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866648
一种以油茶果壳为原料生产云耳的方法。具体主要包括:培养基质是由油茶果壳、杂木屑、麦麸、糖、石灰、水组成;将上述各种原料混合搅拌均匀成为混合物料,再将混合物料堆起发酵成为生产用栽培料,然后把栽培料装袋并进行灭菌、接种、培菌管理培养成出耳菌包,出耳菌包通过开孔催耳后进行出耳管理及采收。通过实施本发明,所组成的栽培总原料当中,油茶果壳所占的组份其比例高于70%。同时,用资源丰富的油茶果壳作为原料栽培黑木耳,原料可谓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但可以使资源富集的油茶果壳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提升其自身价值而且可以使森林资源及环境得到保护,意义十分重大。
1.一种以油茶果壳为原料生产云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原料组成及配比:油茶果壳72%、杂木屑20%、麦麸6%、糖1%、石灰1%,水适量;(2)生产方法:将上述各种原料混合搅拌均匀成为混合物料,然后拌入适量的将混合物料的含水量控制在60~65%,同时把混合物料的PH值调整在7.5~8之间;(3)发酵:将混合物料堆起并按常规方法发酵5~8天后即成为生产用栽培料;(4)装袋:袋料栽培云耳所用的栽培袋其规格是17×33cm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将经过发酵的生产用栽培料分装于栽培袋里,装袋时做到边装料边压实,使袋中料松紧适度,料装至栽培袋的2/3时,用绳子扎紧袋口;(5)灭菌:装好料后的栽培袋料要立即按常规方法进行灭菌;(6)接种:将灭好菌的栽培袋料移到接种室或接种箱,在无菌环境下接入菌种质量好、无污染的云耳栽培种;(7)培菌管理:按常规方法把接种后的菌包移到培养室里进行培菌管理;(8)开孔催耳:待菌丝达到生理性成熟时,用刀片在塑料袋四周开若干个“1”或“V”型孔;(9)出耳管理:当开孔的裂缝长出肉瘤状小耳后,把出耳菌包袋悬挂在棚内,并按常规方法进行出尔管理;(10)适时采收:当云耳成熟后,应及时采收;(11)后期管理:每次采收后可停水一周,使菌包干燥,这样可利于袋内菌丝恢复生长,促进下一茬云耳的形成,同时可防止杂菌滋生;按照上述管理方法、方式直至云耳采收过程结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用菌栽培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以油茶果壳为原 料生产云耳的方法。
技术背景
云耳,别名云耳、白木耳、光木耳。野生又可以人工培植,种子实体耳状、 叶状或杯状,薄、边缘波浪状,宽3-10厘米,厚2毫米左右,以侧生的短柄或 狭细的附着部固着于基质上。色泽黑褐,质地柔软呈胶质状,薄而有弹性,湿 润时半透明,干燥时收缩变为脆硬的角质近似革质。味道鲜美,可素可荤,营 养丰富。木耳味甘,性平,能益气强生,有活血效能,并可防治缺铁性贫血等, 具有很多药用功效。可养血驻颜,令人肌肤红润,容光焕发,同时对高血压患 者也有一定帮助。
生长环境是寄生于阴湿、腐朽的树干上。生长于栎、杨、榕、槐等120多 种阔叶树的腐木上,单生或群生。人工培植以椴木的和袋料的为主。
目前,云耳的人工栽培方法有段木栽培与塑料袋代料栽培等多种。
(1)椴木栽培:椴木打孔接种法,这种方法使木段栽培云耳产量大大提高。 但是两三年完成一个周期,绝对产量仍不高,每根1米长、直径为10~13厘米 的优质木段,3年仅产100~150克云耳,还常受自然灾害的侵扰而减产。
(2)塑料袋地栽:这种技术改变了依靠木材生产云耳的历史,使云耳栽培 从林区走向了田间大地。塑料袋地栽云耳耳以木屑、秸杆为原料,利用塑料袋 盛装,每袋装0.5千克干料,经过灭菌、接种、养菌,摆在田间大地、果园林 下出耳。塑料袋地栽云耳技术极大地扩宽了云耳栽培原料与栽培区域,大大缩 短了生产周期,回归自然的栽培方式产品实现天然无公害,更利于规模化、机 械化、标准化生产,发展前景广阔。
