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866648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防治介壳虫的药物组合物。所述药物包括噻虫嗪和溴氰菊酯,所述噻虫嗪和溴氰菊酯原药的混配体积比为17:7、15:8或者11:9。本发明通过特定比例的混合,可以将噻虫嗪和溴氰菊酯两种药物对介壳虫的毒力效果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而从实现高效防治介壳虫的作用。而且,将两种药物配合使用,可以降低药物的使用浓度,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对植物的危害。
1.一种防治介壳虫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噻虫嗪和溴氰菊酯,所述噻虫嗪和溴氰菊酯原药的混配体积比为17:7、15:8或者11: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介壳虫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噻虫嗪和溴氰菊酯原药的混配体积比为15:8。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治介壳虫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0~5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效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20~30%。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剂型包括乳油、微乳剂、水乳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和水分散粒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防治介壳虫的药物组合物。
背景技术
介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南方重于北方,北方温室内花木危害也很重,是最常见且难防治的害虫。在数百种介壳虫中,危害较重的有50多种。危害轻的花木生长不良,叶片发黄,提早落叶落果,危害重的部分枝梢渐枯死,最后全株死亡。介壳虫排出的蜜露还会诱发煤污病,枝叶表面布满黑霉层,阻碍光合作用,降低观赏价值。
介壳虫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1、加强植物检疫:在自然情况下,介壳虫活动性小,其自身传播扩散能力有限,分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生产的发展,花卉交换、调运频繁,人为和远距离传播病虫害的机会日益增多。检疫工作规定花卉不带危险性病虫(含各种繁殖材料)方可运输。如发现病虫,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消灭,防止进一步传播扩散。2、人工防治:在栽培花卉的过程中,发现有个别枝条或叶片有介壳虫,可用软刷轻轻刷除,或结合修剪,剪去虫枝、虫叶。要求刷净、剪净、集中烧毁,切勿乱扔。3、药剂防治:根据介壳虫的各种发生情况,在若虫盛期喷药。因此时大多数若虫多孵化不久,体表尚未分泌蜡质,介壳更未形成,用药仍易杀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可用40%乐果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500倍液,或255亚胺硫磷10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喷雾。4、保护和利用天敌:如捕食吹绵蚧的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寄生盾蚧的金黄蚜小蜂、软蚧蚜小蜂、红点唇瓢虫等都是有效天敌,可以用来控制介壳虫的危害,应加以合理的保护和利用。目前介壳虫的防治方法主要还是化学药剂防治,这些药剂虽然有些杀虫效果比较好,但是药物本身的毒力比较大,会有很大的农药残留,有些药剂虽然农药残留少,但是药效却又达不到显著性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缺乏有效防治介壳虫的药物的缺陷,提供一种高效防治介壳虫的药物组合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防治介壳虫的药物组合物,包括噻虫嗪和溴氰菊酯,所述噻虫嗪和溴氰菊酯原药的混配体积比为17:7、15:8或者11:9。
本发明通过实验发现,噻虫嗪和溴氰菊酯单独对介壳虫都有一定的杀害作用,但是如果将两者按照特定的比例混合,会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但是如果不按照这个特定比例混合,只能起到效果叠加的作用。
优选地,所述噻虫嗪和溴氰菊酯原药的混配体积比为15:8。本发明研究发现,当噻虫嗪和溴氰菊酯的混配体积比为15:8时,两者的协同增效结果最显著。
优选地,所述有效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0~50%。
更优选地,所述的有效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20~30%。
