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866648

本发明涉及茶叶生产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株茶的加工工艺,它包括采摘、摊青、杀青、冷却、揉捻、去湿、晾干、烘炒和包装步骤;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株茶的加工系统,它包括采摘装置,所述的采摘装置连接到摊青装置,所述的摊青装置连接到杀青装置,所述的杀青装置连接到冷却装置,所述的冷却装置连接到揉捻装置,所述的揉捻装置连接到去湿装置,所述的去湿装置连接到晾干装置,所述的晾干装置连接到烘炒装置,所述的烘炒装置连接到包装装置;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株茶的加工工艺及加工系统,配合能控制热风温度的烘炒装置,通过热风进行烘炒,配合自动翻炒锅,极大的防止了茶叶炒坏的情况,提高株茶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更为环保。

1.一种株茶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①、采摘,通过采摘装置将茶叶从茶树上整片割下;②、摊青,将步骤①采摘好的茶叶放入摊青装置中,平摊2-3cm厚,摊青15-20h;③、杀青,将步骤②摊青后的茶叶放入杀青装置中的杀青筒内,并用300-400℃的高温烘烤,杀青2-4min;④、冷却,将步骤③杀青后的茶叶放入冷却装置中冷却至16-25℃;⑤、揉捻,将步骤④冷却后的茶叶放入揉捻装置中加压揉捻8-12min;⑥、去湿,将步骤⑤揉捻后的茶叶放入去湿装置中,并通过自动风干机将茶叶去除掉20-30%内在水分;⑦、晾干,将步骤⑥去湿后的茶叶放入晾干装置中,用冷风晾干至16-25℃,去除掉4-6%的内在水分;⑧、烘炒,将步骤⑦晾干后的茶叶放入烘炒装置中,并用100-150℃的热风翻炒3h;⑨、包装,将步骤⑧烘炒后的茶叶放入包装装置中进行分包,得到绿茶产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株茶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③杀青步骤中,高温烘烤的同时,往杀青筒内通入120-180℃的热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株茶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⑧烘炒步骤中,茶叶每翻炒1h后需要将茶叶倒出,自然冷却至16-25℃后再倒入翻炒锅进行翻炒。 4.一种株茶的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采摘装置,所述的采摘装置连接到摊青装置,所述的摊青装置连接到杀青装置,所述的杀青装置连接到冷却装置,所述的冷却装置连接到揉捻装置,所述的揉捻装置连接到去湿装置,所述的去湿装置连接到晾干装置,所述的晾干装置连接到烘炒装置,所述的烘炒装置连接到包装装置,所述的烘炒装置为热风烘炒装置,且设置有与热风烘炒配合的自动翻炒锅,所述的热风烘炒装置内设置有热风温度调节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株茶的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杀青装置包括火炉(1),所受的火炉(1)上设置有集热箱(2),所述的集热箱(2)上设置有杀青筒(3),所述的杀青筒(3)外侧安装有抽风机(5),所述的抽风机(5)上方设置有进风口(4),下方连接有通风管(6),所述的通风管(6)穿过集热箱(2),并通入杀青筒(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株茶的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风管(6)在集热箱(2)内层S形或Z字形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株茶的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风管(6)进入到杀青筒(3)中的部位均匀的开设有若干个出风口(601)。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株茶的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风管(6)从集热箱(2)出来到进入杀青筒(3)之间的部位设置有压力控制阀(7)。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株茶的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风管(6)位于杀青筒(3)出口处的部位内部设置有温度感应器(8),所述的温度感应器(8)连接到控制器。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株茶的加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力控制阀(7)为电控压力控制阀(7),且其连接到控制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叶生产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株茶的加工工艺及加工系统。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一种传承几千年茶文化的大国,形成了多种茶系,主要包括红茶、绿茶、黑茶和白茶,这四种茶广受人们喜爱。

绿茶的口味是四种茶中最好的,绿茶的加工包括采摘、摊青、杀青、冷却、揉捻、去湿、晾干、烘炒等步骤,而绿茶又分为春茶和夏茶,夏茶大多叫株茶,采摘的是雨季过后的茶叶,茶质远远不如春茶,因此加工工艺也要比春茶粗造,而现有的株茶加工工艺中,大多都是通过炉火烘炒,烘炒过程中很容易将茶叶炒坏,影响到株茶的产量和质量,进一步降低了株茶的经济效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株茶的加工工艺及加工系统,配合能控制热风温度的烘炒装置,通过热风进行烘炒,配合自动翻炒锅,极大的防止了茶叶炒坏的情况,提高株茶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更为环保。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株茶的加工工艺,它包括如下步骤

①、采摘,通过采摘装置将茶叶从茶树上整片割下;

②、摊青,将步骤①采摘好的茶叶放入摊青装置中,平摊2-3cm厚,摊青15-20h;

③、杀青,将步骤②摊青后的茶叶放入杀青装置中的杀青筒内,并用300-400℃的高温烘烤,杀青2-4min;

④、冷却,将步骤③杀青后的茶叶放入冷却装置中冷却至16-25℃;

