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866648

本发明涉及一种仿真天然林的人工混交林造林设计与间伐经营方法,针对无林地地上人工造林的问题,仿真当地天然林观测成果,利用逐年分龄级间伐技术,解决人工造林龄级单一的问题,达到造林过程中土地利用最大化,实现人工林最佳造林模式,达到造林周期短,年度收获量大的目的,并实现可持续经营。

1.一种仿真天然林的人工混交林造林设计与间伐经营方法,其特征是:针对无林地地上人工造林的问题,仿真当地天然林观测成果,利用逐年分龄级间伐技术,解决人工造林龄级单一的问题,达到造林过程中土地利用最大化,实现人工林最佳造林模式和可持续经营,具体方法如下:首先,设计林分造林树种为点状混交,确定最佳混交比k;依据经验或模型,将造林树种分成三个龄级I、II、III,确定各龄级最佳密度N、N、N,根据10/N确定各龄级株行距a,按照均匀分布原则设计出造林区树木坑位,并按相关要求造林;初始造林时每个树种按密度N栽植I龄级,当树木生长到下一个龄级后,进行间伐或移栽,在第I龄级生长到II龄级时,林分有II龄级树木密度N,间伐n=N/3+2(N-N)/3,补植N/3的I龄级树木;当林分中II龄级生长到III龄级时,林分结构为II龄级N/3,III龄级2N/3,间伐n=(N-N)/3,n=N/3+(N-N)/3,依I龄级要求补植N/3,林分的龄级结构处于最优状态,三个龄级密度达到最优N、N、N,混交比为k,在第III龄级起伐时间点上,进行择伐或移植n=N/3,n=(N-N)/3,n=(N-N)/3,依I龄级要求补植N/3,由此林分进入可持续经营阶段,各龄级树木达到理想径阶、最佳密度,林分也达到最佳混交度。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仿真天然林的人工混交林造林设计与间伐经营方法,针对无林地地上人工造林的问题,仿真当地天然林观测成果,利用逐年分龄级间伐技术,解决人工造林龄级单一的问题,达到造林过程中土地利用最大化,实现人工林最佳造林模式,达到造林周期短,年度收获量大的目的,并实现可持续经营。

二、技术背景

森林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部分,在以往的空地人工造林的模式中,将林地分为几块,在其中一块上栽植,成熟后再进行移植造林,这种造林周期长,投入大,年度收获的林木材积小,造林地的土地利用率低。

因此,针对一些无林地地人工造林中人力物力需求高、造林周期长、土地利用率低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无林地人工造林条件下,利用不同径阶林木间伐的方法,通过对造林地各径阶林木密度的要求,推算出每个间伐时间,间伐数量和径阶分布,合理的进行配植间距的控制,防止出现间距过小树木过密的现象,也要避免出现一大块土地上树木稀少的状况,以便于保证幼林及时郁闭,从而减少幼林抚育年限和次数,进而减少造林成本。实现人工造林周期短、大小比优、年收获量大的方法。该方法造林速度快,省时省力,成本低,林分混交度和大小比优,年度收获量大、对土地的利用充分。

三、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人工最佳造林模式,提高造林效率和收获量,提出一种仿真现有林分分布的森林营造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1.首先,设计林分造林树种为点状混交,确定最佳混交比k0;依据经验或模型,依据经验模型和当地天然林观测成果,将造林树种分成三个龄级I、II、III,确定各龄级最佳密度N1、N2、N3;根据104/Ni确定各龄级株行距ai,按照均匀分布原则设计出造林区树木坑位,并按相关要求造林;初始造林时每个树种按密度N1栽植I龄级,当树木生长到下一个龄级后,进行间伐或移栽,在第I龄级生长到II龄级时,林分有II龄级树木密度N1,间伐nII伐=N1/3+2(N1-N2)/3,补植N1/3的I龄级树木;当林分中II龄级生长到III龄级时,林分结构为I龄级N2/3,III龄级2N2/3,间伐nII伐=(N1-N2)/3,nIII伐=N2/3,nIII伐=(N2-N3)/3,依I龄级要求补植N1/3,林分的龄级结构处于最优状态,三个龄级密度达到最优N1、N2、N3,混交比为k0;在第III龄级起伐时间点上,进行择伐或移植nIII伐=N3/3,nII伐=(N2-N3)/3,nI伐=(N1-N2)/3,依I龄级要求补植N1/3,由此林分进入可持续经营阶段,各龄级树木达到理想径阶、最佳密度,林分也达到最佳混交度。

本项发明与现有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①针对空地人工造林中人力物力需求高、造林周期长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人工林最佳造林模式与可持续精细经营技术,为无林地的人工造林提供了更为有效地模式。

②利用利用不同径阶林木间伐的方法,通过对造林地各径阶林木密度的要求,推算出每个间伐时间,问伐数量和径阶分布,合理的进行配植间距的控制,异龄、混交林处于整体上苗积最大,造林投入少,收获大;年度均收获最大材积。

四、具体实施方式:

(1)在无林地人工造林条件,首先,设计林分造林树种为点状混交,确定最佳混交比k0;依据经验或模型,依据经验模型和当地天然林观测成果,将造林树种分成三个龄级I、II、III,确定各龄级最佳密度N1、N2、N3。

(2)根据104/Ni确定各龄级株行距ai,按照均匀分布原则设计出造林区树木坑位,并按相关要求造林。

(3)造林第一年,根据N1确定栽植数量,在无林地中栽植I龄级的树苗,抚育树苗,确保成活率;当I龄级林木生长到II龄级时,进行间伐,此时林分结构为II龄级树木密度N1,间伐nII伐=N1/3+2(N1-N2)/3,并补植N1/3的I龄级树木;

当林分中II龄级生长到III龄级时,林分结构为I龄级N2/3,III龄级2N2/3,进行间伐,nII伐=(N1-N2)/3,nIII伐=N2/3,nIII伐=(N2-N3)/3,并依I龄级要求补植N1/3,林分的龄级结构达到最优状态,三个龄级密度达到最优N1、N2、N3,混交比为k0;

在第III龄级起伐时间点上,进行择伐或移植,nIII伐=N3/3,nII伐=(N2-N3)/3,nI伐=(N1-N2)/3,依I龄级要求补植N1/3,由此林分进入可持续经营阶段,各龄级树木均达到理想径阶、最佳密度,林分也达到最佳混交度。

本文标签: 混交林天然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