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866648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保持自然透气状态且防渗水的种植大棚,涉及果蔬栽培设施技术领域,该实用新型不需要人工实时监控以及依靠电器设备维持,就能够保证大棚内空气流通,同时也能够防止雨季天气中拱棚连接处渗水,不需要工人高频率、大强度的打开和关闭通风口,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所述拱棚薄膜上的雨水以及集水膜(12)上的雨水汇集到集水槽(10)中,并引至两端排放,由于拱棚侧面开设的通风口的投影面积位于所述集水膜(12)上,且边缘没有超过集水膜(12),因此雨水不会进入棚内,同时,该通风口与集水膜(12)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留有一定的空间,能够实时的通风透气,调节棚内的温度和湿度。
1.一种能够保持自然透气状态且防渗水的种植大棚,包括弧形拱杆(1)、吊杆(2)、主立柱(3)、侧立柱(4)以及横梁(5),其中弧形拱杆(1)的数量根据大棚的纵向长度进行等分设置,每间隔4-6根弧形拱杆(1)设置一根横梁(5)以及相对应的吊杆(2)以及主立柱(3)、侧立柱(4),所述主立柱(3)和侧立柱(4)的底部设置基座,在所述弧形拱杆(1)上设置将弧形拱杆(1)等分的纵向杆(6),在纵向杆(6)与横梁(5)之间连接有吊杆(2),弧形拱杆(1)在两端与所述横梁(5)相交,其特征在于:在靠近所述弧形拱杆(1)与横梁(5)交接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悬空纵向杆(7),该悬空纵向杆(7)与大棚的纵向距离等长,其端部设置短吊杆(8)向下与横梁(5)相连,间隔2-3根弧形拱杆(1)设置一根短吊杆(8)向上与弧形拱杆(1)相连,然后间隔2-3根弧形拱杆(1)设置一根短吊杆(8)向下与对应的横梁(5)相连,如此循环;同时,所述悬空纵向杆(7)的斜上方、靠近弧形拱杆(1)与横梁(5)交接点的一侧,在所述弧形拱杆(1)上,与其垂直相交设置有一根独立纵向杆(9),该独立纵向杆(9)与所述悬空纵向杆(7)横向间距的垂直投影宽度,占所述悬空纵向杆(7)到弧形拱杆(1)与横梁(5)交接点距离的1/3-1/2,同时,该独立纵向杆(9)到大棚另一侧纵向杆(6)之间沿所述弧形拱杆(1)铺设固定有独立薄膜(11);在拱棚连接处下侧设置有集排水装置,包括设置在主立柱(3)上端、敞口向上、截面为上宽下窄等腰梯形的集水槽(10),所述集水槽(10)对应的两条斜边(101)外设置有倾斜角度大于该斜边(101)的折边(102);另外在集水槽(10)任意一侧斜边(101)上,与所述折边(102)交接处偏下位置,设置有薄膜固定槽钢(103)以及卡条(104);在所述集水槽(10)任意一侧斜边(101)上,与弧形拱杆(1)一一对应设置有套管(105),所述弧形拱杆(1)按照位置对应的原则分别套装在套管(105)内;所述悬空纵向杆(7)到弧形拱杆(1)与横梁(5)交接点之间设置有独立的集水膜(12),集水膜(1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悬空纵向杆(7)上,另一端覆盖集水槽(10)的折边(102)后被卡条(104)压紧在所述固定槽钢(103)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够保持自然透气状态且防渗水的种植大棚,其特征在于,在集水槽(10)两侧斜边(101)上设置拉杆(10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够保持自然透气状态且防渗水的种植大棚,其特征在于,将集水槽(10)设置为两侧均连接拱棚,即,在集水槽(10)的两侧斜边(101)上,与所述折边(102)交接处偏下位置,设置有薄膜固定槽钢(103)以及卡条(104)。 4.根据权利要求1、2、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能够保持自然透气状态且防渗水的种植大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集水槽(10)的两侧斜边(101)上,与弧形拱杆(1)一一对应设置有套管(105),所述弧形拱杆(1)按照位置对应的原则分别套装在套管(105)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果蔬栽培设施,尤其涉及一种自然透气且防渗水的种植大棚。
背景技术
大棚是以钢管为主材的整体结构种植大棚,其有效解决了大面积种植作物冬春季的保温问题;但是到了夏秋季,大棚内的温度高、空气湿度大,人们工作环境差,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尤其在雨季,棚内湿度极高,由于通风和植物呼吸蒸腾作用等因素,室内的温室和湿度均比室外高,这种环境直接影响了温室内农作物的正常呼吸和蒸腾作用,非常容易导致作物染病,更严重的会导致农作物热死或闷死,因此,棚内需采取有效的降温除湿措施,迅速降温并保持有利于培植物生长的恒定温度显得更为重要。
