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866648

一种全自动锅式炒干机茶叶生产线,包括送料装置、锅式炒干机和出料装置,锅式炒干机由机架、锅体、炒手、加热装置组成,锅体的一侧与机架铰接,与该铰接的位置相匹配,锅体的另一侧经可升降式支撑臂连接在机架上。本实用新型对锅式炒干机的锅体连接结构改进后,由支撑臂自动控制锅体升降出茶,再匹配相应的进出料装置,实现了锅式炒干机的自动化生产。

1.一种全自动锅式炒干机茶叶生产线,其特征是:包括按工艺流程排列的送料装置(1)、锅式炒干机(2)和出料装置(3),锅式炒干机(2)由机架(22)、锅体(23)、炒手(231)、加热装置组成,锅体(23)的一侧与机架(22)铰接,与该铰接的位置相匹配,锅体(23)的另一侧经可升降式支撑臂(232)连接在机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叶生产线,其特征是:所述送料装置(1)由斜输机(1a)、计量斗(1b)和往复平输机(1c)串接而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叶生产线,其特征是:所述铰接的位置设置在机架(22)的上端,所述可升降式支撑臂(232)为液压气缸。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茶叶加工装置,尤其属于一种全自动锅式炒干机茶叶生产线。

背景技术

在本实用新型作出之前,未见有锅式炒干机茶叶生产线公开使用或报道。实践中,即使有所谓的生产系统,通常也只是由分体且独立工作的送料装置、锅式炒干机和出料装置若干只单机集中在一起使用而异,相互之间难以形成自动化生产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炒干机的出料必须由人工操作完成,因此,费时费力效率低,严重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全自动锅式炒干机茶叶生产线,该生产线与现有的锅式炒干机单机,或上述所谓的生产系统相比,具有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茶叶品质好的显著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这种全自动锅式炒干机茶叶生产线,包括送料装置、锅式炒干机和出料装置,锅式炒干机由机架、锅体、炒手、加热装置组成,锅体的一侧与机架铰接,与该铰接的位置相匹配,锅体的另一侧经可升降式支撑臂连接在机架上。

作为优选,所述送料装置由斜输机、计量斗和往复平输机串接而成。

具体实施时,所述铰接的位置设置在机架的上端,所述可升降式支撑臂为液压缸。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对锅式炒干机的锅体连接结构改进后,由支撑臂自动控制锅体升降出茶,再匹配相应的进出料装置,实现了锅式炒干机的自动化生产。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整体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锅式炒干机的一个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送料装置1,斜输机1a,计量斗1b,往复平输机1c,锅式炒干机2,分料斗21,机架22,锅体23,炒手231,可升降式支撑臂232,铰链233,出料装置3,振动槽3a,风机3b。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该机依次由送料装置1、锅式炒干机2和出料装置3按序组成。送料装置1由斜输机1a、计量斗1b和往复平输机1c顺次排列,计量斗1b位于斜输机1a坡顶,负责按时按量向往复平输机1c送料带输送料叶。锅式炒干机2位于往复平输机1c的下方,它由机架22,以及设置相应位置上的分叶斗21、锅体23及其炒手231和加热装置等部件组成。分料斗21的数量与机架中部的锅体23数量相一致(数量可按需设定)。

本实用新型关键创新之处是对锅式炒干机2锅体的连接结构进行了改进。图2中:锅体23的一侧(一般应选择上侧)与机架22经铰接件233相连接,与该铰接的位置相匹配,锅体23的另一侧(即下侧)经可升降式支撑臂232连接在机架22上,可升降式支撑臂232可选用液压气缸。

作业时,待加工料叶由送料装置1的斜输机1a、计量斗1b、往复平输机1c送至锅式炒干机2的每只分料斗21内,再由分料斗21送入锅体23中。待茶叶炒制好后,设定程序控制出料装置3的可升降式支撑臂232动作,使锅体23向振动槽3a翻转,通过振动槽3a和风机3b实现输送和冷却,茶叶被输往下一道制茶工序。

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思路,任何受其启发而作出的简单变形结构,都应纳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文标签: 全自动茶叶生产线锅式炒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