优选地,所述的组合物剂型包括乳油、微乳剂、水乳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和水分散粒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特定比例的混合,可以将噻虫嗪和溴氰菊酯两种药物对介壳虫的毒力效果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而从实现高效防治介壳虫的作用。而且,将两种药物配合使用,可以降低药物的使用浓度,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对植物的危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思路,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任何形式的限定。除非特别说明,实施例中采用的试剂、方法和设备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试剂、方法和设备。
除非特别说明,以下实施例所用饲料原料、试剂和材料均为市购。
所述噻虫嗪和溴氰菊酯为普通市售产品,噻虫嗪为96%噻虫嗪原药;溴氰菊酯为97%溴氰菊酯原药。
实施例1
一种防治介壳虫的药物组合物,由噻虫嗪和溴氰菊酯组成,所述噻虫嗪和溴氰菊酯的混配体积比为1:5;噻虫嗪为96%噻虫嗪原药;溴氰菊酯为97%溴氰菊酯原药。
实施例2
一种防治介壳虫的药物组合物,由噻虫嗪和溴氰菊酯组成,所述噻虫嗪和溴氰菊酯的混配体积比为17:7;噻虫嗪为96%噻虫嗪原药;溴氰菊酯为97%溴氰菊酯原药。
实施例3
一种防治介壳虫的药物组合物,由噻虫嗪和溴氰菊酯组成,所述噻虫嗪和溴氰菊酯的混配体积比为15:8;噻虫嗪为96%噻虫嗪原药;溴氰菊酯为97%溴氰菊酯原药。
实施例4
一种防治介壳虫的药物组合物,由噻虫嗪和溴氰菊酯组成,所述噻虫嗪和溴氰菊酯的混配体积比为11:9;噻虫嗪为96%噻虫嗪原药;溴氰菊酯为97%溴氰菊酯原药。
实施例5
一种防治介壳虫的药物组合物,由噻虫嗪和溴氰菊酯组成,所述噻虫嗪和溴氰菊酯的混配体积比为27:5;噻虫嗪为96%噻虫嗪原药;溴氰菊酯为97%溴氰菊酯原药。
实施例6
将实施例1~5所示不同比例配方的药物组合物用于杀介壳虫试验,每个配方药物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40头介壳虫。
药物使用方法:
准确称取一定量供试药剂原药(实施例1~5所示不同比例配方的药物组合物)并用少量丙酮溶解,然后用丙酮定容至100mL,得浓度为10000mg/L的原药溶液的母液。然后用0.1%TritonX-100水溶液逐级稀释得到相应浓度的溶液。
药物处理介壳虫的方法为:选取一定数量介壳虫放入按试验设计准备好的药液中浸泡10秒,取出后迅速用吸水纸将虫体上的药液吸干,将介壳虫放在保温室中正常饲养。
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调查方法和分级标准:药物处理后24h进行调查,本试验共调查1次。调查时用0号毛笔尖轻触蚜虫腹部,不动则视为死亡。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校正死亡率按公式(1)和(2)计算,单位为百分率(%)。
(1)
(2)
使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处理得到各药剂的LC50、LC90、95%置信区间、b值、对数浓度(x)与死亡机率值(y)的直线回归方程等。
共毒系数(CTC值)按公式(3)、(4)和(5)计算。
(3)
混剂的理论毒力指数(TTI)=A剂的毒力指数×A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B剂的毒力指数×B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4)
(5)
结果与分析:实施例1-5所示不同比例的药物组合物对介壳虫的致死效果如表1~4所示。
表1噻虫嗪对介壳虫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表2溴氰菊酯对介壳虫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表3噻虫嗪、溴氰菊酯对介壳虫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表4噻虫嗪和溴氰菊酯对介壳虫的室内配方筛选试验结果
从表1~4的结果可以看出供试药剂噻虫嗪和溴氰菊酯处理介壳虫24h后的毒力方程分别为y=4.46257+1.47186x和y=1.18493+1.91526x,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2.41751mg/L和90.0527mg/L。两种原药按不同比例制成的5个配比的致死中浓度LC50大小比较:噻虫嗪:溴氰菊酯=1:5>噻虫嗪:溴氰菊酯=17:7>噻虫嗪:溴氰菊酯=27:5>噻虫嗪:溴氰菊酯=15:8>噻虫嗪:溴氰菊酯=11:9。噻虫嗪:溴氰菊酯=1:5和噻虫嗪:溴氰菊酯=27:5的共毒系数分别为为116.49和105.43,复配效应为相加作用;噻虫嗪:溴氰菊酯=17:7、噻虫嗪:溴氰菊酯=15:8和噻虫嗪:溴氰菊酯=11:9配比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35.90、189.86和166.04,均大于120,复配效应为增效作用,其中噻虫嗪:溴氰菊酯=15:8共毒系数最大,为189.86,增效作用最明显。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一种防治介壳虫的药物组合物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wlzph.com.cn/zp/1720276998a520935.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