目前,现有的大棚降温除湿措施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效果不佳、有的成本高、能耗大,有的设置存在污染,但是更多的需要人员根据气候情况手动进行大棚通风口的开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是在夏秋季阵雨频发的时间段,经常出现一阵雨一阵太阳的情况,有时甚至刚打开透气口,又开始下雨,劳动强度极大。
目前,大棚透气降温措施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采用强制风冷措施,在大棚一侧安设有风机,但是这种方法降温缓慢、恒温性能差、且成本高,并且这种方法不适用于高温高湿的气候,因为湿度越大,其降温效果越差,特别是当湿度大于90%的条件下,几乎不起任何作用,进而影响植株的蒸腾作用。
例如“节能型温控降温设备201110329441.2”,其公开了包括风机、上水管、水泵、蓄水池;水泵将水从蓄水池中经上水管泵至淋水管,部分水从淋水管的喷水口喷淋至湿帘顶部,其余水从回水管流回蓄水池,循环利用,被喷淋至湿帘顶部的水沿着湿帘均匀下流,由另一侧的风机抽吸排出室内空气,该装置无法去除大棚内潮湿的空气,影响作物生长。
还有一种方式是在大棚的顶拱下端设置专门的排气通风区域,采用手动或电机收卷的方式,将一部分薄膜收卷起来,实现棚内通风降温,但这种方式的难点在于各个单体拱棚连接处的设置,如果采用全部封闭的形式不利于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调节,但如果将单体拱棚连接处分开的话,一旦下雨,雨水会从连接处进入棚内,会造成棚内土壤含水量过多和空气湿度过大,引起作物发生各种霉病,这对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是无益的;另外,单体拱棚连接处需要频繁开启,连接配合容易出现问题,造成漏水、漏风等缺陷。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不需要人工实时监控以及依靠电器设备维持,就能够保证大棚内空气流通,使其在高温天气内避免高温高湿影响作物生长,同时也能够防止雨季天气中,拱棚连接处渗水造成棚内湿度过大引起作物发生各种霉病,不需要工人高频率、大强度的打开和关闭通风口,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能够保持自然透气状态且防渗水的种植大棚,包括弧形拱杆1、吊杆2、主立柱3、侧立柱4以及横梁5,其中弧形拱杆1的数量根据大棚的纵向长度进行等分设置,每间隔4-6根弧形拱杆1设置一根横梁5以及相对应的吊杆2以及主立柱3、侧立柱4,所述主立柱3和侧立柱4的底部设置基座,在所述弧形拱杆1上设置将弧形拱杆1等分的纵向杆6,在纵向杆6与横梁5之间连接有吊杆2,弧形拱杆1在两端与所述横梁5相交,其特征在于:在靠近所述弧形拱杆1与横梁5交接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悬空纵向杆7,该悬空纵向杆7与大棚的纵向距离等长,其端部设置短吊杆8向下与横梁5相连,间隔2-3根弧形拱杆1设置一根短吊杆8向上与弧形拱杆1相连,然后间隔2-3根弧形拱杆1设置一根短吊杆8向下与对应的横梁5相连,如此循环;同时,所述悬空纵向杆7的斜上方、靠近弧形拱杆1与横梁5交接点的一侧,在所述弧形拱杆1上,与其垂直相交设置有一根独立纵向杆9,该独立纵向杆9与所述悬空纵向杆7横向间距的垂直投影宽度,占所述悬空纵向杆7到弧形拱杆1与横梁5交接点距离的1/3-1/2,同时,该独立纵向杆9到大棚另一侧纵向杆6之间沿所述弧形拱杆1铺设固定有独立薄膜11;
在所述拱棚连接处下侧设置有集排水装置,包括设置在主立柱3上端、敞口向上、截面为上宽下窄等腰梯形的集水槽10,所述该集水槽10对应的两条斜边101外设置有倾斜角度大于该斜边101的折边102;另外在集水槽10任意一侧斜边101上,与所述折边102交接处偏下位置,设置有薄膜固定槽钢103以及卡条104。
在所述集水槽10任意一侧斜边101上,与弧形拱杆1一一对应设置有套管105,所述弧形拱杆1按照位置对应的原则分别套装在套管105内。
所述悬空纵向杆7到弧形拱杆1与横梁5交接点之间设置有独立的集水膜12,集水膜1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悬空纵向杆7上,另一端覆盖集水槽10的折边102后被卡条104压紧在所述固定槽钢103内。
为提高集水槽10的强度,在其两侧斜边101上设置拉杆106,使其不易变形。
为提高连栋大棚的拱数,将集水槽10设置为两侧均连接拱棚,即,在集水槽10的两侧斜边101上,与所述折边102交接处偏下位置,设置有薄膜固定槽钢103以及卡条104。
以及,在所述集水槽10的两侧斜边101上,与弧形拱杆1一一对应设置有套管105,所述弧形拱杆1按照位置对应的原则分别套装在套管105内。