总之,不论是采用那种方法,传统的云耳生产方法既毁掉了大量森林资源, 又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产量低、成本高。
目前,通过人工栽培云耳的方法主要有段木栽培和袋料栽培两种。
不论是通过那种方法都需要消耗大量木材,使深林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以油茶果壳为原料生产云耳的方法。具体主要 包括:培养基质是由油茶果壳、杂木屑、麦麸、糖、石灰、水组成;将上述各 种原料混合搅拌均匀成为混合物料,再将混合物料堆起发酵成为生产用栽培料, 然后把栽培料装袋并进行灭菌、接种、培菌管理培养成出耳菌包,出耳菌包通 过开孔催耳后进行出耳管理及采收。通过实施本发明,所组成的栽培总原料当 中,油茶果壳所占的组份其比例高于70%。同时,用资源丰富的油茶果壳作为原 料栽培黑木耳,原料可谓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但可以使资源富集的油茶 果壳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提升其自身价值而且可以使森林资源及环境得到保护, 意义十分重大。
所述的油茶果的外壳俗称茶壳,油茶籽晒干后和果壳之重量比是1∶2,资源 十分丰富,综合利用价值很大。目前,油茶果壳大多是都当作一般燃料烧掉或 任其腐烂作了肥料,利用率很低。当前,在工业领域上,油茶果壳可作为提炼 和制取工业和化工农药等的重要原料,同时提取单宁、糠醛、油茶碳酸钾等。 油茶壳内在工业领域上虽然大有所为,但要实现上述生产条件,需要投入很大 的资金,而且技术很专业、要求亦高。
在油茶产区,人们大多是将堆积如山、资源富集的油茶果壳作为燃料加以 利用,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油茶壳内通过焚烧,工序简单易行,但油茶壳内 的利用率相对等于零,还会造成了大气污染、土壤矿化、火灾事故等大量的社 会、经济和生态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以油茶果壳为原料生产云耳的方法,技术方案中包括如下步骤:
1、原料组成及配比:油茶果壳72%、杂木屑20%、麦麸6%、糖1%、石灰1%, 水适量。
2、混料:将上述各种原料混合搅拌均匀成为混合物料,然后拌入适量的将 混合物料的含水量控制在60~65%,同时把混合物料的PH值调整在7.5~8之间。
3、发酵:将混合物料堆起并按常规方法发酵5~8天后即成为生产用栽培 料。
4、装袋:袋料栽培云耳所用的栽培袋其规格是17×33cm的聚丙烯或聚乙 烯塑料袋;将经过发酵的生产用栽培料分装于栽培袋里,装袋时做到边装料边 压实,使袋中料松紧适度,料装至栽培袋的2/3时,用绳子扎紧袋口。
5、灭菌:装好料后的栽培袋料要立即按常规方法进行灭菌。
6、接种:将灭好菌的栽培袋料移到接种室或接种箱,在无菌环境下接入菌 种质量好、无污染的云耳栽培种。
7、培菌管理:按常规方法把接种后的菌包移到培养室里进行培菌管理。
8、开孔催耳:待菌丝达到生理性成熟时,用刀片在塑料袋四周开若干个“1” 或“V”型孔。
9、出耳管理:当开孔的裂缝长出肉瘤状小耳后,把出耳菌包袋悬挂在棚内, 并按常规方法进行出尔管理。
10、适时采收:当云耳成熟后,应及时采收。
11、后期管理:每次采收后可停水一周,使菌包干燥,这样可利于袋内菌 丝恢复生长,促进下一茬云耳的形成,同时可防止杂菌滋生;按照上述管理方 法、方式直至云耳采收过程结束。
本发明既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法工艺简单,易实施。
2、实施本发明,所用的主要原料——油茶果壳,其所含的营养物质较为全 面,而且资源十分丰富,原料容易组织,使用成本低。
3、通过实施本发明,既可大量转化平时无用武之地、堆积如山、资源富集 的油茶果壳,延长产业链,使农业资源多级增值,增加产业附加值,增加农民 收入。