⑤、揉捻,将步骤④冷却后的茶叶放入揉捻装置中加压揉捻8-12min;

⑥、去湿,将步骤⑤揉捻后的茶叶放入去湿装置中,并通过自动风干机将茶叶去除掉20-30%内在水分;

⑦、晾干,将步骤⑥去湿后的茶叶放入晾干装置中,用冷风晾干至16-25℃,去除掉4-6%的内在水分;

⑧、烘炒,将步骤⑦晾干后的茶叶放入烘炒装置中,并用100-150℃的热风翻炒3h;

⑨、包装,将步骤⑧烘炒后的茶叶放入包装装置中进行分包,得到绿茶产品。

优选的,步骤③杀青步骤中,高温烘烤的同时,往杀青筒内通入120-180℃的热风。

优选的,步骤⑧烘炒步骤中,茶叶每翻炒1h后需要将茶叶倒出,自然冷却至16-25℃后再倒入翻炒锅进行翻炒。

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为:一种株茶的加工系统,它包括采摘装置,所述的采摘装置连接到摊青装置,所述的摊青装置连接到杀青装置,所述的杀青装置连接到冷却装置,所述的冷却装置连接到揉捻装置,所述的揉捻装置连接到去湿装置,所述的去湿装置连接到晾干装置,所述的晾干装置连接到烘炒装置,所述的烘炒装置连接到包装装置,所述的烘炒装置为热风烘炒装置,且设置有与热风烘炒配合的自动翻炒锅,所述的热风烘炒装置内设置有热风温度调节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杀青装置包括火炉(1),所受的火炉(1)上设置有集热箱(2),所述的集热箱(2)上设置有杀青筒(3),所述的杀青筒(3)外侧安装有抽风机(5),所述的抽风机(5)上方设置有进风口(4),下方连接有通风管(6),所述的通风管(6)穿过集热箱(2),并通入杀青筒(3)。

进一步的,所述的通风管(6)在集热箱(2)内层S形或Z字形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的通风管(6)进入到杀青筒(3)中的部位均匀的开设有若干个出风口(601)。

进一步的,所述的通风管(6)从集热箱(2)出来到进入杀青筒(3)之间的部位设置有压力控制阀(7)。

进一步的,所述的通风管(6)位于杀青筒(3)出口处的部位内部设置有温度感应器(8),所述的温度感应器(8)连接到控制器。

进一步的,所述的压力控制阀(7)为电控压力控制阀(7),且其连接到控制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配合能控制热风温度的烘炒装置,通过热风进行烘炒,配合自动翻炒锅,极大的防止了茶叶炒坏的情况,提高株茶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更为环保。

2、杀青步骤在高温烘烤的同时配合热风通入,可以更好的完成杀青步骤,使茶叶杀青完全。

3、烘炒步骤中有自然冷却步骤,既能够保证良好的烘炒效果,同时还可以防止茶叶被炒坏,进一步提高绿茶的经济效应。

4、采用热风和火炉烘烤配合,这样可以使位于上层的茶叶能够受到热风的影响,这样可是使杀青筒内的茶叶所述的温度基本均匀,即不会烧坏茶叶同时杀青也较为完全。

5、通风管在集热箱内成S形或者Z字形分布,提高了通风管在集热箱内的长度,进而提高了吸进来的风加热路径的长度,提高出风口热风的温度,进而起到更好的杀青效果。

6、多个出风口的设计,可以更好的配合火炉完成绿茶的杀青。

7、压力控制阀的设计,可以控制出风口的风力大小,使其能够起到杀青的效果。

8、温度感应器的设计,可以确保从出风口出来的热风具有120-180摄氏度的温度,可以起到辅助杀青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株茶的加工系统的连接关系图。

图2为杀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B-B的剖视图。

图5为图3中C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所示的文字标注为:1、火炉;2、集热箱;3、杀青筒;4、进风口;5、抽风机;6、通风管;7、压力控制阀;8、温度感应器;601、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的具体结构为:一种株茶的加工系统,它包括采摘装置,所述的采摘装置连接到摊青装置,所述的摊青装置连接到杀青装置,所述的杀青装置连接到冷却装置,所述的冷却装置连接到揉捻装置,所述的揉捻装置连接到去湿装置,所述的去湿装置连接到晾干装置,所述的晾干装置连接到烘炒装置,所述的烘炒装置连接到包装装置,所述的烘炒装置为热风烘炒装置,且设置有与热风烘炒配合的自动翻炒锅,所述的热风烘炒装置内设置有热风温度调节装置。

优选的,所述的杀青装置包括火炉1,所受的火炉1上设置有集热箱2,所述的集热箱2上设置有杀青筒3,所述的杀青筒3外侧安装有抽风机5,所述的抽风机5上方设置有进风口4,下方连接有通风管6,所述的通风管6穿过集热箱2,并通入杀青筒3。

优选的,所述的通风管6在集热箱2内层S形或Z字形分布。

优选的,所述的通风管6进入到杀青筒3中的部位均匀的开设有若干个出风口601。

优选的,所述的通风管6从集热箱2出来到进入杀青筒3之间的部位设置有压力控制阀7。

优选的,所述的通风管6位于杀青筒3出口处的部位内部设置有温度感应器8,所述的温度感应器8连接到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的压力控制阀7为电控压力控制阀7,且其连接到控制器。