所述拱棚薄膜上的雨水以及集水膜12上的雨水汇集到集水槽10中,并引至两端排放,由于拱棚侧面开设的通风口的投影面积位于所述集水膜12上,且边缘没有超过集水膜12,因此雨水不会进入棚内,而是汇集到集水膜12上而进入集水槽10中,同时,该通风口与集水膜12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留有一定的空间,能够实时的通风透气,调节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从而实现不需要人工实时监控以及依靠电器设备维持,就能够保证大棚内空气流通,使其在高温天气内避免高温高湿影响作物生长,同时也能够防止雨季天气中,拱棚连接处渗水造成棚内湿度过大引起作物发生各种霉病,不需要工人高频率、大强度的打开和关闭通风口,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所述种植大棚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所述种植大棚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2所述种植大棚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2所述种植大棚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集水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集水槽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弧形拱杆1、吊杆2、主立柱3、侧立柱4、横梁5、纵向杆6、悬空纵向杆7、短吊杆8、独立纵向杆9、集水槽10、斜边101、折边102、固定槽钢103、卡条104、套管105、拉杆106、独立薄膜11、集水膜12。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2、5、6所示, 本实施例所述一种能够保持自然透气状态且防渗水的种植大棚,包括弧形拱杆1、吊杆2、主立柱3、侧立柱4以及横梁5,其中弧形拱杆1的数量根据大棚的纵向长度进行等分设置,每间隔4根弧形拱杆1设置一根横梁5以及相对应的吊杆2以及主立柱3、侧立柱4,所述主立柱3和侧立柱4的底部设置基座,在所述弧形拱杆1上设置将弧形拱杆1等分的纵向杆6,在纵向杆6与横梁5之间连接有吊杆2,弧形拱杆1在两端与所述横梁5相交,在靠近所述弧形拱杆1与横梁5交接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悬空纵向杆7,该悬空纵向杆7与大棚的纵向距离等长,其端部设置短吊杆8向下与横梁5相连,间隔2根弧形拱杆1设置一根短吊杆8向上与弧形拱杆1相连,然后间隔2根弧形拱杆1设置一根短吊杆8向下与对应的横梁5相连,如此循环;同时,所述悬空纵向杆7的斜上方、靠近弧形拱杆1与横梁5交接点的一侧,在所述弧形拱杆1上,与其垂直相交设置有一根独立纵向杆9,该独立纵向杆9与所述悬空纵向杆7横向间距的垂直投影宽度,占所述悬空纵向杆7到弧形拱杆1与横梁5交接点距离的1/3,同时,该独立纵向杆9到大棚另一侧纵向杆6之间沿所述弧形拱杆1铺设固定有独立薄膜11。
在所述拱棚连接处下侧设置有集排水装置,包括设置在主立柱3上端、敞口向上、截面为上宽下窄等腰梯形的集水槽10,所述该集水槽10对应的两条斜边101外设置有倾斜角度大于该斜边101的折边102;另外在集水槽10任意一侧斜边101上,与所述折边102交接处偏下位置,设置有薄膜固定槽钢103以及卡条104。
在所述集水槽10任意一侧斜边101上,与弧形拱杆1一一对应设置有套管105,所述弧形拱杆1按照位置对应的原则分别套装在套管105内。
所述悬空纵向杆7到弧形拱杆1与横梁5交接点之间设置有独立的集水膜12,集水膜1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悬空纵向杆7上,另一端覆盖集水槽10的折边102后被卡条104压紧在所述固定槽钢103内。
为提高集水槽10的强度,在其两侧斜边101上设置拉杆106,使其不易变形。
实施例2
如图3、4、5、6所示, 本实施例所述一种能够保持自然透气状态且防渗水的种植大棚,其结构与实施例1所述基本一致,区别在于:为提高连栋大棚的拱数,将集水槽10设置为两侧均连接拱棚,即,在集水槽10的两侧斜边101上,与所述折边102交接处偏下位置,设置有薄膜固定槽钢103以及卡条104。
以及,在所述集水槽10的两侧斜边101上,与弧形拱杆1一一对应设置有套管105,所述弧形拱杆1按照位置对应的原则分别套装在套管105内。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一种能够保持自然透气状态且防渗水的种植大棚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wlzph.com.cn/zp/1720658054a528337.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