4、通过实施本发明,用资源丰富的油茶果壳作为原料栽培黑木耳,原料可 谓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但可以使资源富集的油茶果壳更好地开发和利用, 提升其自身价值而且可以使森林资源及环境得到保护,意义十分重大。
5、通过实施本发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利用1公斤干油茶果壳 可以生产出1公斤以上的鲜耳,按每公斤鲜销售价5元计,而目前油茶果壳的 使用成本仅为0.5元左右/公斤,利用油茶果壳生产木耳,利润十分丰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方法进一步说明。
一种以油茶果壳为原料生产云耳的方法,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原料组成及配比:油茶果壳72%、杂木屑20%、麦麸6%、糖1%、石灰1%, 水适量。
2、混料:将上述各种原料混合搅拌均匀成为混合物料,然后拌入适量的将 混合物料的含水量控制在60~65%,同时把混合物料的PH值调整在7.5~8之间;
3、发酵:将混合物料堆起并按常规方法发酵5~8天后即成为生产用栽培 料。
4、装袋:袋料栽培云耳所用的栽培袋其规格是17×33cm的聚丙烯或聚乙 烯塑料袋;将经过发酵的生产用栽培料分装于栽培袋里,装袋时做到边装料边 压实,使袋中料松紧适度,料装至栽培袋的2/3时,用绳子扎紧袋口。
5、灭菌:装好料后的栽培袋料要立即按常规方法进行灭菌。
6、接种:将灭好菌的栽培袋料移到接种室或接种箱,在无菌环境下接入菌 种质量好、无污染的云耳栽培种,接种量是每袋栽培种可接20个菌包左右。
7、培菌管理:把接种后的菌包移到培养室里进行培菌管理;培菌期间,要 把培养室的门窗进行遮光处理,要求培养环境保持黑暗,同时要保持培养室内 温度在15~30℃、相对空气湿度在60%左右,湿度过高容易引起杂菌污染;在 培菌前期的5~8天内,尽量不要翻动栽培袋,以防空气震动,杂菌孢子从袋口 进入栽培袋,5~8天后,菌丝封面并开始向栽培料内延伸吃料时,可对菌包进 行检查,发现有污染的菌包要及时清除出培养室;云耳是好气性食用菌,菌丝 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氧气,在培菌的中后期,培养室要保持通风,以降低二氧化 碳的浓度,保持空气新鲜;当菌丝长满全袋,应继续培养7~10天,使菌丝充 分吸收和积累营养物质,从而达到生理性成熟,再转入下一阶段出耳管理。
8、开孔催耳:待菌丝达到生理性成熟时,用刀片在塑料袋四周,共分4行、 每行开2个长度是1~1.5cm的“1”或“V”型孔;开孔后的出耳菌包移到出耳 棚里通过布局进行堆叠,然后在堆叠菌包盖上薄膜以利保湿催耳,催耳过程中 给出耳棚内营造可见射光。
9、出耳管理:当开孔的裂缝长出肉瘤状小耳后,把出耳菌包袋悬挂在棚内, 出耳场地温度保持在15~23℃之间、相对湿度在85%以上,若空气湿度偏低, 可在棚内空间喷水来提高空间湿度;出耳场地要求有散射光照,空气保持流通 及清新;肉瘤状小耳在适合的温湿度下逐渐长大充分开片。
10、适时采收:当耳片舒展变软,肉质肥厚,耳根收缩变细,极少数耳背 开始产生白色粉末状担孢子,此时说明云耳已成熟,应及时采收;云耳采收时 间最好选在雨后晴天或是晴天早晨露水未干时进行,此时耳片已干,耳根尚湿, 不会出现拳耳、碎耳,而且容易晒干;采收时,应将整个耳片连基部一起摘下, 不能留有残根,以免残根部引起溃烂后引发污染或病虫害。
11、后期管理:每次采收后可停水一周,使菌包干燥,这样可利于袋内菌 丝恢复生长,促进下一茬云耳的形成,同时可防止杂菌滋生;按照上述管理方 法、方式直至云耳采收过程结束。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一种以油茶果壳为原料生产云耳的方法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wlzph.com.cn/zp/1718661506a505828.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