杀青装置的工作如下:先使火炉1运作,为杀青筒3提供300-400摄氏度的杀青温度,然后将茶叶放入杀青筒3中,然后再启动抽风机5,使空气从进风口4进入到通风管6中,然后空气进入到集热箱2中,在集热箱2中被加热,当温度感应器8产生感应信号时,传递给控制器,控制控制压力控制阀7通电,当其中的通风管6中的压力达到压力控制阀7设定的压力时,压力控制阀7打通,热气进入到杀青筒3内,并从出风口601出来,辅助对杀青筒3内的茶叶进行杀青。

采用上述加工系统的茶叶具体生产如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株茶的加工工艺,它包括如下步骤

①、采摘,通过采摘装置将茶叶从茶树上整片割下;

②、摊青,将步骤①采摘好的茶叶放入摊青装置中,平摊2cm厚,摊青20h;

③、杀青,将步骤②摊青后的茶叶放入杀青装置中的杀青筒内,并用300℃的高温烘烤,同时往杀青筒内通入180℃的热风,杀青2min;

④、冷却,将步骤③杀青后的茶叶放入冷却装置中冷却至25℃;

⑤、揉捻,将步骤④冷却后的茶叶放入揉捻装置中加压揉捻8min;

⑥、去湿,将步骤⑤揉捻后的茶叶放入去湿装置中,并通过自动风干机将茶叶去除掉30%内在水分;

⑦、晾干,将步骤⑥去湿后的茶叶放入晾干装置中,用冷风晾干至16℃,去除掉6%的内在水分;

⑧、烘炒,将步骤⑦晾干后的茶叶放入烘炒装置中,并用100℃的热风翻炒3h,且每翻炒1h后需要将茶叶倒出,自然冷却至25℃后再倒入翻炒锅进行翻炒;

⑨、包装,将步骤⑧烘炒后的茶叶放入包装装置中进行分包,得到绿茶产品。

实施例2

一种株茶的加工工艺,它包括如下步骤

①、采摘,通过采摘装置将茶叶从茶树上整片割下;

②、摊青,将步骤①采摘好的茶叶放入摊青装置中,平摊3cm厚,摊青15h;

③、杀青,将步骤②摊青后的茶叶放入杀青装置中的杀青筒内,并用400℃的高温烘烤,同时往杀青筒内通入120℃的热风,杀青4min;

④、冷却,将步骤③杀青后的茶叶放入冷却装置中冷却至16℃;

⑤、揉捻,将步骤④冷却后的茶叶放入揉捻装置中加压揉捻12min;

⑥、去湿,将步骤⑤揉捻后的茶叶放入去湿装置中,并通过自动风干机将茶叶去除掉20%内在水分;

⑦、晾干,将步骤⑥去湿后的茶叶放入晾干装置中,用冷风晾干至25℃,去除掉4%的内在水分;

⑧、烘炒,将步骤⑦晾干后的茶叶放入烘炒装置中,并用150℃的热风翻炒3h,且每翻炒1h后需要将茶叶倒出,自然冷却至16℃后再倒入翻炒锅进行翻炒;

⑨、包装,将步骤⑧烘炒后的茶叶放入包装装置中进行分包,得到绿茶产品。

实施例3

一种株茶的加工工艺,它包括如下步骤

①、采摘,通过采摘装置将茶叶从茶树上整片割下;

②、摊青,将步骤①采摘好的茶叶放入摊青装置中,平摊2.5cm厚,摊青18h;

③、杀青,将步骤②摊青后的茶叶放入杀青装置中的杀青筒内,并用350℃的高温烘烤,同时往杀青筒内通入150℃的热风,杀青3min;

④、冷却,将步骤③杀青后的茶叶放入冷却装置中冷却至20℃;

⑤、揉捻,将步骤④冷却后的茶叶放入揉捻装置中加压揉捻10min;

⑥、去湿,将步骤⑤揉捻后的茶叶放入去湿装置中,并通过自动风干机将茶叶去除掉25%内在水分;

⑦、晾干,将步骤⑥去湿后的茶叶放入晾干装置中,用冷风晾干至20℃,去除掉5%的内在水分;

⑧、烘炒,将步骤⑦晾干后的茶叶放入烘炒装置中,并用120℃的热风翻炒3h,且每翻炒1h后需要将茶叶倒出,自然冷却至20℃后再倒入翻炒锅进行翻炒;

⑨、包装,将步骤⑧烘炒后的茶叶放入包装装置中进行分包,得到绿茶产品。

将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生产工艺加工出来的茶叶和现有加工工艺加工出来的茶叶进行对比,茶叶的原料均为雨季后采摘的茶叶,通过对比发现,本发明生产工艺加工出来的茶叶,几乎没有炒坏的情况,同时茶香也更浓一点,因此本发明的生产工艺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株茶生产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雨季后茶叶的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文标签: 加工工艺加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