实施例
(1)产品的制备:
试验组1:腐殖酸钠1.5%,烯丙苯噻唑0.05%,噁霉灵0.2%,腐殖酸4%,水补足100%。
试验组2:腐殖酸钠1%,烯丙苯噻唑0.1%,噁霉灵0.15%,水补足100%。
试验组3:腐殖酸钠1.5%,烯丙苯噻唑0.05%,噁霉灵0.2%,水补足100%。
试验组4:腐殖酸钠1%,烯丙苯噻唑0.05%,噁霉灵0.15%,水补足100%。
对照组1:腐殖酸钠1.5%,烯丙苯噻唑0.15%,噁霉灵0.15%,水补足100%。
对照组2:清水对照。
(2)应用方法
试验分为上述7个处理,每个处理播种时所采用的育秧基质均混入了水稻立枯病菌。播种后,试验组1-4及对照组1兑水300倍喷淋基质,刚好淋湿为止。对照组2直接喷淋基质,刚好淋湿为止。
各处理育秧期间统一管理,不再使用任何农药。
(3)试验结果
播种后15天,结合秧苗立枯病高发期结果调查,计算立枯病防治效果及秧苗最终成苗率,结果统计如下表所示:
处理组 发病率(%) 防治效果(%) 成苗率(%) 试验组1 2.27 91.16 96.47 试验组2 3.58 86.05 95.16 试验组3 3.14 87.77 93.22 试验组4 2.66 89.64 93.15 对照组1 26.15 -1.87 68.39 对照组2 25.17 / 67.42
从试验结果中可以看出,试验组1-4对秧苗立枯病增效明显,既减少有效成分的使用量,又表现出了优于对照组1的田间效果,有助于减少农药使用成本。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一种水稻育秧基质消毒液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wlzph.com.cn/zp/1718739442a506873.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